-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炒面 -- 燕人
前次聊到天津的早餐,想起我小的时候吃过的炒面。炒面曾经在大连流行过。我媳妇也有同样的记忆。我妈妈用一个大号的搪瓷缸装炒面,里面加了白糖。父母用炒面冲水做早餐。我喜欢偷着用勺子舀一口干吃。尽管炒面是冷的,却给我一种热乎乎的口感。味道是真香!难以想象当时炒面流行的原因。我猜整体氛围是,那时正值文革结束后不久。人们从政治狂热中解脱清醒,开始追求人生的乐趣。炒面这样简单低成本的食品,正好给普通人以别样的感受。另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如我媳妇回忆的。她奶奶在抗美援朝期间参加了街道组织的支前活动,为志愿军制作布鞋和炒面。这个传统大概因此得以流存在大连。
实际上炒面的原出处应该是北京。在北京,炒面有两种。其更正式的名字,叫做茶汤和油茶。就是说,北京人通常不会像我那样空口干吃,而是制作成可以喝的东西,所以有“茶”这个字。
我看过一本京菜老厨师的回忆文字,说油茶的来历是张家口外地区赶骆驼人的方便食物。他们来往于牧区。牧区的家畜都是牛羊。所以他们习用牛骨髓油炒面粉。如此的油炒面便于储存携带,热量较大,食之可以御寒,大概是咸的。抗美援朝中志愿军于艰苦环境下“一把炒面一把雪”的生活,他们也是一样的。这个吃法被北京的饮食行业改进了,添加了白糖,芝麻,瓜子仁,核桃仁等等改进味道的配料。吃的时候,用碗盛了,冷水澥开,大铜壶的开水一泚,成了。这个场景描写在老北京的回忆中很多。
我认为是从油茶创新出的茶汤。首先牛骨髓油在汉人文化圈不是很容易得。其次那个味道也不会人人喜欢。因此饮食行业就改进了,啥油也不用,改用糜子面(大黄米,糯性黍)炒熟了。开水一泚,照样能行。添加料是一样的,但少了核桃,成本下降了,市场更广阔。
牛骨髓油茶后来成了带有少数民族印象的特色食品,其实并不然。我上大学时,在上海淮海路上看到有一家民族食品店,很明显的招牌是牛骨髓油茶。
西藏的青稞糌粑与炒面在原则上是异曲同工的,只不过他们把青稞麦粒先炒熟再磨粉。青稞粉和酥油茶拌匀,被捏成内地人吃的馒头粿条同类的主食糌粑。
炒面在小麦产区的食品制作上的作用,在稻米产区被熟米粉代替。实际上我认为这两者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如南方黑芝麻糊的主要原料是熟米粉。用炒面也是一样的,都是淀粉的糊化反应,只口感会有少量不同。
如茶汤这样的碳水化合物被开水冲食的食物,我认为天花板是藕粉。感谢中医的大喇叭。中国南北都产藕粉。我记得小时候我爷爷从一个小纸盒里倒出来的粉末,用开水冲成半透明的糊糊给我吃。现在我知道这是保定白洋淀出的藕粉。中国最知名的当然是杭州的西湖藕粉。
【西湖藕粉是杭州的名产,是藕粉中的名牌,历史上曾作“贡粉”进入皇室。藕粉是呈薄片或粒状的,色泽白里透红。冲好的藕粉,呈透明略红色,质地细腻,易于消化,又有生津清热,开胃补肺,滋阴养血的功效,是极适用于婴孩、老人、病人的滋补品。西湖藕粉已成为招待宾客,馈赠亲友的珍品,畅销全国,出口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
400克左右的“西湖藕粉”售价超过30元。我还是去吃个煮鸡蛋吧😜。
从化学原理而言,面粉中的淀粉蛋白质,经过“炒”这个热处理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主要是美拉德反应,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颜色和香气。炒面吃着是香的,原因在于此。西方烹饪对此利用较多。
中国早期的西餐菜谱把roux叫做油炒面,其本质确实是如此。我上学的时代,上海第一食品商店还销售这样的油炒面。当代西餐的原则是建立在法国19世纪开始的烹饪实践基础上的。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菜肴的主体和菜汁是分开制作的。roux是制作菜汁的根本要素,最简单的说法可以比较为中餐的干粉芡。roux的做法就是黄油炒面。目前流行的面油比例是1:1。在制作过程中,随着加热炒面的时间长短,roux会形成不同程度的颜色和香气,因此被用来制作不同的名字听起来高大上的菜汁。
roux和各种菜汁的原料配方做法是书本上明确记录的。可以夸西餐是规范化,也可以贬西餐是程式化。其实都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炒面
🙂大连有道小吃叫炒焖子 2 LittleBear 字294 2024-04-24 05:27:34
🙂沈阳人说话口音 3 燕人 字497 2024-04-24 07:25:21
😄吃过炒面 2 普鲁托 字332 2024-04-24 02:12:46
🙂红军不可能吃到炒面吧 1 燕人 字100 2024-04-24 03:51:23
🙂红军打下遵义后过了一段舒服日子 1 LittleBear 字144 2024-04-24 05:16:00
🙂红军1、4会师在甘孜找到一些青稞 3 普鲁托 字73 2024-04-24 05:11:38
🙂青稞这作物营养价值低 6 LittleBear 字363 2024-04-24 06: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