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八十年代对大飞机的需求 -- qq97

共:💬32 🌺469 🌵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拿个适航标准当个宝

适航标准只是告诉你飞机得有什么样的性能,可是并没告诉你该怎么设计,也不等于你的设计就是对的,这方面需要自己摸索哇。那只是个教学大纲,不经过考试(试飞)谁也不知道你会了没有。就好比汽车碰撞标准早就有,五十公里时速正面撞击不死人,十几年前国内一堆车企搞不定哇。

首先,为啥1970年客机才有自然结冰试飞,而波音50年代设计的707却没事?因为美国空军早在1956年就对结冰问题形成了严格的标准,波音给美国空军造了上万架大飞机,毫无疑问在这方面经验丰富。但是很不幸,707行可不等于运10行,运10不是经常吹用先进的尖峰翼型替代了707的层流翼型嘛,又不是原样抄的,翼型都变了,结冰后对气动的影响显然不一样嘛。那翼型抄自三叉戟,可运10的个头又是三叉戟的一倍,因此也不能照抄三叉戟的设计,就得自己研究一遍。创新是好事,可是创新以后方方面面都得自己搞啊。

该怎么研究呢?成本最低的是做计算机模拟,但很不幸,有限元计算碰上相变或者化学反应就傻眼,即使能算也巨慢无比,至今也是如此,那个年代,能做大尺度高精度结冰计算的计算机估计全世界都没有,穿越回去都没用。

其次就是做地面试验,比如结冰风洞,冰冻试验室这些。很不幸,国内军方长期不重视结冰这事(前面说了,这种云层中国少见),这也是为啥运八运九一直有结冰问题,它那破平尾但凡有一点冰,气动外形就失效(再加大发动机功率也没用,这也是为啥非得做试验),就像你说的,因为结冰出了这么多恶性空难,知道军方是怎么办的吗?坚决不花钱改飞机,甚至连正经的结冰探头都懒得放一个,人家直接在平尾上绑个摄像头连在机械师的笔记本电脑上,成本低得让人无语(运10粉总是说可以改改改,显然低估了改飞机的难度)。总之,土共名副其实,能凑合就凑合,但民机显然不行。ARJ21是跑去意大利做这些试验的,国内相关实验装置直到2010年代中期才开始建设。

最后的办法就是上天试飞,中国这么大,结冰云层怎么可能就找不到?可现实就是ARJ21等了四年没等来,最后只好万里迢迢跑去五大湖。关键是国内之前长期认为只有天山上空才有这种气象条件,导致ARJ21在乌鲁木齐傻等了四年,近年来有了超级计算机,一算,原来秦岭上空就有,C919舒舒服服的在西安阎良试飞院大本营等着就完成自然结冰试飞了。但现在知道这个没用,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马后炮。如果老兄能穿越回去,一定记着这件事。

总而言之,这方面国内是空白,需要砸钱,要么出国做试验,要么大建试验装置。这就是为啥俺一直觉得,运十两大败笔,一个是非得设计成民机,军机能凑合,民机却不行;另一个是没有依葫芦画瓢照抄,结果步子太大扯到蛋,碰上很多国内空白。

当然了,反过来也可以依靠运10这样的大项目填补国内空白,这么做固然是好事,但咱可得想想,机翼结冰这只是民用飞机设计中很小的一个问题(哪怕关于冰俺都没提发动机吞冰试验),方方面面需要砸钱的地方多着呢,加起来数字可不小,在当时有那么多钱砸吗?那套适航标准对运十本身其实是反作用,严格按照适航标准来,需要做试验的钱就海了去了,出不起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运十的两大神话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一个是运十只需再花一点钱就能完成试飞的神话。另一个是运十满足美国民用适航标准的神话。实际上想满足美国适航标准在试飞上需要的投入是惊人的,C919和ARJ21都试飞了四五千小时,MRJ为什么死了,三菱原以为试飞2500小时就够,直到完成了1500小时的试飞工作后才发现还需要再飞3000小时。而运十只飞了180个小时。要么就别吹什么满足美国适航标准,要么就承认运十需要的投资仍然是天价,二者只能选一个。。。

当时就算有钱还不如赶紧建宝钢二期呢,当时连现代化钢厂都没有,国家可以没有大飞机,却不能缺钢。说到底就是一个综合国力问题。老兄还不如继续讨论一下80年代进口小汽车的问题呢。。。

通宝推:黄序,红十月,普鲁托,真理,中华土狗,wild007,梓童,心有戚戚,外俗内正,住在乡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