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革命年代的趣事(一) -- 孤星

共:💬17 🌺15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革命年代的趣事(三)

上篇讲了秦基伟的几个小故事,接着讲他的故事。

秦基伟的回忆录写得比较生动,细节描写很多,说明他对这部回忆录投入很多精力。自己亲身经历的细节,自己如果不说,秘书、子女、专业作家是写不出来的。张震、王平、廖汉生、刘懋功等不少老同志的回忆录可读性都比较强。

一、不认识电话

红军一开始打仗,传递命令主要靠传令兵和交通员,能用骑兵送信就很好了,后来才有了有线电话(抗战期间,杨成武的晋察冀一分区有线电话网络布设、维护得很好,为打破日军“扫荡”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后来才有无线电台。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时,红军在龙冈战斗中缴获了一部电台,但战士们并不认识电台,本着对敌人的仇恨,他们把这部原本能收能发的电台,砸成了一部只能收不能报的电台。

这不稀奇。别说基层指战员不认识电台,未来的国防部长秦基伟当上了团长,还不认识电话,更不会使用电话。

1933年反田颂尧“三路围攻”时,秦基伟担任红四方面军总部警卫团团长,负责总部和首长的警卫工作,还要负责总部的一些勤杂事务。司政供各部门的首长都能调遣警卫团,尤其是后勤供给部门的任务最多。总供给部部长郑义斋使用警卫团十分频繁。秦基伟曾在他手下闹过一个笑话。

一天上午,秦基伟看见团部外面有几个战士拿着绳子在那里忙忙碌碌,这里拴一下,那里挂一下,也不知道忙什么,就没有过问。停了一会,几个战士把绳子牵到他的屋子里,其中一个战士递给他一样东西,两头弯弯的,黑黑的,光光的,手榴弹般大小。他问是什么东西。一个战士说,你放到耳边就知道了。

秦基伟一听,这下可了不得,吓了一大跳。里边有人说话呀。他以为几个战士变戏法开他玩笑,板下脸来要训人。战士们赶紧说:“秦团长你先别发火,这是电话,郑部长(总供给部部长郑义斋)正在里面跟你说话哩。”

秦基伟将信将疑,但又不敢马虎,听了一会,还真是郑部长在说话。但说的什么,听不清楚,连听带猜,似乎是让他带人执行一项任务。郑部长讲完后,问他:“明白了吗?”他只好回答“明白了。”其实他一点也不明白。

放下电话后,秦基伟吆喝警卫员备马。在他的经历中,领导交代任务,从来都是面对面,说得细,听得清,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再问。郑部长要他带部队执行任务,这么大的事,在电话里说就算吗?

秦基伟带着警卫班骑马飞奔三十里路,一会就到了通江县城方面军总部,找到郑部长。郑部长一脸吃惊的样子,不是在电话里跟你说,让你去福阳坝吗?!

秦基伟说,这事得听领导当面交代,在电话中没听清楚,也信不过那玩意。郑部长听了,哈哈大笑,把眼泪都笑出来了,然后教育了他一番,都当团长了,要习惯用电话。

领导一发笑,秦基伟心里很难受。这件事虽然是个笑话,却使他在思想上受到了震动,引起了思考。他是农民出身,家乡又偏僻,没见过世面,这本来不是一件丢人的事。但如今他是团长了,不能像过去那样子,只知道甩帽子、挥大刀片子喊冲锋。肩上的责任更大了,就必须学习,只有学习,才能适应新的职责。这以后,再去总部,他就有意识地往参谋处跑,去看新装备,学新武器,看地图,学地形学。一句话,对新鲜的东西都比较感兴趣。

这次经历,也让秦基伟深刻认识到通讯联络的重要性。解放战争期间,他率部打进郑州,除了其它战绩以外,他最看重的就是缴获了一批通讯设备。他一直强调,任何情况下,通讯都要保持畅通。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结束后,志愿军第十五军奉令北撤。

值此紧要关头,他命令全军报话机全部开通,一个命令直接下到团,一个团长一个团长地叫出来,亲口交代任务。十五军部队因此得以迅速收拢,神速转移,基本上没吃大亏。不仅战斗部队收拢神速,勤杂分队也快速集中转移。只有军属高炮团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转移,在夜幕降临之前汽车结队前进,遭到敌机空袭,损失37 毫米高炮十九门。再对比一下六十军的表现!

二、为了见毛主席连买三双皮鞋

1953年朝鲜局势缓和之后,秦基伟奉召回国。六月上旬,他到达北京,几天后彭总打电话告诉他,要建议毛主席接见他一次。他感到很激动,抗美援朝战争之前,他从未在彭总领导下工作。在朝鲜战场上,十五军打得不错,彭总看在眼里。建议毛主席接见他,是表示对他、对十五军的一种嘉勉。

在等待的几天里,秦基伟也闹过一个笑话。他在朝鲜一直穿布鞋和军用胶鞋,得知毛主席要接见他,觉得穿一双松巴拉叽的布鞋去见领导,不成体统,于是到街上买了一双皮鞋。

他过去极少上街,买东西没经验,加上又是仓促地买,买回来一穿,小了。只好去买了第二双。第二双鞋在柜台试还好,稍大一点,就买回来了。第二天穿上去,越穿越不跟脚,步子一大就往下掉。他一怒之下,把鞋往床下一扔,又去买了第三双。有了两次经验,这一回他不紧不慢,左挑右拣,反复比试,终于买到了一双合脚的皮鞋。

1953年6月16日上午,军委办公厅通知秦基伟去见毛主席。见到伟大领袖,自然很激动,也有点紧张。领导问他抽不抽烟,他不好意思说抽,只好看着领导自己吞云吐雾。他于是给领导讲了一个笑话:干部战士情绪很高,都很乐观,打仗都很勇敢。战士们说,毛主席对我们最关心,专门给高岗副主席打电话,叫给志愿军吃好点。高岗副主席听错了,听成让给志愿军吃炒面,所以志愿军天天吃炒面。

伟大领袖听了,惊讶地说:我没有这样说呀!秦基伟说:是战士们讲高岗副主席的俏皮话,算是个笑话。伟大领袖听了哈哈大笑。

三、与陈老总的交往

1957年7月,秦基伟从军事学院毕业后,到昆明军区担任司令员。他入校学习之前,担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昆明是我国通往亚非许多国家的主要空中通道。周恩来、陈毅出访,经常路过昆明,在昆明小憩数日,这使他有较多机会接受他们的言传身教。

秦基伟与陈老总的接触,还是在解放郑州期间开始的,当时陈老总是中原军区副司令员,是他的领导。打下郑州之后,秦基伟担任郑州警备司令部司令员。他们进城后,陈老总当晚就视察了市容,陈赓也去了。二陈要秦基伟掏腰包请客,三人上街,由于时间太晚,饭店都关门了。他们只好敲门进了一家小餐馆,陈赓亲自下厨,做了几碗肉丝面,大家吃得很高兴。

陈老总性格豪放直率,既有将帅风采,又有诗人激情,极容易与群众打成一片。秦基伟也是一个好动分子,所以非常愿意跟陈老总在一起。陈老总也知道他爱玩,文体方面活跃,所以比较喜欢他。淮海战役期间,开会或战斗间隙相遇,有时陈老总就让他唱一段《借东风》。陈老总给他打板,唱到高兴处还会扯起嗓门给他喝彩。

陈老总爱吃肉,但因为体胖,保健医生和张茜一直对他多加限制,而他又总想摆脱这种限制。有时内部宴请时,他看见自己爱吃的肉菜上来了,就找个借口把张茜支开,比如说:“张茜,我的手绢在外间屋子的上衣口袋里,你去给我取来。”待张茜一走,他就大口大口地吃肉。

陈老总是四川人,对川菜情有独钟。阎红彦家的四川籍厨师做得一手好菜,特别是腌腊肉,是绝活。周总理、陈老总去阎家吃过一顿饭后,陈老总赞不绝口。以后他每次到昆明,只要阎红彦没主动发出邀请,他就会暗示阎红彦。阎红彦赶紧让夫人安排,并且每次都请上秦基伟作陪,吃点腊肉、腊口条、腊耳朵等腊味和三四个四川家常菜。陈老总每次都吃得很高兴。

陈老总爱看戏,有一次到昆明,在舞会上咬着秦基伟的耳边嘀咕,要看小戏。秦基伟问他:“老总,你爱看什么戏呢?”陈老总说:“这就不用问我了,你自己考虑吧!”又说:“你被打倒了没关系,我要被打倒了影响大,你安排小戏给我看,责任你自己负。”

秦基伟这下明白了,陈老总想看旧戏。当时正是戏剧革命时期,那些优秀的传统剧目被改得不伦不类,很煞风景。但是,旧戏都当封、资、修货色禁演了,演旧戏是要担风险的。后来他同阎红彦商量,大着胆子安排了三个折子戏,一折新戏做掩护,两折老戏走过场。陈老总比较满意。

1955年春,周总理和陈老总在雅加达参加万隆会议后,回到昆明。这次出访取得圆满成功,大家都很高兴。省里举行宴会为代表团接风。宴会上,群情热烈,大家频频举杯敬酒,形成一个个高潮。周总理那天放松了,满面春风,频频举杯。陈老总更是穿梭于各桌之间,四处挑战。乔冠华、陈家康都喝多了。

陈老总摇摇晃晃地拿过六个高脚酒杯,亲自把酒倒满,说:“秦基伟,你当我们四川人的女婿,我跟你干三杯!”秦基伟头皮一硬,连喝三杯。周总理笑着看他俩拼酒。陈老总说:“总理,你不能坐山观虎斗,秦基伟倚仗年轻欺负我们,你再跟他干杯。”周总理海量,虽然也喝了不少酒,但毫无醉意,言谈举止仍然从容自如,跟秦基伟干了一杯。秦基伟当时四十出头,饭量大,酒量大,胆子也大,一顿喝个斤把酒没有什么问题。

《开国元帅喝酒趣事》提到,1964年初春,陈老总随同周恩来访问亚非14国归来途经昆明时,同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斗酒,请周恩来做裁判。陈老总用了不少“战术动作”,最后还是坚持不住,连叫暂停,对秦基伟嚷道:“算喽算喽,秦基伟,我不跟你一般见识啰。喝酒你是喝不过我的,但是我不能眼看你犯错误,你不能再喝就算了,别放屁装在竹竿里——充棍喽。”

后来陈毅一度想调秦基伟到外交部工作,并向军委提过。但秦基伟患有冠心病,军委没同意他去。他自己也不感到遗憾。确实,去外交部当副部长,哪有大区司令员来劲?

通宝推:桥上,GWA,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