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继续加速进步 -- 审度

共:💬60 🌺37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认同铁老大提到的这点

从拉动沿途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公路和铁路,甚至于水路,都是要远大于航空的,原因正如您所说的,除了航空是纯粹的两点一线之外,其他三种方式都可以做到多点一线,串联的节点越多,能够有效链接的土地和人口就越多,意味着社会分工和协作的整体规模越大,也就是市场越大,受益的地区和人口越多(从这点上来说,全球化的最大意义也正是在此)。所谓,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在八九十年代国内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句耳熟能详传播极广又富有年代感的标语(还有下半句,少生孩子多种树😂😂😂),那时不懂,现在想来,真是至理名言!

但这样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恐怕还不够全面,因为这是站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的观察角度,也就是基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如一个国家、一个省或市内部等等,如果放眼全球,航空运输和远洋海运对于整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极其重要甚至于是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这也是基于当前人类的技术发展水平而言的,假如未来航空技术能够发展到出门坐个直升机等低空飞行器(或者叫什么其他名字的新飞行器,例如,据说,有汽车厂商开始研发会飞的汽车,但估计是噱头,飞机制造商反过来研发还差不多)像现在打车、自驾一样方便快捷,成本低廉,那么公路、铁路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了(当然也还是很重要,不可或缺),因为这时候航空也可以起到中短距离的多点一线的串联作用。公路、铁路甚至包括水路,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轨道”交通(都有个“路”字😂😂😂),受到地形地貌等的限制很大,除了建设“点”,还要建设“线”(水路相对不需要,但也涉及疏浚或新开航道等,且受水系限制极大),相比之下,航空只要建设“点”,没有建设“线”的麻烦,理论上有无数条现成的免费的“路”可供直接使用,从而最大限度上减少占用地面上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可以畅想一下,在遥远的未来,人类的科技文明极度发达,像科幻电影那样,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海陆空多栖一体机(不知道该怎么命名了哈),上天下地入海,甚至邀游太空,无所不能,想去哪就去哪,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届时,各种现在定义的交通出行方式,界面也就完全模糊了。说到底,还是技术发展水平(其中,最底层最关键的是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问题。

好像又扯多了,既然如此,索性沿着这条思路,再多谈一谈个人的思考和浅见,供铁老大和诸位河友拍砖哈。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有两条发展主线,一条是能源的获取、开发和利用,这条线,最远大概可以追溯到太阳和火这两个人类始祖日常所直接接触的能源表现形式,各种宗教和上古传说中,多有涉及和记载,例如,我们中国古代的后羿射日、燧人氏钻木取火,西方古希腊神话的太阳神阿波罗、古波斯的拜火教等等,不一而足,限于篇幅,更主要是限于水平,无法一一展开深入阐述了,而现在最新最尖端的前沿技术,则应该算是可控核聚变了,很多人都对此寄予厚望,我当然也是,虽然对此这方面的了解不多,浮于表面,不够深入,但不论是什么具体的新技术,站在能源发展的这条主线来看,只有从根本上突破能源的获取、开发和利用这个紧箍咒,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人类社会的“内卷”问题,此处按下不表。

另一条发展主线是信息的记录、存储、传递和交换,某种意义上来说,远古人类从产生了“意识”开始,才算真正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成为区别于一般动植物的高等生物(此观点仅为一家之言,关于动物甚至植物乃至微生物,有没有“意识”,这个话题太宏大,另外,根据唯物史观,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应该是对劳动工具的使用),“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和促进了人类的语言和文字发展,信息,就此产生,如何记录、存储、传递和交换信息,既是现实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这条线的发展,从最原始的仅凭人脑记录和存储,用语言口口相传,逐步发展到利用工具,工具也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从原始粗糙的“结绳记事”到“岩壁刻画”等行为艺术,再到今天的“电脑”和“互联网”,一路走来,可谓波澜壮阔,叹为观止!未来,也许是可以实现人类永生的所谓“机械飞升”?

这两条主线的发展既有各自的脉络,同时又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在这两条主线发展的支撑下,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社会,也从原始的“聚落”形态,发展到今天的“地球村”形态,在这个过程中,基于“人”和“物”在物理空间上的移动需求,人类打造了“交通运输网”,基于能源的传递和交换的需求,人类打造了“电网”等各种能源网络(石油、天然气管道、远洋大宗商品运输等,也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能源网络),基于“信息”的传递和交换的需求,打造了“互联网”,还有基于其他需求产生的各种网络,例如,自来水网等等,甚至所谓的人际关系网,可以理解为一种抽象的网络。这种“网络化”的发展结果,背后是人类“群居”的这个基因在推动,同时,人类似乎总是无时不刻地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大、更多和更好(可以简单总结为高效)。今天,人类可谓是,无“网”不在,无“网”不生,全世界的互联共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是所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把视角缩小到“交通运输网”中来,如上所述,在各种技术,尤其是能源技术不断发展的支撑下,人类从自己的双腿和动物能(骑马、马车等)以及风能(帆船等)的能源利用初级阶段开始,到热能、石化能、电能(蒸汽机、内燃机、电机等)的能源利用中级阶段,再到核能(目前仅有军用领域的核裂变,核聚变还遥遥无期)的能源利用高级阶段,不断朝着更高更快更大更多更好的网络化方向发展,从地上爬的(马车、自行车、汽车、火车),到水里游的(人力船、帆船、轮船),再到天上飞的(直升机,飞机),构建了一个立体化多形态全天候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终于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

由此,根据上述概括,结合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史,可以观察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从发展的难易程度来说,一个国家内部的交通运输网络搭建的顺序基本上是公路(汽车)—铁路(火车)—航空(飞机),水路由于局限性较大,不具备普遍性,且整体占比较小,暂不论及。从“线”的建设角度来说,公路最简单,铁路最复杂,航空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从“点”的建设角度来说,汽车站、火车站和机场也是难度逐级递增,从数量上看,不论是公路里程、铁路里程和航线里程,还是汽车站、火车站和机场,又或是汽车、火车和飞机的保有量,则都是反过来由多到少逐级递减,此外,除了极少数的私人飞机外,火车和飞机都是一般都是企业所有,只有汽车可以做到大量的私人所有,这也体现在产品的造价上。从这点上来说,汽车产业、铁路产业和航空产业,可以分别代表着工业文明的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是一个正金字塔结构,对于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竞争来说,都是涉及面广、联接庞大产业链的关键行业,可谓至关要害,国运所系。考虑到上述对于一国内部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本身建设难度来说,我认为铁路里程是衡量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为关键的指标之一。

对于中国来说,汽车产业的所谓“市场换技术”战略,已经事实上彻底破产了,现在寄希望于在新能源车这个新赛道实现“弯道超车”,目前来看,还是很有希望的,拭目以待。铁路产业由于高铁的异军突起,现在算是领先世界,也是中国“基建狂魔”称号下,最靓丽的一张名片了,李总理经常满世界地当“高铁推销员”。航空产业作为工业文明这顶皇冠上的明珠,中国现在还处在攻坚阶段,胜负难料,这颗明珠也可以算是米帝在工业领域保留尊严的最后骄傲了,必定不会让土共轻易攻陷,路长且艰。铁老大提到的中美两国航空和铁路发展情况的反差,其实也正反应了双方的实力对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在一国内部,把高阶的航空搞得比中阶的铁路还发达,背离正金字塔的结构,这就是实力,不得不服。

最后扯两句远洋运输。考虑到地球表面70%的面积是海洋,以及五大洲四大洋的基本结构,站在全球化和地球村的角度来说,全球货运,目前还是只能指望远洋海运,成本优势明显,以中欧班列的运营情况来看,还难以替代,但未来会如何,还有待观察,但至少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方式是毫无疑问的,特别是考虑到类似苏伊士运河“塞船”的因素,中欧班列就更显示其重要性了。根本上来说,中欧班列也只能解决旧大陆内部的连接问题,新旧大陆之间,跨过白令海峡修建跨洲铁路不太现实,除了政治因素外,从非洲和西欧到达美洲的这段连接需求,海运的直线距离要比绕一大圈明显经济多了,尤其考虑到两个极端点,南非和阿根廷,走陆路的话,基本上要把五大洲逛了一遍了。😂😂😂这个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从海权论和陆权论的地缘竞争视角来讨论,限于篇幅和水平,就不展开了。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来看,是海路和陆路齐头并进,土共的一贯风格就是,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

全球的客运则航空的地位无可替代,即便是将来有了超高速铁路技术,能够在时速上接近甚至反超航空,可以极大缩短运输时间,也要考虑到地形地貌对铁轨铺设的限制,以及各个国家之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各种现实条件等,这时候,空中轨道的优势就特别体现出来了,完全零成本且理论上不受任何限制,“陆路”要反超“空路”的唯一正途也许是从地球内部挖隧道穿透了,但这个技术难度可比上天,注意,是外太空的天,难多了,现在人类都可以建宇宙空间站了,也没见挖地球的水平有什么长进,考虑到更遥远的未来科幻场景,往天上飞,彻底摆脱地球地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和禁锢,才是阳光正道。

通宝推:宏寺,审度,曲道自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