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攀比 -- 给我打钱87405
以前没人会轻易建立因果关系,但现在风吹草动就会这样想,明显是传播的影响。
当然直接利益受影响不大。比如化妆品的例子,是以自己能承担而且也不会吃亏为前提的。换成直接影响生计的,就很少有人这样想了。尤其是农民。其实也能猜得出来关注背后的动机至少有一半不是给自己买,而且关注行为本身可能只是在广告上多停留了几秒。不管是拉动页面还是鼠标指针。
其实科学研究也是,甚至出版了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的,比如《统计会犯错》、《别把相关当因果》。文章也不少,比如批判P值滥用的。可其中除了专业名词(比如医学)和数学公式,都是大家都懂得的常识。为什么这种想法还是能大行其道?显然,和医疗、食品、教育、广告甚至是司法中的利益不无关系。他们左右的舆论已影响到所有领域,甚至潜移默化成一种共识。进而,政治自然也不会放弃这种努力。
----
因果关系很好处理,逻辑分析很容易解决。但个人觉得,更重要的是那种可能的接受。
因为讨论一个问题的前提是,首先要接受那种可能性。不管是预先判断真还是假,它都必须作为一种明确的存在被人接受。一旦被人接受,那么即便这个问题被分析为假,也可能会继续考虑,甚至想出另一种可能让它成为真。也就是多想。
凡事就怕多想,只要去想,原本不成为问题的也会成为问题。尤其是想法已经和情绪捆绑在一起。而叙事的目的也在于此,就是让你多想。不管真假,只要你想了,它就成功了。想,就意味着出现了位置,进而可以由那些近似物进行补充。
所以个人倾向于全部处理成垃圾。因为绝大部分信息都带有某种情绪,从投入产出角度讲,沉没成本远大于未来合计产出,不如不看。如果一个新闻真的重要,肯定会有二次传播,不用在意也会看到。比如最近很多新闻都是从河里看到的。
这其实和科学主义的发展也有关系,为什么?因为“有风险的假设推论或猜想是迈向知识的第一步”、“正确的科学程序是先提出假说再加以验证。”。在日常传播中,这往往转变成,首先要认为这种假设是真的。加上大家总是会轻易的相信重复,认为如果没意义,没人会吃饱了撑的去重复,于是很容易轻信它就是真的。
----
说白了就是前文三条:记得从哪见过、不是不可能吧、反正并不当真。再加上一条:反正并不吃亏,当真也没关系。
虽然过程看起来很复杂,但就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也经常是跳跃的。媒介为了传播自己的观点,也往往倾向于掐掉中间,只剩下首尾,于是就建立起了联系。其实一切社会规范都有这个问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谈谈如何练习,以快速处理海量垃圾信息 2 给我打钱87405 字10426 2021-06-23 11:47:30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从相关性与因果性谈起,兼复月之回忆和懒厨两位河友 4 给我打钱87405 字3700 2021-06-23 06:42:48
🙂胡侃一下
🙂我个人是明确的不支持全部处理成垃圾信息 给我打钱87405 字742 2021-06-23 08:51:09
🙂所以说的是倾向 月之回忆 字1092 2021-06-23 09:00:02
🙂why? 给我打钱87405 字454 2021-06-23 09:07:32
🙂可能接触的内容不太一样 月之回忆 字1366 2021-06-23 09: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