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棉棉学英语 -- 王小棉她妈
趣味性与关联性的英语输入
前面说过,克拉申监控理论的核心部分就是输入假设,首先是要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英语输入,且这种语言输入要具有四个特点,即可理解性、趣味性与关联性、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足够的i+1输入量。
英语输入的趣味性在于某些英语输入方式要具有趣味性且足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关联性输入就需要把握输入英语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可理解输入也是一种关联性的输入,但不是关联性输入的全部内涵。这里所说的输入英语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具体指的是幼儿看到的和听到的视觉感知内容和听力感知内容要互相匹配且这些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或内在同一性。给幼儿看大量的英语动画片或儿童影视剧就完全符合英语输入的趣味性和关联性了。
受了李敖的影响,我们新家装修的时候客厅里就没有放电视。因为他说“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家里电视常开且幼儿经常看电视对幼儿从小的身体和智力发育非常不利。但是如果要给孩子创造二语习得环境,电视机必不可少。电视机放英语视频的优点是你想让他说什么他就说什么,想要说多久就会说多久。这是人类不可能胜任的工作。当然,缺点也有,那就是不能双向互动,缺乏情感。
曾经有过报道说有些香港家庭是不开电视机的,如果打开电视,那么看的也一定是英语频道,这样做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英语的环境。我没能力去验证过这个报道的真假,但是我觉得要创设英语习得环境,这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我们买了个14寸的小电视放在卧室里,专门播放英语碟片。最开始给孩子放的是迪士尼儿童英语系列。这套碟片每一张碟片是一个学习单元,内容都是迪士尼动画里面分别剪辑过来的相关内容。面色彩鲜艳,动感十足,非常适合幼儿观看。当然,每次看的时间不能太长,控制在半个小时也就是一张碟片放完。这个动画片动物和人物剪辑的非常好,非常符合二语习得英语输入趣味性和相关性的特点。后来我们又买了大量的碟片,迪士尼动画片几乎都看过了,有的还看了很多遍,记得看的最多的是《小鹿斑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我都快能配音了。小孩子看电视有个特点就是对于某些节目可以不厌其烦反复观看,尤其是儿童节目或者是动画片。因为一些片子被反复观看,这些动画片又和前面看过的动画片剪辑相关,所以棉棉非常愿意看。2岁多的时候,棉棉开始看秀兰邓波的电影,就我们的观察她都能看懂并且很享受的样子。当然这个看懂肯定是在她那个年纪的认知水平上的。
从小看英语电视还有个好处是棉棉从小听到的就是发音纯正的英语,避免了被我们的非标准发音教坏。很多妈妈们说英语老师不让家长教孩子说英语,理由就是一但孩子跟自家人学了不规范的英语发音上学后很难纠正。我想既然如此,那就让孩子从小就大量地听纯正的英语发音吧。我觉得幼儿天生就知道哪种语言比较权威,我周围的学生在家里都说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上课的时候都会说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可见发音这东西还是看学习者从小认不认同。后来我查文献资料才看到,吕明珠在她的早期幼儿双语教育教育研究里特意强调:“即使父母在幼儿早期语言教育出了某些错误(如发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导),是不会对日后孩子在学习上有不良影响的,因为孩子天生就具有良好的语言获得机制 。”
利用墙上的贴图也可以给孩子提供很好的趣味性输入,就是把学习转换成游戏。我们当时是这样做的。棉把满墙的图片都认得差不多了以后,到再棉棉对这些图片注视的时候,妈妈用手指指图片,让棉棉用英语说出来。棉棉会走路以后,可以自己走到图片跟前自己指读。如果不会,她会向大人询问。或者是大人和她做游戏,大人用英语说出某个图片的英语名称然后她过去找到指出来。如果指的都很正确,可以得到某种奖励,比如口头表扬“good job,give me five”击掌庆贺。或者额外拿点水果给她吃。对于这个游戏,她好长时间乐此不疲,会主动牵大人的手要求玩。
这个游戏玩到了2岁左右,她学会自己拿书看以后才不怎么玩了,也是因为图片的信息量无法满足她的学习要求了。
不过类似的游戏我们一直在做,以至于后来竟然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对于某个动物或者植物知道英文怎么说却不知道用汉语怎么说,到了5岁以后这种现象才不再出现。五岁以后,她的汉语水平已经完全超过了英语。
这里面有一点需要强调,孩子会走路以后这些图片都是贴得很低的。要想图片贴的适合玩这个游戏,大人在贴的时候要蹲下身子用和孩子眼睛平行的高度来衡量是否合适。
非语法程序安排
非语法程序安排意思是说小孩子初学语言的时候按照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行为是不足的也是不必要的,这是书上的一般解释。翻译外语原文的解释更绕口:输入借助于语言和语境之外的线索通过简化变得可理解,保持有意识的语言调整(即确保学习者收到他们预期要习得的富含详细而精确的语言特点的输入)是没有必要的。
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你跟小孩而说话要越简单越好,小孩儿借助于你跟他说话的语气和动作以及周围环境能够判断你的语意就可以了,没必要跟他说话一板一眼的都用书面语。
比如说我跟棉棉说:“milk~”,她通过语音语调以及我手拿奶瓶并向她走来的动作就知道喝牛奶的时间到了或者是说她可以喝牛奶了。我不用跟她说完整的完全符合语法结构的句子“you are going to drink milk!”她也一样明白。
跟孩子尽量说短句,她自己会判断出关键词。也许这样更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掌握一门语言。如果一次性灌输语言句子太长的话,孩子的理解力和语言意识可能会跟不上,还要判断哪些是关键词,这也许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
反正大家都知道,古今中外妈妈们跟自家孩子说话的时候都是说单词或者短语,没见哪个妈妈从小就跟孩子说正式的书面语。这大概就是经验的科学性吧!再有全世界的孩子都会不厌其烦地说儿歌,不管哪种语言。而儿歌,恰好就是一种非语法程序安排的输入。
我们给棉棉看电视也播放大量的英语儿歌和童谣。这个是从一岁多开始的,我们给她看的是《巴迪童谣》和《巴迪节拍英语》,现在这类的内容网上多得是,不需要花钱就能下载。其实看啥听啥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持续不断地看和听。要大量的输入嘛!
最开始也不要求她跟着说,就是多听。而我们大人跟她一起看的时候嘴里就会重复这些儿歌和童谣的内容,比如《蝴蝶飞飞》,我们就会跟着一起说:
Fl fly fly The Butterfly ,
In the meadow it's flying high ,
In the garden it is flying low ,
fly fly The Butterfly .
大人跟着说,小孩儿就着急。棉棉自己慢慢就跟着说了,先是跟不上,接着是有的单词读的不完整。但是不用着急,没多长时间,她自己就可以说的很好了。从不熟悉到熟练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我也不知道。反正水到渠成。还有就是她是否明白这些儿歌的意思我也不知道。
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她的英语发音完全没有问题。没有一点熟练掌握汉语后再学习英语时发音走音或者发音生硬的感觉。
我当时的博客记录是这样写的:“我们家楼上和楼下都有声音输出设备。楼下卧室里有电视机,楼上棉棉的活动区域小城堡里放了个CD机。无论在楼上还是楼下,棉棉游戏的时间我们都给她放英语儿歌或者英语童谣。楼下卧室里常放的是迪斯尼动画故事,而楼上游戏区常放的是巴迪英文童谣。
棉棉游戏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跟着童谣咿咿呀呀地学,我们偶尔也会附和着一起唱童谣,从一岁多开始放,大概到两岁的时候,就都会说了,并且发音和原版声音相同,没有语音偏差。
另一则博客记录是:幼儿对于物品名称的接收能力是惊人的。在指读指认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是指物的名词,棉棉都能迅速地理解并记住。而形容词和副词相对来说就差多了,互动的时候理解要慢一些,需要再进行解释和反复指引。
棉棉有一本《儿童英汉词典》。词典编的很好,比如说“bird”,就会有很多鸟的图片,燕子,海鸥,孔雀等等,再比如“fruit”,就会有许多水果的图片,香蕉,苹果,桔子等等。很长一段时间棉棉捧着这本书天天看,不会读就问,大量的名词就学会了。对于棉棉来说,这不算是学习,只是她在用另外一种方式认识自然界罢了。
虚词基本上就不指望了,对于小孩儿的认知来说,那个太难了,更不要提语法了。还有就是第三人称单数和名词的单复数,不经意中会说对,你一较真她就不会了。
这段记录可能验证了克拉申监控理论里面的输入需要非语法安排特征,孩子很小的时候让她学习句法语法规则可能达不到学习目标。
幼儿学习大量的儿歌和民谣还有个好处是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大量的英语单词。虽然这些单词的输入不怎么符合相关性原则,可架不住量大呀!量变最后会达到质变。这些单词就像下围棋时随便摆在棋盘上的闲子一样,看着当时是没用,到后面也不知道会有多大的作用,但有用是一定的。
棉棉2岁多的时候,老姨自编了个英语千字文,比如前四句是:
“spring,grass,green, light
“summer,flower,red,right
“autumn,leaf,yellow,bright,
“winter,snow,white,flight”。
这样的英语听起来有节律,我们用舒缓的语调给她反复吟诵,她听多了也就打下了单词的基础。
很可惜的是当时没有用电脑记录下来,写在纸上的记录搬家的时候丢失了。棉棉她当然现在也都忘记了。
我们学习汉语也是一样的,比如小时候背诵儿歌、古诗长大可能都忘了,但是那些儿歌和古诗在语言学习和语文基础方面起了多大的作用无法估量。
足够的i+1输入量是多少?
所谓的i+1输入,指的是略高于习得者语言水平之上的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这种输入会导致语言轻松习得。幼儿作为语言的习得者,i就是他现有的语言认知水平,1是略高于现有语言认知的可理解性语言。其实也就是要想幼儿语言进步,就得逐步给他搭梯子让幼儿能够不断地爬高。如果不能持续地给他搭合适的梯子,那幼儿就无法爬高,表现在语言学习方面,就无法获得语言的进步。
i+1的语言输入其实没啥,孩子在不断地长大,她的生活内容和生活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只要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和幼儿说英语,i+1是自然而然就能够提供出来的。比如写墙上的那些字条,最开始是用不到多少的。就拿穿衣服来说,最开始婴儿不穿啥,就是内衣,袍子。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和四季的更迭,背心,短裤,罩衣,衬衫,外裤,大衣慢慢就都加进来了。四季的更迭,春天春草绿,夏天夏花红,秋天黄叶飞,冬天白雪飘,各种描述景物的词汇慢慢就都灌输给了孩子。动作也是一样,从幼儿的慢爬到会站立,能行走,后来的跑跳,幼儿学会了做什么,相应的英语单词自然会一路跟进,幼儿一样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对于幼儿来说,这个过程和母语学习过程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母语(汉语)的输入是自然而然的本能,而对于二语(英语)的输入需要刻意而为之。
从这一点儿来说,想让自家孩子英语学得好,只要家长能够自己管住自己就足够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的学习--幼儿英语的习得比其他学科的学习容易多了,这个家长自己单方面就能决定学习的结果,而其他学科,特别是数理化,孩子不好好学你就是没辙,至少是不能自己单方面就解决问题,必须要孩子配合才行。
那么孩子日常的i+1输入量是否足够呢?我曾经在博客里算了这样一笔账。
还有一个我们容易忽略的问题,那就是时间问题。在个案中棉棉习得英语的时间如果每天按照6小时计算,在2年多的时间里,她已经累积学习了约4000多个学时。如果把学生在校的时间按照在校每周8学时,加上作业每个月50个学时,每年600个学时来换算,3岁的棉棉已经在学校那样的英语学习强度下学习了7年。
对于一个学习英语已经7年的人来说,即使是学习成绩一般,也能够基本掌握英语的发音,词汇和语法了。这样算下来,一个三岁的小孩能听说简单的英语日常会话和阅读较浅的英语绘本,并没有大人想象的那么难。
关于i+1的具体操作方面,大人还要把握好英语语言输入的节奏。家长不能着急,不能一开始就说长句子。比如说,我们最初指着图片小狗和单词告诉棉棉dog,dog,等棉棉熟悉了dog之后,再指着同样的图片说“little dog,puppy,so cute”,外出要是看到小区里谁 带个小狗出来,我们就带着棉棉指认,然后重复上述的句子或者再增加一点新的内容。这样的语言输入就符合输入的可理解特征和i+1的输入特征了。
看动画片和有动作的英语儿歌也是很好的i+1输入形式。动画片与英语儿歌节目里面会有大量的普通语言无法一一表述的信息,比如大量的动词与动作的对应,数词与数量的对应,英语时态特征,各种对应的形容词的表现,这些都是日常语言不能够一一表述的,有些内容已经从习得上升到学得的层次了。
就妈妈的博客记录来看,棉棉看动画片还有很多是看不懂的,这些都是大量的输入的过程,因为不懂,所以就无法进行语言的输出,也就是不能说出来。但是也很难说这些输入一点用处没有,幼儿习得语言内化的过程很神奇,是个黑箱子。没有对照所以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输入就一定没有输出,没有听过英语和英语儿歌的幼儿绝对不会自己编首英语儿歌并且唱出来。棉棉后来能自己随便哼首英语儿歌自己唱着玩,我们也不知道她是从哪里学来的,有些发音不知所云,问她她说不知道。
事实上幼儿在学习母语的时候,也不是一下子就什么都能看懂和听懂全部的意思。比如说我们很多时候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小朋友在幼儿园跟随老师做游戏的时候,也不能够完全理解老师汉语表述的语意,但是做的多了,就把语言和动作联系在了一起。再比如说看一群小朋友玩游戏,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反映稍慢,听不懂别人的语言解释,需要小伙伴的示范指导才能跟上游戏的节奏以及理解游戏规则。这是母语学习的过程,一般不太注意观察的话很容易忽略,或者看到了熟视无睹,不会和孩子的语言学习联系在一起。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棉棉学英语 95 王小棉她妈 字1541 2017-08-11 11:33:49
🙂棉棉学英语(十)—指读英语绘本 3 王小棉她妈 字9161 2017-08-26 05:44:23
🙂棉棉学英语(九)—其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2 王小棉她妈 字16364 2017-08-18 04:51:27
🙂棉棉学英语(八)—二语习得理论应用
🙂手机才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 1 海峰 字66 2017-08-17 06:03:12
🙂现在孩子学英语的条件已经和当年大不相同了 1 桥上 字66 2017-08-16 01:25:42
🙂棉棉学英语(七)—环境创设与具体实施 4 王小棉她妈 字15790 2017-08-15 03:18:11
🙂棉棉学英语(六)—棉妈是怎样恶补英语的 18 王小棉她妈 字12612 2017-08-14 03: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