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印度教的圣山为吗在西藏境?冈仁波齐 -- 拿不准
印度古代文明在宗教哲学思想上的辉煌,常常令人炫目。与中国古代文明相比,印度
古文明是一个杂交的文明,是一个多人种的、多种原始古代文明杂交汇合的文明。
而中国的古文明、基本是较单一人种的单一原生态文明。我个人认为,杂交优势是
古代印度文明辉煌炫目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古代印度较少出现专制帝国的大统
一局面,各王国固有的文明得以发展、保存并交融,这也是其辉煌的重要条件。
“早在公元前1200 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西北部,逐渐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混合
同化。以吠陀为代表的雅利安文化,并与西北印度的土著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新
的文化形态——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
纲领为标志,主张用四种姓制度规范社会各个等级的社会职责。其中执掌宗教事物
的为‘婆罗门’,执掌军政大权的为‘刹帝利’,从事生产活动的为‘吠舍’,为这三个等
级服务的奴隶是‘首陀罗’。四种姓是神造的,不可变更。婆罗门是人中之神,世界
之首,力图用这种说法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但婆罗门教传入恒河
中下游佛教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区,则是相当晚的事,约在公元前8 世纪。它的到
来,给原有的社会结构以极大的冲击。这里的居民有的接受了婆罗门教文化及其社
会模式,有的则取激烈反对态度。反对者形成强大的社会潮流,反馈到它的西北产
地,引起连锁反应;而婆罗门教仍继续向南流传,为一些权势者所接受,持久不
衰。”[6]
按照国际宗教学界的通常看法,印度教的发展历程:雅利安的神话诗集吠陀 →婆
罗门→印度教。著名印度教学者莎尔玛指出:定义印度教极其困难,可以说无法定
义。其内在矛盾性和包容性一样巨大。简洁的陈述是:印度教矛盾地等同于它自身
的否定。藉由11 世纪的穆斯林学者阿尔贝鲁尼对印度的观察:印度教徒彼此之间
的差异性很大……最后他坦白地说,没有一件由一个印度教徒所说的事情,会不为
另一个印度教徒所反对(莎尔玛著《印度教》,张志强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2 月第1 版,第2-3 页)。
就雅利安人的吠陀赞诗,莎尔玛的观点也根本没有融入印度教之中:“印度教是以
多么薄弱复杂的形式被结合在一起的。由于其丰富的多样性,因此对吠陀权威名义
上的接受,在发生认同危机时,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坚持接受吠
陀权威的人很少。吠陀权威在印度佛教历史上周期性第遭受到质疑;作为印度教徒
所接受的仪式和实践,甚至很可能是前吠陀时期的;吠陀自身对自己权威的怀疑,
以及印度教的某些救赎方式远远超过了吠陀的范围,以至于就连不二一元论吠檀多
(Advaita Vedanta)这种标准的印度教哲学派别,有时也会被划分为正统派。对吠
陀的批评、冷漠,或是彻底的否认,都可以被容忍,因为它们并没有伴随着对整个
群体的自觉性排拒行为…作为一个印度教徒与作为一个正统印度教徒之间,存在着
一个不同的世界”[7]。
莎尔玛又指出:“由于吠陀具有历史局限和经典优先性的地位,使得吠陀在印度教
中以无可怀疑的方式扮演了非常有意义的角色。后来的印度教,以吠陀的术语来评
价的,实际上是吠檀多的而不是吠陀的,因为其实是《奥义书》对后世发生影响。
如前所述,虽然吠陀被视为印度教徒的启示文献,但很少有印度教徒知道它的实际
内容。不过,接受吠陀权威已经成为正统印度教的标准,就如同向美国宪法宣誓效
忠表达对国家的忠诚一样,尽管他们从未读过宪法。”
You created this PDF from an application that is not licensed to print to novaPDF printer (http://www.novapdf.com)
据说,19 世纪英国殖民者当局曾用20 年的事件对印度教做了系统的调查,最终却
没能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当年英国外交白的白皮书宣布:……它既是有神论的
宗教,又是无神论的宗教;既是多元论的宗教,又是一元论的宗教;既是禁欲主义
的宗教,又是纵欲主义的宗教;既是宗教信仰,也是生活方式,等等。实际上,印
度教是一个由多种民族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和生活方式相糅合的综合体。印度前总
统尼赫鲁指出:作为一种信仰来看,印度教是模糊的……在它的现在的体系中,甚
至在过去,它包含着多种的信仰意识,从最高的到最低的,往往相互抵触,相互矛
盾。[8]
“在谈到一个古文明的起源时。难免要问创造这个文明的是那个民族和人种。印度
河文明早期发掘者对几百具从摩亨达罗和哈拉帕出土的尸骨进行了测量,提出这些
人口成分是复杂的,包括原始澳大利亚人种、蒙古利亚高山人种、地中海人种和欧
洲高山人种四种成分。后来一些历史学家又根据出土的艺术人像判断印度河人口的
主要成份是原始泰米尔人,也就是现在居住在印度南的人口的祖先。这些判断是根
据古典人种学和语言学作出的。”[9]
“哈拉帕城出土的艺术品如陶瓷,陶象等表现了多种的风格,墓地发掘也能看出居
住在这个城里的人采用多种的葬式和不同的陪葬品,说明这些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和宗教信仰。”[10]
关于闪米特人的宗教,麦克斯·缪勒认为一开始就是一神论宗教。闪米特的众神的
名字大多是表明道德品质的词,如“强劲”、“崇高”、“主”、“王”等;它们不说明神
的外表,也不涉及神的鲜明的特征。所以,古代闪米特族的众神总是趋于合并,对
一个个神的崇拜总是转而对一个由多大权力的神的崇拜。特别是在那单调的沙漠地
带,众神崇拜差不多都演化成为一神崇拜。
学术界一般认为,哈拉帕城市文明,主要是达罗毗茶(泰米尔)人和地中海(应包
括雅利安人和闪米特——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祖先)人种及蒙古利亚高山人种共同
创造的,可能是以达罗毗茶人为主。由于哈拉帕文明的象形文字至今无释读通,因
此,对哈拉帕文明的宗教文化面貌和哲学思想的研究,没有任何可供借助的可靠文
献能加以利用。
那么,雅利安人在侵入西北印度时的宗教文化面貌是怎样的呢?这从大约形成于公
元前二千纪中叶最古的《梨俱吠陀》中可以看到: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他们没有
城市、依畜牧为生。《梨俱吠陀》是雅利安人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记载他他们自己最
初的状况,其文献的可靠是没有问题。梨俱吠陀是属于多神的,是一部多种神教的
经典。其中大多数的神是自然现象或自然势力的人格化。其颂诗的大多数也是向诸
神的祈祷词,……其中最著名的是天神帝奥斯;太阳神苏利亚、弥陀罗、萨陀、普
善及湿奴;朝神二骑士阿史文兄弟与黎明之神乌萨斯、风暴之神则有因陀罗、阿巴
耐巴、鲁陀罗、马鲁特;而太虚之神则有风神伐育,雨神巴尔建雅,水神阿巴斯地
上的神有地神普利色吠、火神阿嗜尼,司不灭神索糜;与五洲省的河流如印度河的
神信仰……当这些神完全被人格化之后,他们被认为具有人的形体。但是他们的身
体部分仍仅是象征的名词;所以日神的臂是他的光线,火神阿嗜尼的舌与四肢则是
它的火焰。……所有日神都以天车驶驰,而通常以两支马架着车。他们的食品与人
所爱吃的是一样的,如牛乳、奶油、谷类、绵羊、山羊与牛的肉。这些食品是在祭
You created this PDF from an application that is not licensed to print to novaPDF printer (http://www.novapdf.com)
祀时候供给他们的,而由火神带上天国,或是由他们乘车下凡到祭祀的地点去领
受。他们的饮料是有酒性的索摩浆汁,他们饮后可在天国过着块乐的生活。”[11]
从最早的《梨俱吠陀》的上面记载可以看出,最初进入西北印度的雅利安人,其原
始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与其有渊源关系的希腊人的多神论的神话传说,有极大的
相似性和相同性,但再往下发展,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吠陀文化没有出现象基督教和依斯兰教这样强烈的一神崇拜的宗教,而是发展成婆
罗们教和后来印度教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泛神论的宗教。
在《梨俱吠陀》的未卷,世是形成较晚的一卷里,第一次提到社会地位不同的四个
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说明印度种姓制度开始萌芽。
现在需要解析的是:一、游牧的雅利安人是怎样同土著人混合同化?二、吠陀的雅
利安文化和西北印度土著文化相结合,形成婆罗门教。这婆罗门教里面,有哪些宗
教文化思想和理念是土著人的?有那些是雅利安人的?是怎样结合的?三、四种姓
制度是由雅利安人完全新创的,还是过去西北土著人那里,已经萌芽?
按照麦克斯·缪勒的理论;整个雅利安人都有着宗教神话和语言的共同起源和源
头。因此,我们用希腊的神话传说与《犁俱吠陀》中侵入西北印度的雅利安人的宗
教神话相比较,我们看到了其中极大的相似性和共同性,都是清楚明朗地对宇宙诸
神的崇敬,例如对太阳神、朝神、黎明三神,火神等的崇敬。这宗教气息的明晰
性,是与蒙古人种的萨满宗教迥然不同的。
当我们掌握进入西北印度的雅利安人,最初宗教神话传说与希腊人相似的特质,以
此作为基元,就可以对婆罗门教做某些分析,并对西北印度土著文化做一些推测;
公元前1200 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西北部,雅利安人最初作为游牧民族,在
文化上和经济上,肯定低于创造过哈拉帕城市文明的土著达罗毗茶等人。土著人是
从事农耕的民族,进行宗教冥想和产生人生解脱想法,应该是定居农耕的民族,才
有条件进行。雅利安还处在游牧生活中,游动中的人群很难进行冥思,得行动快于
思索,否则,难以生存。因此,我认为,婆罗门教中,关于宿命、业力和轮回的思
想,有可能是印度土著达罗毗茶人等诸色人固有的文化。
雅利安人在与西北印度土著融合交汇过程,及有可能在宗教思想上大量吸收并采纳
了土著人的许多思想。因此,我们可以从吠陀文献约观察到一个行动中的游牧民
族,怎样逐渐定居农耕,并且成为冥思中的民族。这其中既有接受土著现成文化理
念的结果,也是雅利安人自己大量创新的结果。
同时,我还以为,宗教和祭祀的作用,在土著居民那里一定很大。因此,雅利安人
进入西北印度,首先争夺的是宗教祭祀的权利和位置。有了这个权位,就可以在西
北印度发展壮大起来。在古代印度、宗教和祭祀的权势大于军事的权势。军事的权
势只是一时起作用,宗教和祭祀的权势是长久起作用。
最初,婆罗门教“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的设计者,是非
常厉害的。这是一大创新。雅利安人中的婆罗门宗教职业者首先宣布:自己(指婆
罗门)是神圣的,记录自己(雅利安人)游牧农耕时代的神话是天启(音),各种
姓与灵魂有关的各种问题都得靠婆罗门祭祀来解决。不用刀剑,只向外传教和推广
种姓制度,就最终控制了整个印度
You created this PDF from an application that is not licensed to print to novaPDF printer (http://www.novapdf.com)
婆罗门在种姓制度的支持下,最后发展到现代印度教。印度教崇拜成千上万个神明
(印度教徒称宇宙有了3 亿个神)。在这个宗教中,高度发达,深邃的哲学思想与
极原始的崇拜方式杂然并存。
大约在公元前18 到17 世纪,印度河文明出现了明显的危机。城市迅速地衰落、城
址被遗弃。对于印度河文明衰亡的原因,最初提出的解释是“雅利安人侵说,”现在
部分学术界认为不能成立。操印欧语的所谓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是一个长期的
过程,从公元前三千年来一直到二千年来,前面已提到过,早在哈拉帕文明的高潮
时期,印欧人的一些文化成分如火祭就早已渗入到印度河城市中。然而如果入侵者
竟是吠陀文学所代表的游牧人民的话,他们生活在旁遮普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5
世纪。而那时印度河大城市早已湮没几百年。[12]
彩陶文化在公元前一千纪前期出现在恒阿——雅木拿河平原,可能是灰陶文化在进
入次大陆以后发展起来的,是印度河文明留下的文化传统与印欧人文化传统结合的
产物。彩灰陶文化与恒河一雅木拿河平原上原有的巴拉文化与赫陶文化的重叠,也
就是说这两个文化所代表的人民的交往,是很自然的事了。哈拉帕后期文化踪迹一
直流传到恒河流域中部,可以说是从旁遮普开始的印度河文明传统的主流。
印度河传统的另一支是从信德地区向东南发展的。大城市消失后信德地区代之而起
的是农村型的“朱卡尔文化”大概是由于这个地区受生态水文变化的影响最严重,人
口开始向古贾拉特地区迁移,古贾特拉地区在经过城市后文明的人口剧增以后,也
开始出现衰落现象。一部分人继续向东移动,向德干高原。近年来在德干高原的戈
达瓦里河谷发现了哈拉帕文明的后代的一些重要居民点。……这支传统可以算是印
度河文明遗留下来的一个支流。(笔者注:哈拉帕文明衰败后,其主要创造者之一
的泰米尔人,应该是退向了印度南部。)
二、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所属的释迦族为蒙古人种考
我最早发现释迦族是蒙古人种的文献记载是1989 年藏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宏纬、
鲁正华合著的《尼泊尔民族志》:“尼泊尔境内的尼瓦尔族中的巴雷种姓,就被认
为是释迦族的后裔。尼瓦尔族的民族语言,属汉藏缅语族。尼瓦尔族原先信仰佛,
现在有部分人致信印度教。尼瓦尔族原先从体型外貌上看,属蒙古人种,由于长期
混合,现在呈现出明星的雅利安人种成分。”[13]这是王宏纬等人以人类学的田野
调查为依据的记录。此前所有的文献记载认为释迦族是雅利安人种,现在看来是靠
不住的。
另外三年前蒙古族著名老学者前德门告知笔者:大量引用蒙古族文献《黄金册》
(已佚)资料的波斯人拉施特·唉·丁所著《史集》中载:蒙古人种的部落中有萨格
亚特(释迦族),又被称为“贾哈(边缘人)”。贾哈在西方和拉丁文献中被认为是
蒙古人种的黄帝族,从西方迁往东方(注:《史集》出现于公元13 世纪)。著名
佛学家印顺法师(1906-2005)在《佛教之兴起于东方印度》大量引证印度佛教最
早的典籍《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中的记载:释迦族不是雅利
安人种,也不是婆罗门。释迦族是源自东方系蒙古人种的毗舍离人,源自阿湿摩
(即今阿萨姆地区)。在印度居住数十年的日本人类学家前田仁贵,在其专著《印
度佛迹巡礼》中指出:释迦族极可能是中国人。原本印度是没有水稻的,吃食是以
红薯豆类为主,而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迦毗罗卫的释迦族成功栽培出了水稻,大
米成了上层阶级的主食进而扩展到全印度,印度有口皆碑。这使释迦族成为优秀种
You created this PDF from an application that is not licensed to print to novaPDF printer (http://www.novapdf.com)
族而闻名于全印度。释迦族的国王都与“饭”有关,如“甘露饭王”、“白饭王”、“斛
饭王”、“净饭王”等。水稻是中国的专利。中国人在八千年前就培植出了水稻,这
是国际公认的。释迦族的前辈从东方越过喜马拉雅山麓西行,在今尼泊尔的迦罗卫
定居,并将带来的水稻在尼泊尔种植。怀善法师在尼泊尔建中华寺和任中华寺主
持,共长达十八年。他在尼泊尔期间,大量与释迦族接触和做了大量田野调查。怀
善法师指出:“释迦族就是蒙古人种”。怀善法师拍有大量释迦族照片为证。[14]
恒河下游,东南向流入大海,会合了从西藏来的布拉马普得拉河,构成世界上最大
的三角洲,流入孟加拉湾。从此向东看,河流、气候、物产,都适宜于文明的孕
育。在这片孕育了各种沙门(包括释迦佛教和奥义书)思想的东方印度土地上,印
顺法师指出:东方最先出现的像样民族,传说在瞻波,这是早在西方阿利安文化未
来以前独自开展的。印度从来就缺乏明确的历史,何况是古代?何况是向来被西方
雅利安人忽略的东方?然依古代东方人的传说,还能了解东方的大概。《长阿
含·世纪经》(卷二二)说:“尔时,先造瞻婆城,次造伽尸婆罗奈城,其次造王舍
城。……以此姻缘,世间便有城郭、郡邑、王所治名。”[15]这是佛教所传的社会
发展故事,以为此世界的城郭,瞻婆城最早,后造伽尸的波罗奈城,到最近才造王
舍城。[16]
印顺法师又指出:“伽尸婆罗城,宋译作“波罗奈国伽尸大城”,在恒河中心,即东
西的交流点。此七国七城,作一综合的观察,即看出它为纯东方的。所谓七国分王
世界的传说,实只是早期东方人所知的世界。这一幅国际形势图,还在摩竭陀、释
迦、跋嗜诸国族兴起以前,根本没有理会雅利安人的西方。自然,在此传说中,还
是带中间所羼入的。从这瞻婆中心而分王造成的传说,去理解此东方民族分布的情
况,即可以看出古代东方国际的清晰面目。恒河下流为中心的鸯伽;东北是阿湿波
(向东)、苏摩(北而西向),西南是迦陵伽(沿海岸南下)阿槃提(沿频陀耶山
北麓西进),沿恒河西进的是迦尸(南)与毗提诃(北)。古代的迦陵伽与阿槃
提,上来已证明它没有后来那样的深入西方与南方。阿湿波,直到释尊的时代,还
离鸯伽不远,属于鸯伽,似也还没有深入到现在的阿萨密。自西方的威力东来以
后,沿恒河的东方国家受阿利安文化最深;而南系与北系,被逼得更南更北,居住
于山林或沙卤地带。这一传说,系东方人所传说的古代东方,是毫无疑问的”。[17]
古代东方以瞻婆为中心的七国七城的王统,例如迦陵伽、毗提诃、阿湿波、苏摩等
应该主要是蒙古人种,释迦族就源于此族群。约在西元前十五世纪,东方的王族已
经从东西移至恒河中游地区,而西方雅利安人的王族俱卢(拘罗婆)和般度(般嗜
罗)也已约在西元前十世纪左右,到达恒河上游和中游。后来释迦族沿雪山西进,
这约是西元前八世纪以后的事了。东方的西进,西方的东进,发生接触;古代印度
十大王统的传说,即止于此。
据《长尼迦耶》第3《阿摩昼经》中佛陀自述,释迦族的祖先俄迦格王
(Okkāka)。俄迦格王为了让宠妃的儿子继承王位,放逐4 位年长的儿子。这四
兄弟流亡在雪山湖边,住在娑迦(Sāka)树林。为了保持种姓的纯洁,他们与自己
(Saka)姐妹结为配偶。由此,他们得名为释迦族(Sakyā)。[18]
在《经集》中,佛陀向频毗沙罗王讲述自己的出身:“就在喜马拉雅山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4
🙂内容漏了,重新编辑。 拿不准 字0 2017-07-18 22:24:13
🙂错漏重新编辑 拿不准 字0 2017-07-18 22:19:33
🙂全文自查,网上无全文的话,我可全贴给大家参研。 拿不准 字0 2017-07-18 21:58:15
🙂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