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今天特别的高兴,在孩子快十岁时 -- 给我打钱87405

共:💬186 🌺969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事情就是这样的

我们人似乎处在一个不可调和的巨大的旷日持久的矛盾当中。

那么,我想问一个问题:一支足球队,既有防守队员,又有进攻队员,对于防守任务而言,要求所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切断对方的进攻路线之上,而对于进攻任务而言,又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实现多点包抄,形成持续不断的进攻态势上。

如果,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请问,一支足球队是如何运转的?为什么我们没有见到“理当出现的”防守队员 和进攻队员互相争吵的情况?按“理”说,裁判的哨声一响,观众就应该开始等着看吵架了。

为什么我们在读“教室里安静得连掉下一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得到”这个句子,一点都不会觉得矛盾呢?

为什么我们很喜欢虚实相间的人物照呢?

为什么有人高兴时会流下眼泪呢?而旁边者并不会觉得他是伤心呢?

要想清楚的回答这些问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至少,没有相关的成型的理论,大部分理论在谈及相关问题,多数是语焉不详的用“对立统一”四个字一笔带过。

我尝试着回答一下。

我认为,矛盾是对立还是统一,取决于态度和方法。

态度分两个分支,一为“只要享受,不愿劳动”、“只爱笑,不能哭”是不可取的,一为“想一劳永逸的得到稳定的平衡”是不可取的。

在古人来看,前面一个问题不叫问题,有高才有矮,有祸才有福,有丑才有美,有静才有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后面一个问题是难点。

这是有证据的。

因为我们看一下中国古代的各类艺术作品,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物衬人或以人衬物,以大衬小或以小衬大的技巧被应用得炉火纯青。

真正难以端正的态度是“总想一次性的解决平衡问题”,这似乎是一种难以抵抗的诱惑。就跟西方人对那个是否存在还是个未知数的万能公式着了迷一样。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这段广为人知的话该怎么去理解呢?

我认为,不可断章取义的来理解这段话,这段话并非是在谈平衡问题,而是在谈立场问题。在孟子的主张来看,义比生大,骄傲的死去比苟且偷生光荣。孟子,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名小人物那样,他的观点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他的主张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礼乐崩坏”。甚至 可以这么说,孟子就像是(事后来看)股市已经跌到谷底,他却四处奔走,大声呼叫:不能买入,还会再跌500点!

孟子不是个骗子,却是个学术不精的人。从他的人性本善也能看出来。在我来看,孔子要孟子清醒太多了,也要豁达许多。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当不了官,就去教书。

回到主题上来。

实际上,不需要太多的教导,我们能很快的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请注意:这里的关键是一次性。我们在讨论问题时,最容易掉进的一个陷阱就是一次性。而且我们在多数时候 是不自知的。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一个连续性问题当成了一个又一个离散性问题。中国的古代哲人就此提出了一个策略:易。

为什么要易?因为总的来说,生活总是要继续的,没有一次性。一个一次性接一个一次性,并不总是1+1=2,而更多的是一种全新的结构,一个包含了部分又并非是简单的部分重复之后的整体。

这就好比三根棍子搭在一起,并非一定是一根更长的棍子,而是一个三角形。我们能说,三角形是三根棍子的总和吗?可是,我们不是明明看到,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吗?

或者这么来说:

单独一横,是没有意义的;单独一竖,也是没有意义的;一撇一捺仍然没有意义。但是如果把横竖瞥捺“拼装起来”,它就有无穷种意义。

做一道数学题,是没有意义的,读一篇诗歌,是没有意义的,跳一支舞,是没有意义的,炒一次菜,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它不是生活的意义,并非是生活的真正的意义。

我们在庐山里转圈,不易怎么行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不就是一种易吗?

1+1=2,只是万千可能性当中的一个,如此而已。这,还需要证明吗?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啊。

因此,简略的说,当我们感受到矛盾不可调和时,是因为我们没有搞清楚,1+1既有可能等于2,还有可能不等于2。更多的可能是不等于2。所以,无理数的世界比有理数更大。

易,是一种态度。

持续性影响是一定会有的,但是结果却会有无穷种可能性。

这就好比说,今天的饭很好吃,于是我多吃了两碗,结果给吃撑了。

是“因为”今天的饭好吃,“所以”我吃撑了吗?

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不然。

今天的饭好吃,并不意味着我一定会多吃两碗,我有可能和平时一样,也有可能多吃三碗。

还有,我今天吃顿饭之前的那一顿,没吃,尽管我比平时多吃 了两碗,不一定会撑着。

我撑着了,也不一定会感受到。

我撑着了,感受到了,不一定准确。

所以,就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压根 就不能说:因为今天的饭好吃,所以我吃撑了。头和尾没有因果关系,但有联系。

有联系,和有因果关系,是两个概念。所谓因果关系,就是如果A,必然会B。

1+1一定等于2吗?如果把角度考虑进去呢?

1+1=2,是默认角度为平角。没人告诉我们而已。

我们有太多的因素没有注意到。我们只看到了容易看到的那些部分,所以我们会有因果的想法。

或者说,我们其实在一个“程序”中,加了很多默认条件,但我们并不知道。

也许是一万个条件的“拼装”效果,但我们只看到了其中的 一个条件A,再加一个结果B,于是乎,A是B的因,B是A的果。

当我们发明了放大镜、显微镜、天文望远镜之后,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存在,于是我们不再说A是B的因,B是A的果。

成功学是怎么回事呢?成功学就是这样一门“学问”:只说他愿意说的部分,推导出,只要……就会……这就是很常见的骗术啊。

我们人类之所以很想去找因果关系,是因为我们不愿意犯错误,我们对于错误感到恐惧。

错了就错了,死了就死了,这才是自然之道啊。

有一个词,经常被使用,叫有理有据。

这个用法,本身就代表了认知上的不全面。

说全了,是有理有据有节。核心在于有节。

因为有节,所以需要易。

有节,就是有使用范围,某种接近于因果关系的关系,它的本质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产物。

1+1=2的适合范围在哪呢?默认角度 为平角。只要不是平角,1+1≠2。

对于人造物而言,我们有一定的办法做到如果A必然B,但对于自然物(包括人),我们就没有这种能力知道“如果ABCDEF……于是得到Z”。

这也就是在说,因果关系这种关系,它也是有节的。它的使用范围,就如同1+1=2的使用范围一样,非常小。

可能会有人提出质疑:照你这么说,粮食产量就是无法预测的了?实际上,我们是可以预测的啊。

那是因为自然环境的整体情况,在一般情况下,是稳定的。或者说,对于人这么有限的生命而言,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变,是稳定。

实际上,大到太阳、月亮,小到昆虫、鸟兽,任意一个因素发生一个变化,粮食产量就有可能增加10%,也有可能减少50%。

所以才有那句话:尽人事,听天命。

如果我们预期得到一个所谓的必然结果,只能暗自祈祷:一切照旧。

正因为我们感受到的自然环境变化极慢,甚至 误认为是不变的,所以我们才会去想:有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呢?

正因为我们人类的寿命是如此短暂,所以我们才会产生这样的念头:管它今后如何,反正 我就活这么一辈子,快活了再说吧。

现在我们马上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人说生物学是个大坑。别说是研究生物学了,哪怕就是养只狗,种盆花,也是极不容易的事啊。

那么,教育学呢?

自然环境在变,社会环境在变,家庭环境在变,年龄在变,见识在变,思想在变,收入在变,支出在变,今天早上撒的尿射出去是2米,昨天是1.8米……可以说,一个人是无所不变,无时不变。

一个到处都在变的人,你怎么去找到因果关系?

怎么可能有一条必然的成功之路?

非要说有这种可能,那么就只可能在实验室里,培养出一个必然如何如何的人来。

我们更多的时候只知道,如果没有A,就一定没有B。

我们只知道,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 的。劳动了,会有多少收获,没有人能精确的知道。特别是在比较劳动量时,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为什么老宋只干半天活,就要比小李干到晚上8点得到的成果还要多呢?

劳动量和收获量,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二者之间并非是函数关系。尤其是对个体而言。

劳动量和收获量的关系,根本 就不是一斤白菜2元钱的关系。而是卖菜的老板用掷骰子的方法决定 某一次交易时,一斤白菜多少钱。老宋的结果是一斤20元,小李的结果是一斤0.01元。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帝在掷骰子。

如果有可能,我建议大伙去开一家这样的菜店,一个以掷骰子的方式来决定单次交易价格的菜店。

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菜店,也许会爆满。

当然,你得准备好,有人会认为你在骰子里灌了铅。因为你的行为,在多数人来看,是极不科学的,不正常的,有病的。而你偏偏能吃能喝能睡,所以,你一定是干了某件见不得人的事。

于是乎,因果关系再次粉墨登场。

现在还有人想去这么做吗?

这就是薛定谔的那只猫。你不做永远不知道结果。你做了,却只知道其中一次的结果。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另一件事,这是可以认为是有因果关系的。

如果菜店的老板,划了上下边界,比如最低为0.5元/斤,最高为2元/斤,又如果来买菜的人既不认为菜店老板是疯子,也不认为菜店老板在出千,那么可以料想,长期交易下去,对于菜店老板的收入而言,和以一个固定价来交易不会有任何区别。

那么,菜店老板有什么理由来这么做呢?这么做的理由就是可以吸引到一部分爱投机(或者说在投机中找点乐子)的人的青睐。

可是,对于当下社会的整体认知而言,菜店老板这么做,是无法接受的,或者说是不大接受的。但是,如果是(赌)石头,大家就认可了;如果是股票 ,大家就认可了;如果是房子,大家就认可了。

因为白菜不是用来投机的。这就是它的关键性条件。

有理有据有节。

以上,实际上就是在谈,谋求平衡的方法。

简要的说,取得平衡有两个要点:

1.局部是失衡的,所以有节,所以易。失衡的局部不一定能形成平衡的整体。但是,越是大的事物,越是有某种内在的平衡机制在掌控。

这是从空间来看。

从时间来看,另一个要点就是:

2.阶段性的来看,失衡是主题,长期的来看,平衡是某种机制下的产物。

用时间的观点来看,就是只能以阶段性的失衡换取长时间的平衡,这也就是“此一时、彼一时”。每个阶段都有它的侧重。以静衬动,动是主,静为次;以小衬大,小是辅,大是主。

阶段性的、局部的失衡不是必然能得到整体的平衡。但要取得整体的平衡,就需要阶段性、局部的失衡。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人这种寿命极为短暂的生物而言,大范围的整体平衡机制我们是感受不到的。

我们只能通过 看历史才能感受到这一点,但它又和我们此生的命运走向无关。注意我刚刚说的“无关”,是指简单的因果关系,并非是指没有联系。

这就好比一名热爱生命的人,一生中会踩死无数只蚂蚁一样。踩死蚂蚁的人没有错,被踩死的蚂蚁也没有错,事情就是这样的。

你想得通也好,想不通也罢。事情就是这样。

通宝推:四维立交,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