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大型对撞机争议 -- 林风清逸

共:💬221 🌺2040 🌵6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丘成桐: 关于中国建设高能对撞机的几点意见并回答媒体的问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将几个对话的文章放在这里看。

这是丘成桐的一些内容。因为他的观点包含在多篇文章里面,在这里放了两个最近的文章。

第一个是《丘成桐: 关于中国建设高能对撞机的几点意见并回答媒体的问题》

最近很多媒体都在关注中国有没有可能建造对撞机,这是好事,毕竟这也是全球科学家都关注的事情。不幸的是,有些媒体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炒作新闻,不是无中生有,就是对被访问者的说话断章取义。

对我个人而言,就发生过几次这样的媒体报道。举例来说,财新周刊在我拒绝他们的访问后,就制造了一个类似访问我的稿子,凭想象和网上看到的传言制造了一些新闻,并基于此而对我做人身攻击。

最近又有记者不断来问我一些可笑的问题,他们要我跟某个我从来没有听过的王孟源的先生对话,要我评论他最近写的一篇关于对撞机的文章。同时记者坚持王先生是高能物理的专家,原因是王先生毕业于哈佛大学物理系,得过博士。对我来说,这事实在有点意外。因为我兼任哈佛大学物理系和数学系的教授多年,却从来没有听过王先生的名字(我是唯一由校长正式聘任并在两个系内都可以投票的教授)。接到记者来信后,我请教哈佛大学物理系研究高能物理的同事谁认识王先生,结果没有人听过他的名字。经过多次访寻后,终于知道他的导师是谁,那是一个没有在系中升职的助理教授,难怪系中资深的高能物理学家都不认识王先生。据说王先生在他的博士论文后再没有做任何有意思的论文,做生意已经二十多年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不觉惊讶于中国媒体访问科技专业的能力,实在有限得很!

据说王先生对我有很多指责,本来我不在乎,毕竟我每个星期都收到一些业余学者解决大问题的来信,见怪不怪了。但是记者坚持,还扯上杨振宁教授,一下子从地面升到天上了,我不能不说几句话。

我认识杨先生已经四十五年了。除了我的老师陈省身教授外,他一直是我最尊敬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统计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工作都使人敬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把Weyl 的规范场论推广到非交换的情况。到了七十年代欧美诸人完成的高能物理的标准模型,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对自然界认识最深刻的理论,这个模型的建立依赖非交换的规范场理论。

五十年来欧美不同地方的高能对撞机每一次得出来的重要结果,都能震撼人心,因为它显示了大自然最基本结构的一部分。人类求知的终极问题是:天地是如何诞生的?每一次实验的突破,都代表人类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的了解。

这些实验背后的基础理论都用到杨先生的学说。每一次突破后,我们对杨先生的学问更加佩服。所以说杨先生反对高能物理需要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使人费解!这更不是华尔街一般的商人能够理解的事情。

记者说杨教授反对在这个科学界最基本的学问领域上继续做硏究,这话是真是假?我不敢肯定。毕竟我和杨教授多有过从,却从未亲耳听过他反对建立对撞机的事实,所以此话只能存疑了。

总而言之,科学的发展乃是众多科学家努力的成果,并不属于某人所有,真理只有经过反复的论证和实验,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古希腊哲人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要发掘宇宙间最基本的真理,更要有这种勇气,这种毅力,才能完成。西方国家,无论是科学家,或是政府,为了了解大自然的奥秘,都愿意无条件的付出大量的精力!一百多年来,多少智能,多少金钱,投入在一些看来没有用的基础科学上,然而这些投资却成就了今天西方国家文明的基础。

今日的中国,已非吴下阿蒙,难道不需要为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做出贡献?难道我们只是在游戏机、房地产、互联网上赚点好处,就心满意足?在我记忆所及,中外古今都还没有过这样的大国!

我们抚心自问:中国当今的国力,没有能力做这个对撞机吗?中国领导说的和平崛起,可以没有重要的文化内涵,没有探索宇宙奥秘的勇气吗?现在中国反对建造对撞机的科学家们,有谁是高能物理的实验专家?为什么国外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他们的意见变得不重要了?

建造对撞机对科学和对中国的重要性,在我和Nadis的书的已讲得很清楚,希望大家用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看这事!

第二个是一个采访:《丘成桐:中国应建下一代巨型对撞机》

丘成桐:中国应建下一代巨型对撞机

新华社记者 彭 茜

在中国秦皇岛市山海关,万里长城与大海相拥。

菲尔兹奖获得者、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希望,实验物理最重要的项目——巨型对撞机能够落户于此,成为中国基础科学原创性突破的诞生地和“海纳百川”般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平台。

目前,全球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是位于瑞士日内瓦与法国交界地区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可在微观尺度上模拟宇宙大爆炸后的宇宙初期形态,帮助科学家研究宇宙起源并寻找新粒子。2012年,正是在这台对撞机上,科学家宣布发现了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终于完成了粒子物理所谓的“标准模型”。美国《科学》杂志评论认为,这项发现将“标准模型”拼图中的最后一块填充到位,虽然尚不清楚该发现未来将把粒子物理领域引向何处,但其对物理学界的重大影响不可否认。

而LHC目前已经达到其设计能量,要进一步寻找和发现新粒子,就需要建设能量更高的机器。2016年初,丘成桐和合作者的新书《从万里长城到巨型对撞机》在国内出版,书中除讲述粒子物理学如何改变人类日常生活,也探讨了中国建造巨型对撞机的可能性。目前这一重大项目正处于论证阶段,丘成桐对此项目的最终落地持乐观态度。

“这是在基础科学方面有可能出现重大原创性突破的地方,将有助于探索整个宇宙物质的基本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丘成桐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论证中的中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有可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对撞机,其科学目标是精确测量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质以及搜索标准模型背后更基本的物理规律。

若能量更大的巨型对撞机能够在中国落成,寻找超对称粒子,将是科学家们下一个目标。一旦超对称粒子被发现,整个物理学前沿与数学前沿都会改变。

虽然这项工程需要很大资金投入,但丘成桐看好项目在技术发展和人才引进方面的巨大效益,“这会引起西方科学阵营的迁徙,远远超过单独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效果”。

在大型强子对撞机所在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有来自20多个成员国的3000多名工作人员,每年还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合作科学家及访问学者。那里汇集了全球粒子物理研究领域的高端人才,每年产生1000多篇博士论文。

丘成桐预计,项目建成后,至少会有五六千名各国一流科学家为做实验举家迁往中国,且长期居住,这会对中国基础科研产生深远影响。

他认为,几千个智慧的头脑汇聚于此,会“自动”产生很多重要的、超越物理领域的技术和学问。正如我们生活离不开的万维网就诞生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20年前可能中国没有能力做这件事,但现在中国是上升中的大国。对撞机的建成将是对国际科研、世界和平乃至人类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他说。

(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

概括起来说,第一篇的内容,重点有三个,第一个是对最早的反对者王孟源的学术能力进行质疑,丘成桐指出王孟源现在实际上是个商人,几十年没搞过尖端研究快乐,对此似乎没有人反驳,有可能是因为王孟源是真的没有能力,也有可能是因为被另一个浪潮淹没了;另一个浪潮就是,丘成桐在文章里提出的第二个重点遭到了打脸。丘成桐表示,没听说过杨振宁反对对撞机的问题。杨振宁随后发文明确表示反对。这一下伤得很重,所以丘成桐的第一篇文章的效果就很暗淡了。第三个重点是说,基础研究很重要。这篇文章里三个重点,两个都是在谈人,第一个重点是在说一个小人物,输赢都没什么影响;第二个重点在说一个大人物,结果遭到了本人亲自反对,于是文章遭到了重创;第三个重点谈事情,与第二个重点的大人物观点相左。从纯粹的文字讨论上,丘文因为杨的关键反对,遭到了很大的重创。

我个人的看法是,前两条其实没有太大参考价值。不是因为第一条输赢不重要和第二条输了,而是这两条都不牵扯到事情本身。不牵扯到事情本身的因素都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但是在舆论对抗中,有影响力的输赢才是有价值的,是否牵扯到事情本身不是关键因素。所以站在舆论对抗的角度可以说,杨文一出,丘的第一篇文章就已经输了。

第二篇文章是记者报道。报道里没有牵扯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因素,重点谈的是科学中心迁移的极大利益。这个倒是一个谈事情的文章。然而因为第一篇文章的受挫,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了。

需要提醒的是,丘文主要输在了舆论对抗上。你说有个权威会支持你,结果权威来了还是砸你场子,主要是输在了这里。在剥去无聊的东西之后,在最重要的关于对撞机事情本身的辩论上,二人交锋中提到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比如丘看到了由此带来的科技中心的聚集效应。杨看到了如此规模近似于孤注一掷的投资对科研投入以及国家财政投入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经济领域,创建产业集群是一个基础性的认识。从这个角度,很容易理解丘的想法。但是由此是否会孤注一掷的后果呢?这是杨的担忧的合理性。二者都有道理,就要看哪一个更有可能发生。特别是杨所担忧的、科研资金遭到挤占的事情会不会发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