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明史杂谈(2)--糊涂的崇祯 -- 温相

共:💬453 🌺2240 🌵2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问题的本质应该还是皇权与相权之争,

而不是继承人的培养。相权就是官僚行政机构拥有的行政权,因为行政机构以宰(丞)相为首脑,所以称为相权。

自从秦始皇用皇权统合搞出个大一统以来,能和皇权能正面相抗的合法权力,一般来说就只有相权这一种。这不但有现实的需要,即皇权需要通过官僚行政系统向基层投射进行管理的能力。还有法理道德的基础,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钱穆好像说过,外戚与太监实质都是皇权的延伸,目的都是制衡官僚行政系统的相权。因为外戚的直接权力来源是后宫,而后宫的权力来源,仍然是皇权,太监就更不用说了。不过外戚与太监是有区别的,外戚虽然是通过皇权提拔起来的,但他们是在朝廷上担任官职,往往会与行政系统相结合,成为相权的一部分。这样即使外戚们一旦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也能依靠行政系统与皇帝对抗。

以东汉为例,皇帝多弱主,往往幼年登基,而且很多早亡,朝中霍光之流的权臣当道,动不动就行废立之事,最近考古挖出来的汉废帝昌邑王墓就是当年的受害者。反正东汉皇帝20岁以后登基的,只有光武帝和明帝两个,而能够活过40岁的,只有光武帝、明帝、献帝三人。

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太后听政的局面,也就是太后代掌皇权。可是虽然因为皇帝年幼暂时把皇权让渡给了她,但一深宫妇人在朝中哪有根基,所以大规模起用自已的亲戚就成必然之选。可这外戚一旦掌握权力,又必然产生独立性并与行政系统的相权同化,成为相权的一部分,同时取得与皇权对抗的力量。

然后小皇帝长大了,要收回权力,外戚必然不甘,矛盾不可避免。接着皇帝就会发现自己面临一个外戚与相权合流的一个局面。这个时候,皇帝就会发现自已能相信的,也只有跟自已早晚相处的宦官了。对皇帝来说,让渡出自已的一部分权力给太监,让他们作自已的耳目爪牙跟外戚斗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而且宦官不像外戚,不能在朝廷上做官,外戚倒后也可以继续使用很长时间。

上面提到的霍光,行伊霍之事一部分就来自于他,本身也是外戚出身,是霍去病异母弟弟,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卫青又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这些外戚一旦得势,是绝对会反噬皇权的。

所以,东汉一朝,和、殇、顺、冲、质、桓、灵诸帝,即位时最大十来岁,政治上只能倚重外戚,待幼主成年,他们唯一可依靠盟友又变为以宦官为主的内侍了。到了汉桓帝,他为了对抗外戚梁氏,重用十常侍。引发外戚和士大夫的强烈不满,导致两次党锢之祸。最后,宦官与外戚两败俱伤,以士大夫、地方诸侯的胜利告终,渔翁得利成功。由此可见,宦官司专权,事实上代表的是皇帝与外戚/豪强世家之间的博弈。后世开科举,文官集团取代了豪强世家,但皇权与相权博弈的本质不变,自汉以降都是一样一样的,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就唐末有点不同,军阀架空了皇权,皇权只能允许太监内结深宫,外在朝廷为官,得把唐末的宦官当外戚看待,不过那个就不展开了。

(想了下,唐末的问题比较特殊,就再多说两句。唐末是军阀而不是文官系统架空皇权的典型,那些军阀如果不是顾忌其他军阀不服,以及皇权残存的一点军事力量,是随时有能力对皇权来个取而代之的。这导致皇权的代理必需掌握军权与军事能力,否则是无法制约这些军阀。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那如何保证外戚不做同样的事?甚至于,外戚完全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宦官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他们不可能当皇帝,虽然宦官掌握了军权与朝廷大权后,跟外戚一样弊端并不少,但保住了不会取而代之这条底线。)

到了崇祯这个悲催的皇帝,被东林党完全斗倒了了阉党,东林党马上就利用文官体制架空了皇权,相权完全失控,东林党又是些公知精蝇类的利益集团,只顾个小集团与个人的利益,最后还把锅都甩给崇祯背了,没办法,崇祯只有死前喊两句文官个个可杀,再剑砍公主愿汝生生世世无生帝王家,一死殉社稷。

那这是继承人培养问题吗?我认为不是。那为什么元朝与满清不重用宦官,那是因为先天性地存在一个相互制衡系统。首先元朝是蒙古人自已掌握了军权,而朝廷上又是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官员相互制衡。又比如满清,军权在八旗,朝廷上满官与汉官相互监督,而且两者几乎没有串通的可能,满清后期重用宦官,那是因为鸦片战争之后,汉人坐大,而满清勋贵本身堕落了,八旗也成了纨绔子弟。所以,不得不重用宦官,一样的建储制度,在皇储中再搞选拔也没用,还是要上宦官来搞平衡。

通宝推:空格,阴霾信仰,何求,林风清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