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马前卒:3015年会有中学生记得上海吗? -- 万年看客

共:💬102 🌺776 🌵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5、阳春白雪的“公主病”

和旧时代相比,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相对富足、闲暇、充满变化和机遇,而这在古代是少数富人和贵族垄断的生活方式。工业化进程先是为一部分平民带来了富足生活,继而向全社会开放了新生活模式的可能性。

鉴于日常生活“硬件”对娱乐方式“软件”的决定性影响,新的生活意味着巨大的新型文化娱乐需求。但工业化进程很快,文化从无到有的创造相对要慢得多,所以进入现代社会后,新有闲阶层甚至是工薪阶层反而会出现暂时的“复古”倾向。仿效古代的上层社会生活,并不在乎是否真的实用。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文化潮流,只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真的“复古”,或是“倒退”。总不见得古代富人享受过的东西,我们不能在更高层次上享受一遍。只要注意和客观条件结合就好。

我身边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厅”这个概念“提前”走进平民百姓的生活。

我小的时候,房子是贵重、稀缺的财产,有限的房间首先要保证居住、做饭和存储日用品。所以,在我童年的印象中,普通人家是不会专门拨出一个房间作“厅”的。旧式的北方农村住房,进门左右两边分别一个大灶,灶台各靠着一堵墙,灶台侧面的墙上有门通向一个卧室。每个卧室里都有一个土炕,透过墙由厨房的大灶加热。这样,一栋完整的房屋主要有3个房间,两卧一厨,根本没有考虑过“厅”的概念。日常待客一般就是在卧室,来客“盘腿上炕”,还省了一把椅子当家具。

城市也没有好多少。平房和农村住房区别不大,都是尽可能地增加卧室,为此厨房不妨放到露天或者半开放空间。新建的楼房也基本遵循同样的规律,以“两室户”、“一室户”为单位——即以卧室而不是厅的数量去衡量房屋的使用价值。

90年代初,平民住宅开始出现了厅的概念,尤其是农村新建住房,中厅一般修的很大,纯用来待客、起居,为此往往不惜专门修一个附加建筑,把厨房挪到传统的结构之外。这就是仿效原上层社会生活方式的典型案例。不过,一般来说,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农民虽然盖得起新房子,但在绝对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社会关系和社交网络并没有随着同步扩张到中产阶级的水平。相反,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和家庭规模缩小,社交和家庭团聚的需求反而下降了。所以,新出现的“厅”在闲置一段时间后,往往重新变成卧室兼准库房,用来存放舍不得丢弃的上一代家具,或是已经不再使用的农具。这个现象我在江南农村和一部分城市家庭也发现过。直到2005年以后,随着新一代受教育人口成年,也随着住房压力进一步下降,平民家庭的“厅”才逐渐重新发挥当初的设计作用,算是给这一轮仿效提供了乐观的结局。

古代上层社会留给当代人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比如靠文人清客阶层才流传的围棋、被八旗寄生集团捧出来的京剧、欧洲贵族供养的交响乐等等,现在都是平民日常享用的娱乐产品。不过,在学习古代贵族生活方式的同时,务必要记住,这些上层文化能够在历史中生长,前提是存在一个可以公开宣扬不平等的社会。以现代人的标准看,这种社会结构是邪恶、变态的。一味仿效古代上层社会,结果必然是把不平等的文化和对不平等社会的畸形崇拜引入现代精神生活。

不平等的文化,首先炫耀的就是“不平等”的生活方式本身。农业社会的统治阶层纵然权倾天下、富可敌国,但比起现代的权贵来终究是缺了一样东西——现代媒体。媒体可以让一张普普通通的脸——无论它属于马云还是奥巴马,变成万众瞩目的中心,以至于他不需要任何特殊服饰就可以宣示自己的贵重身份。农业社会的统治者没有媒体,只能靠物质标签来证明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因此养成了许多现在看来属于恶俗的习惯:

比如说他们会留长长的指甲,证明自己不需要体力劳动;比如说穿长袍和繁复的衣物,证明自己既不需要体力劳动也不缺珍贵的纺织品。近代欧洲宫廷,尤其是法国是夸张的现代时装的发源地,而且主要角色是男人,其中主要的原因不是美观,而是法国国王要夸耀新兴的王权,炫耀国王和贵族可以穿着夸张而不实用的衣服。中国女孩要裹小脚,男权社会固然要负主要责任,中上层社会企图炫耀自己的女儿不需要耕作也是重要的诱因。至于这些生活方式是否舒适便捷,是否增加了真正的美感,那就是另一个次要问题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身份的人要留长指甲

最终极的炫耀是浪费人力。因为农业社会富庶的时候,平民也可能买得起长衫,让女儿裹起小脚。但社会变的富庶了,人力成本也会同比例上升,平民还是不可能雇得起太多仆人,也肯定买不起耗费太多人力的商品。所以,统治阶级显示身份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商品和服务浪费劳动力。旧时的官袍、礼服大多有精细的纹绣,这倒不是绣花图样有格外的威严,而是官员炫耀自己有资格“消费”这么多劳动力。家具、房屋装修要雕复杂的花纹,既证明主人雇得起很多木匠,也说明雇得起很多仆人来擦洗凹凸不平的表面。门房本来一两个就够,但就算在太平世道,富贵人家也要雇上【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红楼梦第六回)】,炫耀的就是这份“没用”。更有甚者,宦官虽然已经丧失了性别,但富贵之后也要娶媳妇、娶小妾,无非是在心理上求一个面子。

当浪费人力都无法满足统治阶级的面子时,他们会直接出台法律,限制部分被统治阶层使用消费品,凭空制造出差别,保证少数人的心理满足感。历代史书都有《舆服志》,记载各朝不同的规定,比如这样的法律:【令民间妇人礼服惟紫絁,不用金绣,袍衫止紫、绿、桃红及诸浅淡颜色,不许用大红、鸦青、黄色,带用蓝绢布。女子在室者,作三小髻,金钗,珠头閟窄袖褙子。凡婢使,高顶髻,绢布狭领长袄,长裙。小婢使,双髻,长袖短衣,长裙。(明史)】

这些生活习惯和思考方式显然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文化风格。在社会分工精细、产业升级需要大量受教育人力的年代,公开鄙视劳动、鼓励浪费和繁复的工艺,这是亡国之兆。在一个法律上人人平等、不存在贵族也不存在贱民的社会,雇佣过多的私人仆役,必然会带来激烈的社会矛盾。现代社会在经济上消灭了古代社会,绝不能再被古代社会的文化所吞噬。

不过,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现代社会往往来不及为新的有闲阶级打造合适的生活方式,他们会下意识地盲目照搬旧时代的腐朽文化。中学课本里有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女主角作为工业革命时期法国中层公务员的妻子,本来已经有了一个做家务的女仆,但还是天天梦想:【……那些优雅的厅堂,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青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哄得打盹儿……】。很显然,她在乎的不是仆人带来的便利,而是单纯地以支配、浪费别人的劳动时间为荣耀。这就是典型的向旧时代投降。

莫泊桑生于1850年,他的时代毕竟离农业时代很近,有人学习农业时代的消费方式情有可原。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许多商家会宣传自己的商品有“贵族气质”,用“限量版”的噱头来刺激消费者掏钱。“私房菜”和“纯手工制作”的广告往往做的理直气壮,完全不觉得与工业时代的生产力有什么违和。至于完全脱离了使用价值,只为炫耀“稀缺”的钻石行业,更是上千万白领婚姻的必需品。太仓有个富裕村落,当代风俗是(像上一代的富人那样)吃生鲜水产品才有面子,吃一般肉类是卖力气的穷人所为。结果全村不吃肉食,造成普遍的营养不良和贫血。简直是新时代的邯郸学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