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决 战 淝 水 [上] -- 秦大路

共:💬40 🌺3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决 战 淝 水 [中]

五、东晋的长期战备及战略格局

尽管苻坚非常渴望重演西晋灭吴的统一大戏,然而,客观地讲,前秦的实力弱于南北统一前的西晋,而东晋则远远强于三国末期的吴国。

东晋对前秦南侵之野心,自然早有认识和准备。淝水之战前,东晋业已形成两个战略重点区域。一为桓氏家族所控制下的荆州集团,势力范围为长江中上游,桓温死后,其弟桓冲成为荆州集团的首脑人物。另一为谢氏家族所控制的长江下游和淮南区域,其首要人物为谢安。

关于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的历史作用,历代文人墨客们不乏溢美之词。另一方面,由于史料未有片言只语记述谢安在淝水之战中提供过什么方略,从古到今也不断有人质疑谢安到底起到了什么具体作用。实际上,谢安的最大贡献在于,淝水之战前成功的在桓氏家族之外,以谢氏家族成员为班底、以北府兵为主力形成了一个军事集团。正是这个军事集团,日后在淝水之战中立下不世殊功,击败了强大的前秦军队。

东晋的政治体制历来被称为“强枝弱干”,即权臣、士族门阀的势力远远强于皇室的势力。早年东晋北线、西线各州郡俱受大司马桓温统辖,如梁益二州,荆襄各郡,京口、扬州,乃至接近中原腹地的徐州,都属于桓氏家族地势力范围。桓温死后,其弟桓豁、桓冲仍控制着上述地区。及至桓豁死后,桓冲已无力控制上述广大区域。公元377年,桓豁死,东晋朝廷以桓冲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又以与谢氏集团交好的王蕴领徐州刺史;以征西司马领南郡相的谢玄为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至此,桓冲只控制荆州一线,而淮南江北等地,落入了谢氏家族的势力范围。淝水之战前的几年里,东晋内政相对稳定,两大集团之间的合作远多于对峙和冲突。

自永嘉南渡以来,江淮之间,广陵左近是北方流民南来聚集之地。公元377年,在谢安的授意下,谢玄在京口收容大量北方流民,建立新军,因京口又称北府,故这支新军被称为北府兵。“中原南徙之众,尤多磊落英多之士”[12],谢玄以彭城刘牢之、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骁勇之士为北府兵将领。北方流民“人多劲悍”,由他们组成军队后,经过训练,便成为一支屡建奇功的劲旅。《晋书?刘牢之传》称,“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

谢玄所组建的新军具有异乎寻常的历史意义。吕思勉先生曾说过,乱世中,军队非再造不可。只有再造新军,才能彻底涤除旧军之积弊,才能彻底保证新军严明的纪律、先进的战术和高昂的斗志,进而确保强大的战力。没有史籍记载北府兵经过特别的训练,有专家认为,北府兵并未经过精良的训练,并称北府兵之所以善战,主要在于他们来自流民,习战有素。[13] 这种说法不妥。根据北府兵历次骄人的战绩来看,这支军队已经具备了集团或规模作战的实力。没有严格的战术训练,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作战水平。正如清人王夫之所言,“谢玄监军江北,择将简兵,六年而后用之,以破苻坚于淝水,非一旦一夕之效矣。”[14] 北府兵不仅在淝水之战中立下大功,日后更成为刘裕北伐的主力和建国之本。

北府兵创建后,东晋针对前秦的南侵,已经形成了荆州和江淮两大战略防区。桓冲荆州集团在中上游的策略,是“全重江南,轻戍江北”[15]。襄阳失守后,桓冲集团的重点防线由江汉北部退至沿江地带。桓冲集团的有三大任务。其一是力阻江北前秦军渡江南下,其二为阻断前秦水军由巴蜀和汉水东进南下,其三为与长江下游的北府兵互相策应,减轻前秦对都城建康的压力。

东晋真正的战略核心区域是谢氏家族控制下的江淮防区,包括长江下游和江北淮南等地。此防区承担了拱卫建康、抵御北敌主力的任务。特别是淮南淝水一带,乃“吴楚要冲”,自古以来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地虽有保卫建康的重要意义,但地势相对较为平缓,无险可守,易为对方突破。从前秦的角度来看,前秦更愿意选择此地展开战略决战。如果前秦得胜,大军可以直接进逼都城建康,饮马长江,荆州也成为孤悬,大局可定。因而,江淮战场上的决战将成为决定东晋王祚气运的生死决战,双方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六、公元378、379年的秦晋战争

淝水之战是前秦东晋系列战争中的最重要的决战。淝水之战前,前秦的南侵已经拉开了序幕,几年时间里,双方陆陆续续爆发了多次战役。由于公元383年发生了改变历史的淝水之战,史家大都较为忽略公元378、379年的秦晋战争。

公元378 年,前秦在东西线分别进兵。西线方面,苻坚派其子征南大将军、长乐公苻丕,武卫将军苟苌、尚书慕容?ヂ什狡锲咄蚪?攻襄阳,又以荆州刺史杨安为前锋,征虏将军始平石越率领精骑一万出鲁阳关,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帅众五万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帅众四万出武当,会攻襄阳。前秦兵分四路,步骑总兵力为十七万。围攻达一年之久,后襄阳陷落,东晋襄阳刺史朱序被前秦生俘。

同年,前秦兖州刺史彭超建议在东线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以成“征南棋劫之势,东西并进”[16],目的是与西线围攻襄阳的前秦军互相策应。随后苻坚命彭超都督东讨诸军事,俱难、毛盛等人率兵七万进攻彭城、淮阴、盱眙。公元379年五月,前秦分别攻取彭城、淮阴、盱眙,前秦的势力已伸至淮南。这时西线襄阳战事已经结束,前秦毛当、王显率兵二万自襄阳东进,与彭超、俱难部会攻淮南。随后六万前秦军围攻三阿。三阿距离广陵(今江苏扬州)不过百里。东晋朝廷大震。

东晋兖州刺史谢玄率领北府兵发动反击,自广陵救援三阿。双方在三阿发生激战,谢玄大败俱难、彭超,前秦军退至盱眙。六月,谢玄与田洛率军五万进攻盱眙,再败俱难和彭超,斩秦将都颜,晋军收复盱眙。前秦军遂退至淮阴。谢玄命何谦、刘牢之等将率水军乘潮而上,夜袭淮阴,斩秦将邵保,俱难、彭超退兵至淮北。至此,前秦军完全退出了淮南,失去了先前取得的战果。谢玄火速进兵,率领北府兵将领何谦、戴循、田洛等人,与俱难、彭超在君川展开会战,大败秦军,俱难、彭超北逃,仅以身免。

北府兵在一个月内以少胜多,四战四捷,威震江淮。粉碎了前秦的东线攻势,化解了建康的压力,把前秦军逼回至淮北。俱难、彭超为前秦名将,俱难更是前秦当年灭代的主将之一。此战后,彭超自杀,俱难削爵为民。谢玄被东晋朝廷封为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

公元378年、379年发生的秦晋战争,前秦动用的兵力前后总计达26万,东晋投入的兵力约5万左右。战场上双方各有胜负,东晋并不弱于前秦。前秦军在西线围攻襄阳时,桓冲在上明并未发一兵一卒救援,前秦攻下襄阳尚费时达一年之久,可见前秦方面胜的很艰苦。而东线方面,彭城为东晋主动放弃。前后四战,前秦俱败,七万军队大部被歼。前秦虽在东线惨败,但仍然获得了重镇彭城。西线攻取了襄阳,可以遏制荆州集团。而彭城,则可以成为会合北方幽州、冀州、青州等三州兵的枢纽,做为再次进攻淮南、威胁健康的基地。对东晋来说,虽丢掉了彭城,但战场上取得胜利也有很大的意义,此战既化解了建康的燃眉之急,又打出了谢玄和北府兵的威风。大概自此时起北府兵有了“百战百胜,敌人畏之”称誉。此时距谢玄创建北府兵不过仅一年多时间。

公元381、382 年之际,前秦都贵率军二万攻打竟陵。桓冲命桓石虔、桓石民等率领水陆军二万拒迎敌。晋军大败秦军,攻克管城,擒获秦将阎振、吴仲,斩首七千人,俘虏一万人。

淝水之战前的系列战争说明,东晋比前秦以前所吞并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为强大。苻坚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统一南方的雄心,并未因此而减弱。

七、前秦仓促的军事准备

公元383年正月,苻坚命大将吕光率精锐七万五千余人讨伐西域。吕光部俱为精锐,其兵力甚至超过了当年灭燕时王猛、邓羌所率的总兵力。两个月来前秦朝堂上一直在争论是否要大举伐晋,此时争论也许刚刚结束。如果前秦决定要在这一年讨伐东晋,那么这时出兵西域就十分令人费解。另一方面,《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也没有任何关于前秦在383年春天发动全国总动员的记载。据此可以推测,当时前秦并未就伐晋之举做出一个具体的日程表。这说明,苻坚虽然打算攻打东晋,具体日程也许并非在383年。

入夏后,东晋桓冲荆州集团的北伐彻底打乱了苻坚早先的部署。桓冲率众十万,分四路进攻前秦。桓冲的主攻方向为襄阳,另遣前将军刘波等攻沔北诸城,辅国将军杨亮进攻蜀地,鹰扬将军郭铨进攻武当。这次北伐几乎动用了东晋荆州集团的全部兵力。初期,东晋军队攻取了一些城池。苻坚分别派苻睿、慕容垂率军救援襄阳,张蚝、姚苌率军救援涪城,张崇率军救援武当。战事从五月开始,持续了两个多月,桓冲后来退兵。

到了七月,襄阳战事刚刚结束,苻坚便决定大举伐晋。苻坚下诏征调了所有的公私马匹,并且“人十丁遣一兵”,即每十丁调一人,试图组成一支总兵力达九十七万的军队,这似乎是一支前所未有的强大军队,其中骑兵二十七万、步兵七十万。另有“良家子”组成的三万“羽林郎”,即禁卫军。三万羽林郎的构成均为富家子弟,战斗力甚至可以忽略。九十七万只是前秦全国所能动员的军队总数,或者说是“帐面数字”,实际中能否达到这个数目,值得怀疑。

每十丁调一人,说明前秦征调的军队远远超出了其常备军力的范围。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中国人口约为1616万[17]。经过五胡之乱后,中原人口锐减,当时中国的人口数量应在两千万以内。东晋荆州与江左地区相对战乱较少,人口应处于稳定恢复期。无法考证前秦人口的确切数目,有资料指出,苻坚曾统计人口,当时北方人口约为一千六百万。[18] 前秦不可能完全依赖“人十丁遣一兵”来组成军队。丁是指担任赋役的成年男子,当时尚属于战乱时期,成年男子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应低于和平时期。如果苻坚对总人口里的成年男子十中取一的话,无论如何无法组成九十七万的军队。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推论,前秦当时拥有数量庞大的常备军,而“人十丁遣一兵”是指临时征募的军队,二者之和构成了前秦南侵的总兵力。

十六国时期,胡族政权在中原建立了相对稳固的统治之后,不同程度地保留本族部族兵制的传统,并杂采汉制,用征、募等比较规范的方式集兵。[19] 前秦军队包含了氐、羌、匈奴、汉、鲜卑、乌桓、丁零等大量部族单位,各部族兵的首脑往往为本族酋豪。临时征募的军队,畏威而来者三分有二。军队的这种构成即使到了几十年后的北魏时期也没有大的改变。例如公元450年北魏与南朝刘宋的瓜步之战中,拓跋焘下书给宋将臧质说:“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指鲜卑拓跋部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三秦氐、羌。设使丁零死者,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正减关中贼。卿若杀丁零、胡,无不利。”[20] 北魏时期 军中的民族矛盾依旧十分惊人。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淝水之战中前秦军的构成,但这种构成与北魏拓拔焘所描述的情形应极为类似。

从襄阳战事结束,到苻坚下诏大举兴兵南侵,时间不过一个月。如此重大的军事计划的决策和实施过程过于仓促。另一方面,使人觉得此次伐晋倒像是对桓冲北伐的临时反击。与传统的军队集结方式不同,苻坚不是把军队集结成数路后再向南统一进军,而是一边调兵,一边进军,军队的组织和调动显得十分混乱。表面上看起来前秦军队“前后千里,旗鼓相望”,而实质表明军队的集结尚未完成。所以才有“(苻)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的情形出现。

如此庞大的军队,必然需要一位杰出的统帅,节制各路大军,负责全局之运筹指挥。没有军事经验的苻坚担任了这支军队的统帅。前锋军团的主帅为其弟苻融。关于苻融军事才能方面的记述,《晋书?苻融传》中只有一句,“为将善谋略,好施爱士,专方征伐,必有殊功。”然而遍翻《晋书》与《资治通鉴》,并未找到苻融到底有哪些“殊功”。苻融并未指挥过前秦“平燕定蜀,擒代吞凉”中的任何一役,关于其他中小规模战役的描述文字中也看不到他的身影。因而苻融的军事才能和军事经验非常值得怀疑。这方面苻融甚至不及苻丕、苻睿等人。而且苻融是王公大臣中最极力反对南侵的一位,苻坚命苻融为征南大都督,不能不说有欠考虑。

这支短时间内组成的“混合”大军,要在两三个月内开赴淮南前线。如何能再次重演“平燕定蜀,擒代吞凉”的胜利?法国元帅屠云尼(Marshal Turenne 1611?1675)曾说过,“上帝总是站在大兵力的那一方”。这一次,上天并没有青睐苻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