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三无”科学家屠呦呦 -- testjhy

共:💬136 🌺518 🌵1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新晋学部委员的标准是须有国际第一的创新性的发现

文革前确实执行该标准。后来的院士制度也应该是按该标准来的。这就意味着中国有多少位学部委员或科学院院士,就应该有(至少有)多少条可以写进教科书的成果,解放初期的学部委员都没得说的,他们中的很多是过去中央研究院的院士。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无疑是可以写进教科书的伟大成果,但并不符合当时的院士评选标准,同时存在产权纠纷他的学生到现在还宣称他本人才是杂交水稻的原创者。以我如今的知识推测袁隆平先生的理论价值,或许是他率先发现雌雄同花自花授粉的植物存在杂种优势现象?【注:本人不了解该领域,不知道此前该领域的研究情况,瞎猜的。但我明确知道的是植物的杂种优势现象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应用在玉米等雌雄同株作物的实际生产】。即便是,那袁先生还需要进一步解开杂种优势的形成机理,形成一套国际认可的理论。

与袁先生相近的领域,比如植物生理学领域有很多院士。其中,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的沈允钢先生,他1927年出生,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应该没有出过国、也没有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学部委员。他的成绩在于:“50 年代初,他阐明了—淀粉酶与磷酸化酶的关系,纠正了国外文献的错误。50年代中期着手探讨光合作用机理研究。1962年,他和同行合作发现了光合磷酸化中间高能态的存在,比美国科学家Jagendorf等人早发现一年。这一发现及后续的研究,为Mitchell 1961年提出的化学渗透假说提供了直接证据,因此Mitchell也于1978年获nobel奖。1963年他观察到中间高能态有不同存在状态,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质子区域化理论,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又获得了不少支持证据。1961年发现非循环光合磷酸化中合成腺三磷和还原辅酶II的比值并不象国外文献中所说的固定不变,发现了催化磷酸化的腺三磷合成酶在不合适的条件下常会发生无效漏能现象,找到了一些因素可改善其耦联效率,从而促进光合作用。他们还对两种光化学反应间的协调、辅酶II还原和腺三磷合成与光合碳同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光合产物的输出动态等作过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注:以上百度来的。即沈先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光合磷酸化过程,请注意的是 Mitchell也于1978年获nobel奖。】。沈先生为人十分谦和,也十分勤奋,非常令人敬重,一直到70来岁的时候还亲自动手做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之类的在外人看来十分危险的工作,甚至给他的研究生打下手(同位素标记实验确实危险,当时条件很差,不能一个人做,90年代初沈先生还会与他的研究生搭档,互为对方的帮手),这样的人自然会很顺利当选院士。

但自然科学领域这种世界领先的新发现十分困难,而且只会越来越困难,再按解放初期的要求,符合条件的会越来越少,或者另一种解决方案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声称自己的仿制品属于国际首创的研究成果,于是胆子大的得益。中国工程院在什么背景下产生不清楚,但显然袁隆平先生的成就非常符合工程院院士的要求。

屠先生没有评上院士是否有其他内幕,后人和外人很难弄清楚,主要问题应该也是知识产权问题。比较公开的说法是,屠先生的工作非她原创,是她单位的另外人提出用这种植物和用乙醚这种提取方法,领导安排屠来具体执行这个分离过程。但90年代之前的院士评选标准与现在的院士标准差距甚大。

人生充满戏剧性,越是想得到的,经常是越无法得到。

但,无论如何,伟大中华失去了若干诺贝尔奖后,终于在自然科学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实在可喜可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