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聊聊听歌 -- lilly

共:💬18 🌺7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龚琳娜

刚开了个前言,还没正式开聊呢,就有人宝推献花。让我惶恐又暗自咬牙:本来爱偷懒,想太监就太监,这下被人推了一把,我可没法太监了。慢慢填坑吧。

(一)龚琳娜

以前我不知道龚琳娜是谁,听说过《忐忑》,以为是网友业余搞笑作品。连老锣我以为也是业余音乐爱好者。等听了《明月几时有》,我的下巴掉到了地板上。Google 与百度齐飞,我才知道龚琳娜是专业歌手,两口子都有着亮闪闪的履历。比履历更闪亮的是作品。于是一下子变成了龚琳娜老师的粉丝。

相信有不少人都是和我一样看了《全能星战》以后对龚琳娜转粉的。在我看来,《全能星战》就是龚琳娜一个人的表演,其他人的表现都可以过滤掉。

网上有人评论龚琳娜的戏曲功力,说京剧票友认为她的京剧水平比票友高点,比专业低点,但她的其它剧种水平很专业;黄梅戏票友认为她的黄梅戏水平介于票友与专业之间,但其它剧种水平很专业;秦腔、河北梆子等各剧种票友都有类似评价。看来龚琳娜会唱的各个剧种水平都差不多,满足本剧种观众不足,糊弄其它观众有余。其实我觉得,就算是龚琳娜本行当的民歌,她的水平也并非顶尖。与郭兰英、王昆、才旦卓玛、冯健雪、贠恩凤、彭丽媛等老师相比,还是略有差距。如果说郭兰英老师是100分,彭丽媛老师是99分的话,龚琳娜大概只有95分。为什么不提宋祖英?我以为她恰好90分,刚好站在一个门槛上,技术上完善无误,艺术上不足打动人。超过宋,打动观众,才真正迈入艺术家的门槛。差距主要是龚琳娜的音色不够完美,听听彭丽媛年轻时的《清凌凌的水蓝格盈盈的天》,清亮甘洌,龚琳娜无法望其颈背。这是先天的差距,后天弥补不了。

说有差距,也看跟谁比。跟同时代的民歌歌手相比,龚琳娜在2000年代初无疑已经达到头一排。她的《孔雀飞来》是一个标杆,到这里就算一流水平了,可以和其他春晚中的高质量作品站在一起了。

外链出处

她的《咕噜山歌》虽然名气不大,已经被收入音乐学院教材成为典范。她为电视剧《血色黄昏》演唱的《走西口》、《满天的花满天的云》、《圪梁梁》等歌则更上一层楼,感情饱满,打动人心,收获了无数观众的心。还有《螃蟹歌》、《好花红》、《五更月》等一批传统民歌都很好听。但龚琳娜的民歌有一点上超越其他歌手,就是她唱的不同地区的民歌都尽量保存了该地区的原风味。不得不说,传统民歌歌手,甚至包括冯健雪、允恩凤、彭丽媛等都有自己的个人演唱风格,不管唱什么地区的民歌都套进去。比如彭丽媛的《小河淌水》就缺乏云南味儿。这是有问题的。只有龚琳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刻意研究和保存各地区民歌的唱法特点,唱出来的云南民歌就像云南民歌,陕北民歌就像陕北民歌,宁夏花儿就像宁夏花儿。在这点上,她超越了前辈们。

请听听不同版本的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本想上传,发现西西河不提供音频上传。想提供百度上的链接,没想到今天百度慢得令人发指。所以我决定偷懒。有兴趣请自己去找吧。)先听听朱仲禄的原生态版本,再听听吕继宏、苏平的版本。甚至连老艺术家胡松华的版本都没能避免这个问题。最后听听龚琳娜的版本,相信你会立刻眼前一亮,那种高峻敞亮的风格深得甘肃花儿的精髓。

再听听龚琳娜的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那个高挑上去的甩腔,一股浓浓的老陈醋味儿,像带钩子的媚眼一样,挠得人心里痒痒的。

另一点就是龚琳娜会根据歌曲本身的主题和内容而打磨自己的唱法。比如说她的《五更月》唱得节奏较慢,浅吟低唱,音色清冷,更符合深夜难眠思念情郎的背景。相比下,冯健雪老师唱得太欢快了。龚琳娜的《螃蟹歌》俏皮,《细细辣子》纯情,《尕老汉》滑稽,《好花红》深情,《凤阳花鼓》心酸,各有各的风味。相比金氏唱法培养出的一大堆被指千人一声的民歌歌手,龚琳娜对歌曲的理解和演绎高出一大块。

说到这里插一段题外话。《全能星战》里胡彦斌改编了一首《小芳》,被老锣批评“唱得太骚”,一度引发争议。老锣事后解释。我明白老锣的意思是胡彦斌唱的太滥情,但他的汉语不精用了一个不恰当的词。老锣和龚琳娜都认为,歌曲的改编和唱法不能离开歌曲本来的中心思想。我同意他们的看法。直白地说,《小芳》表达的是下乡知青对农村女青年耍流氓后提起裤子回城的回忆。那段回忆混合着青春的美好和遗憾,知青心里有情愫,有怅惘,有感激,但更有毅然抛下女青年回城的割舍和距离感。所以胡彦斌委屈地说,我唱得那么深情,却被人说太骚,其实一味深情根本就是错误的。李春波原歌对各种复杂情感的尺度把握地非常精准,而胡彦斌没有下乡的经历,改编偏离了应有的平衡点。老锣虽然是老外,汉语不到家,对音乐的理解却更深刻。

言归原点。保存民歌当地原味的诀窍在于找到每一种民歌的发声特点。我不是专业人士,不确定这是不是龚琳娜的首家发现。但显然只有她努力学习和掌握了不同民歌的发声特点,较好的做到了唱什么地方的歌就像什么地方,突破了学院派千人一声的局限。网上有龚琳娜在中央音乐学院演讲《中国声乐的财富》的录像,在演讲里她演示了不同地方民歌的发声方式,真的令人叹服。这一点让她一下子拉开了跟其他一流民歌歌手的差距,有了超一流的地位。学院派唱民歌没有地方特色,而又地方特色的民歌歌手通常又只能唱自己本地的民歌,只有龚琳娜能兼通许多种地方民歌,可谓集大成者。

龚琳娜所集的不仅是民歌,她甚至学到了多种戏曲的发声特点。这让她能学多种戏曲、多种行当的唱段。而且她可不是像相声演员只学一两句,而是把这种戏曲行当的风格完全把握住。她还收集了很多古曲进入她的曲库。她的专辑《弦歌清韵》显然就是事后对那批古曲的总结。

仅仅集大成的话只能算是大杂烩。龚琳娜的成功之处在于,她最终把不同的发声方式融会贯通,用她的说法是把各个腔体打通,想唱哪个地方唱哪个地方,想唱哪个行当唱哪个行当,想用哪个部位唱就用哪个部位唱。到这时,她终于在技术上完成突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龚琳娜曾在访谈节目中说,她辞掉国家二级演员的体制内职位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忍受假唱。其实我猜想更可能的原因是她在工作两三年后达到了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峰,努力寻求突破,而当时体制内的发展道路只能把她变成又一个张也和谭晶。所幸她遇到了兼通中外的老锣。她突破的时间我估计在2000年代中,很可能是在老锣的帮助下完成的。突破的标志就是《忐忑》。在这首练习曲里,她把一大堆的戏曲发声技巧融汇在一起,随意的跳跃转换,不留丝毫转折的痕迹。因此这首歌是独一无二的,所有学唱的人都只能得其形,如果不能像龚琳娜一样融会贯通的话就无法得其神。有人问《忐忑》这首歌到底讲的是什么。龚琳娜自己说因为这首歌的节奏跳跃起伏很大,唱起来感觉像是忐忑的心情一样起伏不定,所以起名《忐忑》。我的看法是这首歌就是一个练习曲,没有讲故事或表达主题,只具有技术上的意义。这首练习曲拿肉嗓子当乐器使,表现多种声乐技巧融合。只有声乐专业的人才有兴趣听并且能听懂,不懂技术的外行只能听个热闹。龚琳娜说音乐是主人,自己是音乐的工具,音乐借她的嗓子来表达。我感觉她这番感悟多半是从唱《忐忑》中体会来的。

完成技术准备的龚琳娜站在新起点上,开始试图探索中国民歌的新发展道路,把民歌和世界音乐结合起来。她大概要再一次感谢她有一个懂得世界上最新艺术实践和潮流的老公。比如说,前面提到的拿肉嗓子当乐器使,就是过去几十年里一些音乐家尝试过的道路。还有一个例子是《金箍棒》里的“吧地个吧地个吧地个吧”,这种用无意义的歌词来产生有意义歌词的幻觉,也是从国外学来的一种较新的音乐实践。具体例子以后等我找到再贴链接。龚琳娜后来的几张专辑,要么是站在新起点上对自己以前曲库的重新整理,比如《弦歌清韵》里的古曲,《夜雪》里的民歌,要么是新音乐,比如《自由鸟》。我的耳朵听来,这些新专辑里的歌大多并不好听,或者说在我看来她的探索失败的多,成功的少。但借用知乎上面一位网友的观点,我们需要这样在艺术的最前沿探索新方向的人,他们或许失败大于成功,但很可能,三五十年后我们的音乐发展方向就是由他们放下第一块铺路石的。

推荐下面这篇知乎上的文章《如何欣赏龚琳娜的音乐?》。作者给的第一个链接是虾米网上的,国外上不去。不过可以点下面的链接:

Sainkho Namtchylak - Valley of Shadows

外链出处

加一条分割线。

----------------------------------------------------------------

因为我原来打算说如何听龚琳娜的歌曲,结果说了好多龚琳娜自己的事情,似乎跑题了。所以用分割线把我拉回来。

(待填坑)

通宝推:jboyin,踢细胞,千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