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韦应物名篇鉴赏 -- 九霄环珮

共:💬67 🌺45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韦应物名篇鉴赏:续十五:出处(上)

3.5 出处(上)

《韦应物集校注》前言提供了一份关于韦应物家世的简明提要:“韦应物(735-790),京兆府万年县杜陵韦曲胄贵里(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韦氏世为三辅著姓,聚居在韦曲的一支尤为显赫。唐代民间流传着‘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俗谚(见杜甫《赠韦七赞善诗自注》)。韦应物六世祖韦夐,澹于名利,前后十被征辟,皆不应命。北周明帝即位,礼敬甚厚,作诗赐夐,封他为逍遥公,韦氏家族这一支遂称为韦氏逍遥公房。五世祖世冲,仕隋为民部尚书。高祖挺,唐太宗贞观中历官吏部侍郎、御史大夫、黄门侍郎。曾祖待价,武后朝以吏部尚书拜相。韦应物就是这个显赫家族中的一员。但是,到应物的祖辈和父辈,家道已经逐渐式微了。应物的祖父令仪只担任过司门郎中、宗正少卿、梁州都督等中级官职;至于他父亲韦銮的官职,旧史已经没有记载,只在丘丹所撰《韦应物墓志》中提到他曾为宣州司法参军,不过是州的僚佐,官品九更加低下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韦銮的仕途并不通达,但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记载,他和他的长兄韦鉴、鉴子韦鸥一样,都以绘画驰名于世,至于韦应物,他在诗中一再说到自己‘家贫无旧业’(《发广陵留上家兄兼寄上长沙》),在为亡妻元萍所撰的墓志中更酸楚地写道:‘生处贫约,殁无第宅,永以为负。’所以他在罢河南兵曹参军后居于洛阳同德精舍,在罢栎阳令后居沣上善福精舍,在罢滁州刺史后移居滁州西涧,在罢苏州刺史后居于苏州永定寺,都没有回到老家杜陵,说明他在老家不但没有丰厚的产业,就连可供居住的宅第也没有了。由此可见,韦应物出身在一个有着显赫家世和隐逸传统的世家大族,但他却属于这个家族中较为贫寒而又富于艺术修养的一支。”

从这段话可见,韦应物家族有两个很重要却又颇为抵触的传统,一个就是仕宦,另一个就是隐逸。仕宦方面,五世祖世冲和曾祖待价都属高官,另,韦夐有弟韦孝宽,乃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事迹颇有传奇性,韦氏的先祖可追溯到韩信,韦字乃韩字取半边;韦夐除有子世冲,子世康也是一位德才兼备、颇有名望的官吏;隐逸方面,六世祖韦夐是著名学者,被封逍遥公,而父亲和伯父、伯子则为著名画家。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韦夐的几桩事迹。据《陕西省志·人物志》所记,北周武帝宇文邕上台时,“欲取缔佛、道二教,事先诏韦夐论述佛、道、儒三教的优劣。他撰写《三教序》一篇呈送武帝,认为三教虽然宗旨不同,途径各异,观点不一,但目的相同,就是引导人们向善,没有优劣之分。武帝看后,选取儒学。武帝认为佛、道二教的泛滥,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形成了阻碍,因此下令禁止佛道二教。”由此可见韦夐对各类思想文化抱有平等、开放、宽容的态度,这实则是盛唐气度。另外,“宇文赟为皇太子,闻韦夐之名,致书邀请他到东宫,当面请教立身处世之道。韦夐说:‘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劝太子要以节俭为荣,奢侈为耻,不要贪图其他欲望,专心求索治天下之策。”又,“他在临死之前,嘱咐儿子说,在他死后,不必另作新衣,只用旧衣殓葬,一切礼仪从简,不要收亲友的礼物。在祭祀时,也只摆素食蔬菜,不必杀牛宰羊等。”由这两桩事迹可见,韦夐生活简朴,不重物质享受,加上坚持不入仕,可见他是一个真正看透世俗趣味的人。从韦应物的诗集似乎能看到韦夐思想意识的某种转世轮回,而韦应物的时隐时仕的人生经历,又说明韦氏家族的两个传统对韦应物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至于他的思想意识中长期存在着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韦应物人生的第一份公职,第一件大事,不是别的,竟是在十五岁时“以门荫补右千牛”,这就是因为显赫的家世传统而做了唐玄宗的一名内围贴身卫士。这些早年事迹,他在《逢杨开府》中作了生动的描绘。

《逢杨开府》韦应物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

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   

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

坐客何由识,惟有故人知。

诗建中三年出守滁州时作。樗(音出)蒲,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以掷骰所得骰色决胜负。司隶,司隶校尉,汉代官名,此代指京师治安官。白玉墀,宫殿台阶,此指韦应物任右千牛之事。骊山,此指曾扈从玄宗冬幸华清宫事,长诗《骊山行》对此极力铺陈渲染,这是作者一生难以忘怀的梦乡,如《与村老对饮》中所言:“鬓眉雪色犹嗜酒,言辞淳朴古人风。乡村年少生离乱,见话先朝如梦中。”

长杨,汉宫名,杨雄有《长杨》赋,铺陈汉成帝游猎盛况,此指自己扈从玄宗狩猎之事。读书,按《韦应物集校注》简谱,韦应物十九岁或稍前入太学读书。两府,指河南、京兆二府,代宗朝韦应物曾为河南兵曹参军、京兆兵曹参军。收迹,收敛行为。南宫,尚书省,此指建中二年为尚书比部员外郎之事。出守,此指出守滁州之事。茕嫠,孤苦无告的百姓。此诗历陈仕途轨迹,但是不很全面,完整版列举如下。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1岁,出生。

玄宗天宝八年(749),15岁,以门荫补右千牛,陪扈从游宴。

玄宗天宝十二年(753),19岁,本年或稍前,入太学读书。

玄宗天宝十三年(754),20岁,为羽林仓曹。

玄宗天宝十五年(756),22岁,居昭应县骊山,与元萍结婚。

肃宗至德元年(756),22岁,居昭应县骊山,与元萍结婚。

肃宗乾元元年(758),24岁,为高陵尉。

肃宗上元元年(760),26岁,以大理评事从事河阳府。

肃宗宝应二年(763),29岁,为洛阳丞。

代宗广德元年(763),29岁,为洛阳丞。

代宗永泰元年(765),31岁,在洛阳丞任,以扑抶军骑见讼于东都留守。

代宗大历元年(766),32岁,请告闲居洛阳。

代宗大历四年(769),35岁,秋,自长安经洛阳、楚州等地赴扬州。

代宗大历五年(770),36岁,在扬州,秋,自扬州北归洛阳。

代宗大历六年(771),37岁,在洛阳,官河南府兵曹参军。

代宗大历八年(773),39岁,罢河南府兵曹参军,居洛阳同德寺养疾。

代宗大历九年(774),40岁,因京兆尹黎干所荐,为京兆府兵曹参军。

代宗大历九年(775),41岁,以京兆府功曹摄高陵令。

代宗大历十一年(776),42岁,在京兆府功曹参军任。九月,元萍卒。

代宗大历十二年(777),43岁,复为京兆府功曹参军。秋,使云阳视察水灾。

代宗大历十三年(778),44岁,春末夏初,为鄠县令。

代宗大历十四年(779),45岁,六月,除栎阳令。七月辞官,闲居沣上善福寺。

德宗建中元年(780),46岁,闲居长安西郊沣上善福寺。

德宗建中二年(781),47岁,四月,除比部员外郎。

德宗建中三年(782),48岁,夏,出为滁州刺史。

德宗兴元元年(784),50岁,冬,罢滁州刺史,寓居滁州西涧。

德宗贞元元年(785),51岁,秋,为江州刺史。

德宗贞元三年(787),53岁,在江州刺史任,后入朝为左司郎中。

德宗贞元四年(788),54岁,在左司郎中任,后出为苏州刺史。

德宗贞元六年(790),56岁,在苏州刺史任。冬,罢苏州刺史,闲居永定寺,卒。

德宗贞元七年(791),十一月,归葬长安万年县少陵原。

《逢杨开府》中有两点尤为值得注意,一个当然是韦应物任玄宗卫士时涉嫌吃喝嫖赌、逞凶耍横的荒唐行为,“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这的确和他后来显露出来的文化与品德修养形成极大的反差,但我们对此诗中所述也要结合当时的时代风气来理解,因为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初唐和盛唐时的那种所谓“任侠”风气的反映。李白亦有“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句,这些都未必是写实之语,只是一种精神风尚的体现。

《逢杨开府》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二句,我们今世旁观读者来看,这两句仿佛略带些幽默感,因为他早年依仗玄宗,所做都是欺负他人之事,玄宗去后,失去依仗的他就反为他人所欺了,然而作者早年经事时的心情,和我们读者以及他老年时的心境必然大不相同,因为这是他的人生所发生的重大转折,原来无忧无虑任侠使气的少年突然要接受那个混乱残酷社会的磨炼,这种跌落感在《温泉行》就有更情绪化的表达:“可怜蹭蹬失风波,仰天大叫无奈何”。此处“被人欺”如果有所指的话,很可能就指涉“以扑抶军骑见讼于东都留守”一事,此事对他在思想转向隐逸应当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洛阳丞及更早期】

韦应物的隐逸思想,除了有“祖传”的因素,除了境遇的推动,除了陶渊明、谢灵运等前人影响,也必然存在同时代人物的感染,稍早一些的有孟浩然、王维、刘昚虚等,同时期的和他多有唱和的丘丹、洛阳傲吏李主簿等等。这里要特别说一说的是他早年一首诗中的“李十四”,因为他在诗中的形象很象是李白。

《送李十四山东游》韦应物  

圣朝有遗逸,披胆谒至尊。

岂是贸荣宠,誓将救元元。   

权豪非所便,书奏寝禁门。

高歌长安酒,忠愤不可吞。   

欻来客河洛,日与静者论。

济世翻小事,丹砂驻精魂。   

东游无复系,梁楚多大蕃。

高论动侯伯,疏怀脱尘喧。   

送君都门野,饮我林中樽。

立马望东道,白云满梁园。   

踟蹰欲何赠,空是平生言。

此诗约永泰中或大历初作于洛阳。遗逸,隐逸不仕的才俊之士。披胆,披肝沥胆,指竭诚相见。贸荣宠,换取功名富贵。元元,百姓。非所便,不与方便。寝,止息,此谓书奏被扣押未上呈。欻,音虚,突然。静者,隐者。翻,反,此谓不复以济世为大事。驻,驻留。精魂,精神。大蕃,大郡。梁园,梁孝王园。

诗中主人公的人物气象与李白无异,但此李十四当非李白,因为李白行十二,且照李白年谱,这一时期李白也未曾至洛阳。不管李十四是否真是李白,此诗所写李十四之境遇,多少带有韦应物自己对社会的认识。这正是一位报国无门、沉迹下僚的壮年文人的典型心态,一遇同病者即相怜,忿忿不平,而又茫然无措,在那样的社会,只能往隐逸的道路上寻找归宿。联系时间地点,此诗很可能就是作于“以扑抶军骑见讼于东都留守”这一关键节点之后。下面这首诗就是诗人专门就此事所发的感慨。

《示从子河南尉班》韦应物

拙直余恒守,公方尔所存。

同占朱鸟克,俱起小人言。   

立政思悬棒,谋身类触藩。

不能林下去,只恋府廷恩。

此诗永泰元年在洛阳丞任上作。题下附自注:“永泰中,余任洛阳丞,以扑抶军骑,时从子河南尉班,亦以刚直为政,俱见讼于居守。因诗示意。府县好我者,岂旷斯文。”

诗中从子乃是韦应物侄子韦班。公方,公正。首二句言己拙直,韦班公正。同占二句言与韦班同犯小人口舌。悬棒,指门上悬挂五色棒,表示法令严明。触藩,以角抵撞藩篱,犹言碰壁。诗言自己立政心存公正严明,不意碰壁,竟为小人所讼,作者就在这样的时刻起了归隐之心,只是一时还不能做出决定。

《趋府候晓,呈两县僚友》韦应物

趋府不遑安,中宵出户看。

满天星尚在,近壁烛仍残。   

立马频惊曙,垂帘却避寒。

可怜同宦者,应悟下流难。

此诗永泰元年在洛阳丞任上作。趋府,趋赴公府参见长官。一个趋字,尽显尴尬。古人下级见上级,常见这个“趋”字,意快步走。《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触龙因为脚上有病,才不得不“徐趋”,意谓慢慢地快步走,真是够难为人的。

杜甫《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与韦应物诗境类似,但杜甫那是身处职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侯见皇帝,有颂圣的意味;而韦应物这是在地方政府侯见长官,区别甚大。下面这首七言“趋”诗和上首五言同是表达这种折腰的难堪。

《赠王侍御》韦应物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

府县同趋昨日事,升沉不改故人情。

上阳秋晚萧萧雨,洛水寒来夜夜声。   

自叹犹为折腰吏,可怜骢马路傍行。

此诗广德中在洛阳丞或大历中河南府兵曹参军任上作。首联佳句,比体。颔联赋体,记事抒情。颈联兴体,又见寒雨,兴“身为下流之难”。尾联赋体,总结抒情。

为官之难,有这两首诗所写的面对上级之难,也有《示从子河南尉班》所写的面对律法之难,还有一难,就是面对良心之难:

《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韦应物  

直方难为进,守此微贱班。

开卷不及顾,沉埋案牍间。   

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

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   

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

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

此诗肃宗朝在京兆府高陵县尉任上作,时约24岁,属于安史之乱后初入仕途时的作品。诗写作者性格正直耿介,难以升职。整日埋头在案牍之间,少有时间读书。战乱不息,国家自然要加重赋税。作为政府的基层办事人员,对百姓催逼过甚,于心不忍,宽厚仁慈又会为自己召来祸患。因此,每天都想到退隐,时常遥望故乡的山川。

这首诗所说的一个就是性格刚直难以为官,更重要的是,心地善良也会备受煎熬。为官不易,就在于要处理各种关系,掌握各种“度”,这些都是一个人立世的困难,是对一个人的考验,特别是对于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从政,还是其它行业,人们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各种矛盾,学习掌握那种微妙的处理方式。

【扬州期】

鉴于以上所述种种难为,韦应物在代宗永泰元年(765)32岁时,也就是“以扑抶军骑见讼于东都留守”之事一年后,请告闲居洛阳,前后达五年之久。这期间,他有过一次扬州之行,事因已不可考,但这次旅行催生了多篇佳作,其中有几篇在第二节《寒雨》已经论述,这里要再讨论一篇行旅寄赠诗。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此诗大历四年秋赴扬州途中作。乱流,指众多水流,当是韦应物经洛水入黄河处,故云。伊岸,伊水畔。洛桥,洛阳洛水上之天津桥。扁州句,典出《庄子》“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扁州不系与心同,等于说,心与不系扁州同。表达的还是逍遥世外之心。值得注意的是此诗乃是作于赴扬州途中;当他从扬州归洛阳途中,则有“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以及“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模糊地表达了余生将不得不继续入仕的预感,他在第二年也的确有踏上了仕途,此次任河南府兵曹参军。

从套路上讲,此诗可谓“乱世行旅图”和“夕阳孤雁图”的叠加。前人“乱世行旅”型的诗作有王 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谢灵运的《拟王粲诗》“伊洛既燎烟,函崤没无象。整装辞秦川,秣马赴楚壤。 沮漳自可美,客心非外奖。常叹诗人言,式微何由往。” 以及江淹的《 拟王粲诗 》:“伊昔值世乱,秣马辞帝京。既伤蔓草别,方知枤杜情。崤函荡丘墟,冀阙缅纵横。倚棹泛泾渭,日暮山河清。蟋蟀依素野,严风吹枯茎。”

如果说“乱世行旅图”更具古风的话,“夕阳孤雁图”则更具大历诗风,同时代的刘长卿对此多有刻画,诸如“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等。刘长卿除了把夕阳与孤雁连用,还喜将夕阳把秋风秋草等秋景连用,就象韦应物喜欢将寒雨和暮钟连用那样,表达的都是凄清、寒冷、萧瑟的时代情调。

【河南府兵曹期】

韦应物从扬州回洛阳的第二年任河南府兵曹参军,这期间有一首送别诗颇有意趣:

《送张侍御秘书江左觐省》韦应物

莫叹都门路,归无驷马车。

绣衣犹在箧,芸阁已观书。   

沃野收红稻,长江钓白鱼。

晨餐亦可荐,名利欲何如。

侍御,唐人对监察御史或殿中侍御史的称呼。秘书,秘书郎,属秘书省,从六品上,掌四部图籍。江左,指长江中下游江南地区,今江苏南部一带,张秘书时自御史迁(降职)秘书郎,归江东觐省。觐省,探望双亲。

驷马车,四匹马驾的车,高官所乘。绣衣,御史官服。芸阁,指秘书省,为皇家藏书之所,芸香防虫蛀,故称芸阁。长江钓白鱼,语涉张昭捕鱼奉父和姜诗妻捕鱼奉母的典故。荐,进献,意谓供奉父母早餐。

此诗借送行劝慰张秘书,要他不必叹息出入城门没有四驾马车,要他想想自己御史也当了,秘书也当了,自此了无遗憾,不如乘此觐省之便,好好欣赏沃野收红稻的江南,多多体味长江钓白鱼的生活,珍惜侍奉双亲的机会,名利什么的就不去管它了。

杜甫也有类似用典:“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杨慎认为不如韦苏州多矣:“‘青青’字自好,‘白白’近俗,有似儿童‘白白一群鹅,被人赶下河’之谣也,岂大家语哉。”

纪昀:“纯是讽其归隐,当日必有为而发。”此语甚是。 “沃野收红稻,长江钓白鱼”这一联佳句当是归隐意象,是北方人韦应物对江南的一个浪漫化的想像,也是对归隐的一个浪漫化的表达。

【同德寺期】

大历八年韦应物罢河南府兵曹参军,居洛阳同德寺养疾。韦应物在同德寺的诗作我们在第二章已读过两篇华月流云诗,诗中有“杜门非养素,抱疾阻良宴。孰谓无他人,思君岁云变”,及“严城自有限,一水非难越。相望曙河远,高斋坐超忽”,他身处同德寺,心思却飞向远方,又自言“杜门非养素”,可见此时的闲居应非有意辞官,而实属有疾,第二年他便因京兆尹黎干的推荐,到京兆府任功曹参军去了。同德寺期,除华月流云诗外,有一篇登眺诗颇为可观。

《同德寺阁集眺》韦应物

芳节欲云晏,游遨乐相从。

高阁照丹霞,飗飗含远风。   

寂寥氛氲廓,超忽神虑空。

旭日霁皇州,岧峣见两宫。   

嵩少多秀色,群山莫与崇。

三川浩东注,瀍涧亦来同。   

阴阳降大和,宇宙得其中。

舟车满川陆,四国靡不通。   

旧堵今既葺,庶氓亦已丰。

周览思自奋,行当遇时邕。

芳节,美好时节。飗飗,风吹貌。氛氲,雾气盛貌。廓,廓清,消散。岧峣,高貌。嵩少,即嵩山,有太室、少室二山。三川,指黄河、洛水、伊水,均流经洛阳。瀍涧,二水名,均在洛阳,同注入河。大和,指阴阳交会和合的元气。时邕,时世安定,邕,同雍。

诗写世界一片廓清和合之景,高阁丹霞照、皇州两宫霁、嵩山群峦秀、三川瀍涧注,阴阳宇宙和、舟车四国通,不管是的确有那么一小段安宁的时期,还是未能足够体察现实,诗人此际眼中的国家正在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登高骋望,周览天地,顿觉胸襟开阔,自思奋发进取,不负这安定和平的大好时代,和这大气磅礡的朗朗乾坤。此诗大有盛唐气象,写景虽然没有明显的佳句,但是描绘的是一个整体统一有序的世界,这当然是诗人内在世界的外在反映,说明的是此时此刻的诗人内心充满豪情壮志。从心眼看的世界如果是整体、统一、有序的,那么心就是整体、统一、有序的,用时下的话说,即是充满了正能量,这是一种既有诗意,又对人生具有积极意义的健全心态,极为难能可贵。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