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02:赵武——仁人之心 -- 桥上

共:💬42 🌺16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02附:晋楚盟宋2/3

《成八年经》:

晋-栾书帅师侵蔡。((p 0836)(08080002))(074)

《成八年传》:

晋-栾书侵蔡,遂侵楚,获申骊。((p 0838)(08080201))(074)

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诗》曰:‘恺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绩矣。”((p 0838)(08080202))(074)

我的粗译:

我们的成公八年(公元前五八三年,周简王三年,晋景公十七年,楚共王八年),晋国-栾书领兵侵犯蔡国那回,随后又侵犯了楚国,抓获了申骊。

楚师撤走以后,晋师还侵犯了沈国,抓获了沈国国君“揖初”,这都是听从了知庄子(荀首)、范文子(士燮)、韩献子(韩厥)建议的成果。贵族们都说:“从善如流,宜哉!《诗》曰:‘恺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绩矣。(发现正确的意见自然而然地就采纳,理应如此!《诗》里说:“恺悌君子,遐不作人?”说的就是要寻求正确的建议,只有找对了人,才能战胜立功。)”

一些补充:

“从善如流”(cóng shàn rú liú)是比较常见的成语,在《左传》中出现过两次,前面的帖子中有介绍。“从善如流”我的理解,当时的意思和现在不尽相同,当时的大意是:向善就像水流就下一样是自然而然的。现在则只意为:像水流就下一样服从好的意见——但未必自然而然。

上面那句《诗》出自《诗大雅文王之什旱麓三章》:“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83))。

《成九年传》: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zhí)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líng)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曰:“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君盍归之,使合晋、楚之成。”公从之,重(zhòng厚)为之礼,使归求成。((p 0844)(08090901))(074)

我的粗译:

晋景公视察军府,看到了钟仪。就问陪同视察的官员:“南冠而絷者,谁也?(戴着南方人帽子捆在那儿的,是啥人?)”官员回答说:“郑人所献楚囚也。(郑人献来的楚国俘虏。)”于是晋景公下令把钟仪放了,并且召见钟仪,慰问了他。

晋景公问他的家族,钟仪回答说:“泠人也。(我们家是伶人。)”晋景公又问:“能乐乎?(能来两段吗?)”回答:“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那是先人的职掌,怎么敢忘。)”于是让人给了他一具琴,让他唱,结果他唱的都是南方的曲调。

晋景公又问他:“君王何如?(你们的君王怎么样?)”他回答说:“非小人之所得知也。(那可不是我这样的小人所能知道的。)”晋景公坚持要他回答,他只好说:“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他当太子的时候,有“师”和“保”管着他,早上他去朝见婴齐(公孙婴齐,子重),晚上他去朝见侧(公孙侧,子反)。别的我就真不知道了。)”

晋景公就这事问了范文子(士燮),文子告诉他:“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君盍归之,使合晋、楚之成。(这位楚囚,已经是个贵族。但他回答问题时还提到祖先的职掌,这是不背本;唱歌的时候他又唱了他家乡的曲子,这是不忘旧。只讲大子那段,更是无私;而直呼他们两位卿的名字,则是尊君。不背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敏。依据“仁”来处理事务,依凭“信”来维系事务,依靠“忠”来完成事务,依仗“敏”来运作事务。多重要的事务都能办成。)”

晋景公听从了范文子的意见,提高了对钟仪的礼遇,让他返回楚国传达晋方的和平意愿。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南冠而絷者,谁也?”曰:

《淮南子主术训》载楚文王喜戴獬冠,楚人效之。南冠或即獬冠。《周语中》云“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则陈人亦戴此冠。据蔡邕《独断》、《后汉书舆服志注》以及孔《疏》引应劭《汉官仪》,秦灭楚后,以南冠赐近臣御史。《国策秦策五》云“不韦使楚服而见”,楚服谓楚人之服,则春秋、战国楚人冠服异于他国。

“南冠”(nán guān)是后世经常有人用到的成语,专用来代指被囚的人(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是非常正面的意思。

钟仪的家族原先并非“君子”——贵族,而是“泠人”,专为贵族奏乐唱歌,因为唱得好、奏得好,才被封为贵族,他的“氏”——“钟”估计就来源于他的先祖善于演奏“钟”。后来楚国还有一位钟建,因为在战乱中奉命背着楚王的妹妹季芈逃跑,后来就娶了季芈。说不定钟建也出于这个家族。

杨伯峻先生注“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曰:

楚共王之为大子时,其父庄王曾为之选择师傅,考虑教学内容,见于《楚语上》。古代帝王于太子,设傅、师、保诸官以教导抚育。《礼记文王世子》:“立大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楚语上》1:

莊王使士亹傅太子箴,辭曰:“臣不才,無能益焉。”曰:“賴子之善善之也。”對曰:“夫善在太子,太子欲善,善人將至;若不欲善,善則不用。故堯有丹朱,舜有商均,啟有五觀,湯有太甲,文王有管、蔡。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夫豈不欲其善,不能故也。若民煩,可教訓。蠻、夷、戎、狄,其不賓也久矣,中國所不能用也。”王卒使傅之。

問于申叔時,叔時曰:“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

“若是而不從,動而不悛,則文詠物以行之,求賢良以翼之。悛而不攝,則身勤之,多訓典以納之,務慎惇篤以固之。攝而不徹,則明施舍以導之忠,明久長以導之信,明度量以導之義,明等級以導之禮,明恭儉以導之孝,明敬戒以導之事,明慈愛以導之仁,明昭利以導之文,明除害以導之武,明精意以導之罰,明正德以導之賞,明齊肅以耀之臨。若是而不濟,不可為也。”

“且誦詩以輔相之,威儀以先後之,體貌以左右之,明行以宣翼之,制節義以動行之,恭敬以臨監之,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教備而不從者,非人也。其可興乎!夫子踐位則退,自退則敬,否則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