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跨越啊,中国脊梁-读“高铁魅影“有感 -- 范进中举

共:💬230 🌺1571 🌵2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条鞭法的伟大意义等同于分产到户,兼论何新的看法

明朝的灭亡是因为一条鞭法还是因为一条鞭法也无法扭转明朝的腐败导致的败亡,我倾向于认为是后者,当然了一条鞭法刚刚实施的时候不够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正如何新所言的,一条鞭法的实施,是清朝的康熙乾隆盛世的制度基础。

一条鞭法的意义我认为主要在于解放了劳动力,而促进了社会分工,这个与分产到户的意义基本上是一样的。

如果不实施一条鞭法,意味着一个人在某个时期必须要从事劳役,也就是说他的时间不能自由支配。

实施一条鞭法的话,一个人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只要自己赚到了钱可以交税就可以了,他原来要去劳役的时间可以用来经商,可以用来做工,也就是说他的自由度大大的增加了。

自由度的增加就会带来工商业的繁荣。

这个与包产到户一样,包产到户的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提高田里的产量,更大的意义在于给了农民以支配自己的时间的自由,你可以出去经商,你可以出去打工,你可以出去做大老板等等,而不像以前在生产队里每天几点钟要听到生产队长的哨声去田里种地,特别的是在当时的农业生产率已经大幅提高,田地里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的情况下,那么多农民被束缚在耕地上是极大的浪费

此后中国的打工潮出现,中国也就向世界工厂迈进。

所谓白银的垄断,更准确一点或许应该说是白银铸币权的垄断,即所谓的火耗的问题,这个铸造白银的工钱和耗损由谁出,怎么出,在明朝的时候没有规定,而这也就成了官员盘剥农民的一个手段。在清朝,火耗归公,这个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

还是看看何新先生的看法:

"摊丁入亩"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丁役一直是古代国家和土地贵族领主用以束缚农民、强化其人身依附关系的主要手段。虽然从隋、唐前期输庸代役开始,徭役制度已发生动摇。至明中叶以下,随着社会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丁役制度已不可挽回地走向衰落。直到万历年间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赋税改革,将田赋和徭役合并而统一折银征收,部分地把丁役以货币计征摊入田租,才在制度上推进了丁口力役制度的改革进程。

满清入关后,康熙、雍正两朝所推行的"摊丁入亩"是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促使地赋和丁役完全合而为一。"摊丁入亩"按土地的单一标准收税,即以土地占有和占有多少作为赋税征收的依据。"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同时取消了明代缙绅(官僚)地主家口优免丁银的特权,均平赋税、减轻自耕农和一般无地贫民的负担。这是清帝国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满清皇朝以少数民族统治多数的汉族而能建立社会经济政治稳定的开明举措。当时许多记载称自实施摊丁入亩后,"实与贫民有益……但有力之家非所乐","独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官室",故农民得起乐业。这是有史料和事实为根据的。

史称"自摊丁之法立,穷民免累,而国赋无亏","一切杂办丁徭尽为除豁,民只知有田赋一项,而吏胥不得以为奸,则浮费省剔无算,岂不名增而实减哉!"同时由于赋税足额,也增加了国家的货币性财政收入,直接促进了雍正、乾隆时期"帝国"盛世的形成和持续。

当时人称"自后丁徭和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此真旷古未有之善政也"。此外,"摊丁入亩"使城镇工商业者免除丁银,也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

在生产力上,战国秦汉之际农民人均耕地在百亩左右,收成仅足以活四口之家。明后期在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人均耕地仅为6.5亩,清初顺、康时期人均耕地仅为5.5亩,到嘉庆时期则不到2.4亩,但已足以养活七口之家。加之明代洋人从美洲传入甘薯、高粱等新的农作物种,在高度集约耕作的条件下,粮食亩产大大增长。于是在乾隆以后中国人口快速地增加到9位数,这表明农业生产力和技术都取得了重大进步。

康雍乾三代之所以确实堪称为盛世,而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其原因盖在于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aa6ffd0100qid3.html

应该说中国人口是在清朝时期开始快速增长,而一条鞭法等制度是支撑中国人口增长的制度基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