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诗文独立古今间”的狂士金堡 -- 古城老农

共:💬842 🌺10273 🌵5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转进?老子还没说你转进

1.原话你自己引用,连中进士有什么办法,他能连中,你能把别人怎么样。这个体制下面家族里面能连中的根本就是极少数,从明初到明末,有几个世家能一直位在六部和一省,整个明代276年一门四进士的才14个。

2.你先说清楚前面拿捐监生偷换捐官概念是怎么回事,别转进。

3.一条鞭法由实物税变白银,你以为说转回到实物税就转的?改革?改革是要成本的,整个明官僚体制都在为白银税服务,你说改回去就改回去,改革的成本谁出,重新收实物的度量衡重造、仓储系统重造、培训掌衡人员、制定税率等等,你以为拍个脑袋就转过来的?那年头天灾人祸外族入侵,你从哪里找出来这笔钱来改革。这还是随便算下经济成本,社会成本还没算,你以为是个100人的公司改报销系统,这是一个亿级人口大国的官方结算系统重建,还是从简单往复杂建。

4.商税你以为是现在的生活必需品,那就是些奢侈品和高利贷的,征这群人的税什么不能征的,契税、典税怎么就不能征了?关税怎么就不能征了?海上贸易不就是东南士绅们自己在做,给郑家买路钱给的爽快,国家税收倒是不给了。前面还抒情上了,商人苦不堪言,苦不堪言他还在继续做生意放高利贷。顾宪成和高攀龙家是做什么生意的?万历不就是挖了这群人的肉当军费被这群人骂死。

5.矿税,能在地方开矿的人是怎样的人难道是农民,不是打通官家关节自己又有后台的能开矿?太监去征矿税又不是征群众的税,太监面对面的是矿主自己,能被群众包围,后面不是矿主煽动才怪。

6.对东南士绅的打击,这从来就是明的既定过程,东南气候水利条件都好,本来田收就高,别的区域征个3%的田赋,东南征20%都合理,别说什么农民负担,田的产出本来就高。东南士绅一直用欠税来拖着,东林上台搞个所谓一碗水端平,这不是为东南士绅服务是什么。

7.朱元璋的定税,没这个,按官方亩数来征,征税更少,文官们在中间吃的更厉害,控制不了基层,给你年年耕地减少。随便找几个官方征税土地面积,洪武二十六年850万顷,成化二十一年488万顷,成化二十三年125万顷,弘治17年831万顷,弘治18年470万顷,万历六年701万顷,万历30年1162万顷,很明白,隐田了。

不管怎么算,征矿税、商税、典税关税都比增田赋要合算,别说富人们没钱交,康熙年间一年上千万两东南也交上来了,明代百万两还叫苦。东林党的根基是东林书院,能进这种贵族学校读书的,身份明白的很,顾宪成在吏部干了那么多年以后进内阁,东林党人没势力没身家后面没地主商人矿主海商?这不是童话故事和抒情散文是什么。东林无非想着保持自己利益,换个主子继续玩而已,谁知道换来的这个主子比较凶残,收税收的更狠。清的20%多的矿税不是照样交,明朝时候怎么就叫苦了?康熙21年垦田600万顷,交税3000多万两,明朝几百万两怎么就交不起,还不是清比较凶残明朝皇帝好欺负嘛。明的加饷480万两加到田赋上,加到东南也就罢了,全国平均加,东南还要拖欠,这是谁给的政策。

最有钱的东林党人自己掌握内阁话语权,搞出来的政策让自己不交税还让陕西这种饥荒地跟东南一个标准纳税,把税负全给农民,东林不负责,谁负责。

通宝推:阴霾信仰,楚庄王,sixue,青木堂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