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一、从豊到禮 -- 桥上
“仁”是与“礼”联系最紧密的概念,应该说“仁”代表了“礼”的精神。孔老夫子曾不止一次提到二者的联系,在《左传》中有:“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昭十二年传》(p 1341)(10121102)),在《论语》中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第十二》)。这里“克己复礼”的“复”是践行的意思,“克己复礼”是说“君子”要能克制自己,在政治行为中遵循“礼”的要求,如此,“君子”自身就实现了“仁”,大家都“仁”,自然就天下太平了。
而且孔老夫子及其后学,已经把“仁”作为通过实行“礼”而要达到的自身修养的目标,所以才会“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第八》),以至于“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第四》),甚至“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那么什么是“仁”呢?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第十二》)。但下面还是要就《左传》中的实例详细分析一下这个“爱人”的准确含义:
在《庄二十二年传》中有:“饮桓公酒,乐。公曰:“以火继之。”辞曰:“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p 0221)(03220103))。
这里说的是陈国的公子陈完(敬仲)在政治斗争中受到牵连,只好逃到齐国,当时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公)很喜欢他,到他家里去喝酒,一直喝到天快黑了。齐桓公喝得高兴,吩咐:“点火把来,我们继续喝。”可陈完说:“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他是说我在请您来喝酒之前专门进行了占卜,得到了吉兆我才敢请您来,可我占卜的时候只说要白天请您喝酒,没提晚上,所以天黑了我可不敢留您。于是齐桓公只好不再喝下去。
于是《左传》作者通过“君子”之口评论说:“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这是说喝酒是为了通过礼仪达到交流的目的,所以不能没有节制,这样才会对大家都有利。而陈完让主上能够遵行“礼”的规范,不会因无节制而破坏“礼”,这就是“仁”啊。但是这个“仁”显然不是一般的“爱人”,而是那种“君子爱人以德”的“爱人”。
在《僖八年传》中有:“宋公疾,大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鱼。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遂走而退。”((p 0323)(05080501))。
这里说的是宋桓公得了重病,他的太子(大子兹父,后来的宋襄公)请求说:“您还是立‘目夷(子鱼)’继承您吧,他是我哥哥,而且‘仁’。”于是宋桓公就把子鱼召来,准备任命他为太子,子鱼一听此事,马上推辞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他是说大子兹父能够把成为国君的机会让出来,这就是最大的“仁”,是以百姓为念,我赶不上他,而且这样做不符合应有的继承顺序。子鱼说完,马上跑掉了,最终还是大子兹父继位,成为宋襄公。
这个结果对于宋国来说,似乎不是什么好事。不过此处的重点是当时人对“仁”的理解: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而让仁人当政,是最大的“仁”。这里的“仁”也就应该理解为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种“爱人”,而不是简单的“怜取眼前人”的“爱人”。
在《襄三十一年传》中有:“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藥(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p 1191)(09311101)、(p 1192)(09311102))。
这是非常著名的文章,选入了《古文观止》,此处的重点是孔老夫子对于“仁”的判断,他认为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郑国执政者子产必定是“仁”的,无论他采取什么严厉的措施。这里的“仁”自然不是小恩小惠。
在《昭二十年传》中有:“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伍尚归。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gàn)食乎!”楚人皆杀之。”((p 1408)(10200202))。
这是楚国的奸臣费无极向楚平王进谗言,说驻守在外的平王的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要造反,平王就派人去抓他们,结果太子建被人放跑了,只抓回来伍奢。费无极又向楚平王进谗言说:“这个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有本事,最好以赦免其父亲的名义把他们两个召回来,他们都‘仁’,所以会回来。要是他们逃到别的诸侯国,必定会成为我们的心腹之患。”
于是楚平王派人去召伍奢的这两个儿子,告诉他们:“只要你们回来,我就饶了你们的爸爸。”伍奢的大儿子伍尚(当时任棠君,是楚国在‘棠’地的首长)对自己的弟弟伍员(伍子胥)说:“你去吴国,我回国去就死。我不如你聪明能干,所以我去死,你来报仇。听到回去就能赦免自己的父亲,不能没有人回去,但是自己的亲族被杀戮,也不能没有人报仇。为免父亲一死而自己赴死,这是孝;行事要尽量取得最大的成效,这是仁;选择承担最适合自己承担的责任,这是知(即智);明知会牺牲,也不逃避,这是勇。虽然明知是欺骗,也不能弃父亲于不顾;不管有什么困难,也要让家族的名号(氏)延续下去。今后只有你自己一个人努力了,不必顾念我。”
这里前面费无极认为伍奢的两个儿子“仁”,所以明知是欺骗,也会为了父亲来赴死,但是后面伍尚可不这么想,他认为“度功而行”才是“仁”,所以让自己的弟弟伍员逃走,为家族争取最大利益。因此《左传》作者所提倡的这个“仁”并非表面上的“爱人”,而是要深谋远虑,为家族争取最大利益。家族,是当时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当时人们大都是属于家族的,考虑问题也是在家族的基础之上的。
在《成九年传》中就有:“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p 0844)(08090901)),这里说的“不背本”的“本”,指的就是楚囚钟仪先人的职业(先职)。所以这里的“仁”如果说是“爱人”的话,也是那种要谨守自己的本分,慎终追远的“爱人”,“爱”的是自己家族的先祖,而不是随便什么人。
在《僖三十年传》中有:“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p 0482)(05300303))。
这里是说晋文公与秦穆公一起包围了郑国,郑国派烛之武说服了秦穆公,秦穆公背叛了晋文公,反而留下一部分军队帮郑国人守城,自己率秦军主力撤走。
此时,晋文公的大臣子犯(狐偃)就建议袭击正在撤走的秦军部队,可晋文公没有采纳子犯的建议,他说:“不能这样,要不是秦公的帮助,我们今天就不会在这里(晋文公曾带着狐偃等几位亲信流亡各国,颠沛流离,最后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掌握政权)。借助了人家的力量,反过来却伤害人家,不仁;不能团结自己的同盟者,不知(智);本来晋、秦两国还能和睦相处,这一来就要兵戎相见了,不武(止戈为武)。我准备收兵了。”
于是晋人与郑人谈判,把自己掌握下的郑国公子公子兰(后来的郑穆公)送入郑国为太子,然后就收兵了。
这里认为伤害曾帮助自己的人是“不仁”,所以反过来说,这个“仁”应该也就是“爱人”了,但是爱的是帮助过自己的人,不是一般的人。
在《定四年传》中有:“《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wǔ)矜(guān)寡,不畏彊禦’,唯仁者能之。违彊陵弱,非勇也;乘(chèn)人之约,非仁也;灭宗废祀(sì),非孝也;动无令名,非知也。”((p 1546)(11040309))。
这里前一句引用了《诗经》,说的是只有“仁者”才能不畏惧强者也不欺凌弱小。而这里后一句说的是:遇强者就逃避、遇弱小就欺负,这样的行为可不是“勇”;乘着人家有困难就占便宜,这样的行为也谈不上“仁”;不能使自己的宗族延续、从而中断对祖先的祭祀,这样的行为与“孝”是相反的;采取了行动却得不到好名声,更是不知(智)。
所以这里的“仁”也是要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的,对有些人,不趁着困难去欺负就是“仁”了。
在《昭二十七年传》中有:“仁者杀人以掩谤,犹弗为也。”((p 1487)(10270601)),这里说“仁者”不会为了有人诅咒自己就要杀人,这里的“仁”显然与一般的“爱人”是有区别的,可见《左传》中的所谓“仁”,并不是简单的无差别的“爱人”,而是要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待方式。所谓“爱人”,也是有不同的爱法的,对某些人不去杀他们就算是“爱”他们了。
总而言之,考察以上《左传》中的各种关于“仁”的说法,我的体会是,《左传》作者所说的“仁”的含义很宽,并不是一般人的“爱人”,而是“君子”的“爱人”,是“政治”上的“爱人”,是在“亲亲”基础上的“爱人”,后来的《说文》中也说:“仁,亲也。”所以对待不同的人就要有不同的“仁”的方式。也只有这种“仁”,才是孔老夫子要通过“克己复礼”让“天下”的“君子”都达到的“仁”。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宝推以示祝贺! 1 南方有嘉木 字105 2012-06-23 08:59:43
🙂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七、礼与仁 3.顺 6 桥上 字4227 2012-06-19 04:57:12
🙂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七、礼与仁 2.德 4 桥上 字6570 2012-06-19 04:56:08
🙂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七、礼与仁 1.仁
🙂《史记》对礼的看法比较特殊,我觉得类似经济学 3 gb2312 字617 2013-01-07 20:09:41
🙂我的感觉是, 2 南方有嘉木 字134 2013-01-06 23:09:59
🙂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六、礼与朝聘 8. 4 桥上 字2880 2012-06-18 05:32:02
🙂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六、礼与朝聘 7. 4 桥上 字2934 2012-06-18 05: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