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一、从豊到禮 -- 桥上
关于“仁”,在《左传》中还有这样两段:“恤(xù)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sān)和为仁。”(《襄七年传》(p 0951)(09070601)),以及:“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襄九年传》(p 0964)(09090301))。这样就又提到了一个“德”,而且这个“德”是可以与“仁”并列的实现“礼”的重要因素。
在《左传》中,常常有一些概念会与“礼”一起提出来,有“德”、“顺”、“义”、“信”、“刑”、“政”、“事”、“器”、“乐”等等,例如:
《僖七年传》有:“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p 0317)(05070303))。
《宣十二年传》有:“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若之何敌之?”还有:“德、刑、政、事、典、礼不易,不可敌也”((p 0721)(07120201))。
《成二年传》有:“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p 0788)(08020205))。
《成十六年传》有:“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p 0880)(08160502))。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德”,这个“德”甚至可以与“礼”并列,所谓“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隐十一年传》(p 0077)(01110502)),所以要进一步探讨“礼”,就要来研究一下“德”。
在《昭十年传》中有:“让,德之主也。让之谓懿德。”((p 1317)(10100204))。
在《襄十三年传》中又有:“让,礼之主也。”((p 0999)(09130302))。
因此,“德”与“礼”这二者可以通过“让”联系起来。
但是这个以“让”为“主”的“德”并不等于我们今日所说的“道德”,《左传》中的“德”只有少数几处用如我们今日的“道德”,我觉得可能《左传》中的“仁”更接近于我们今日所说的“道德”,而“德”在《左传》中最常见的意思是对他人的“施惠”,但比一般的“施惠”范围大一些,这样也才会以“让”为主。因此,“德”是实现“仁”的一种具体方法。
在《成十七年传》中就有一处直接把“德”与“惠”联系起来的:“君讨有罪,而免臣于死,君之惠也。二臣虽死,敢忘君德?”((p 0902)(08171004)),这里“惠”、“德”互称,显然“惠”与“德”意义相同,所谓“德以施惠”(《成十六年传》(p 0880)(08160502))是也。《左传》中的“以德抚民”(《僖二十四年传》(p 0419)(05240201)),“德以治民”(《僖三十三年传》(p 0501)(05330603)),以及“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僖七年传》(p 0317)(05070302)),用的正是此意。孔老夫子说“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第十四》),也是此意。《论语》中还有:“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季氏第十六》),应该也用的是这个意义。
所以《左传》中四次说到四种“德”,分别是:“背施,无亲;幸災,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僖十四年传》(p 0348)(05140401)),以及:“庸勋、亲亲、暱(nì)近、尊贤,德之大者也。即聋、从昧、与顽、用嚚(yín),姦之大者也。弃德、崇姦,祸之大者也。郑有平、惠之勋,又有厉、宣之亲,弃嬖(bì)宠而用三良,于诸姬为近,四德具矣。”(《僖二十四年传》(p 0419)(05240201)),以及:“置善则固,事长则顺,立爱则孝,结旧则安。为难故,故欲立长君。有此四德者,难必抒矣。”(《文六年传》(p 0550)(06060501)),以及:“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幹也。……有四德者,《随》而无咎。”(《襄九年传》(p 0964)(09090301)),这些“德”大多也都是施惠于人。
《左传》中又有:“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僖三十三年传》(p 0501)(05330603)),“敬”进一步是“德”,这个“德”当然也是一种行为方式,也只能是施惠于人了。《左传》中还两言“忠为令德”,一在《成十年传》((p 0850)(08100501)),一在《昭十年传》((p 1319)(10100405)),“忠”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下级对上级的“施惠”。《左传》中的:“《周书》数文王之德,曰‘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言畏而爱之也。”(《襄三十一年传》(p 1193)(09311301))、“亡无爱征,可谓无德”(《昭十三年传》(p 1350)(10130210))、“德不失民”(《襄三十一年传》(p 1189)(09310901)),也说的是类似的意思。回过去看,前面说的“让”也可说是施惠的一种方式。
至于著名的“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襄二十四年传》(p 1087)(09240101)),其中所谓“立德”也应是泽被于人,流芳百世之意。
总而言之,《左传》中最常见的“德”,即所谓施惠于人,是“君子”实现其“政治”目的应该采用的行为方式,是“礼”的重要方面,甚至是主要方面。所以二者才会同以“让”为“主”。孔老夫子所谓“以礼让为国”(《论语里仁第四》)是也。
不过虽然这个“德”是施惠这种方法,但是能够施惠于人对于施惠者来讲自然也是一种可贵的道德品质。因此“德”才与“仁”联系起来,成为“仁”的一个重要侧面。
当然,“德”的所谓“施惠于人”并不是无节制的,而是要有“度”。关于“礼”与“度”的关系,《左传》中的说法是“咨礼为度”(《襄四年传》(p 0933)(09040302))和“欲败度,纵败礼”(《昭十年传》(p 1319)(10100404)),这实际上是说“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度”,也就是要有节制,所以孔老夫子才会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哀十一年传》(p 1667)(12110701))。
“礼”的另一个重要侧面是“信”,所谓“无礼,必食言”(《成十二年传》(p 0857)(08120401)),所谓“信以守礼”(《僖二十八年传》(p 0474)(05281201)),还有“守之以信,行之以礼”(《昭五年传》(p 1266)(10050401)),或者颠倒过来“行之以礼,守之以信”(《昭六年传》(p 1274)(10060302))。更宽泛地说,《左传》中还提到“孝敬、忠信为吉德”(《文十八年传》(p 0633)(06180702)),就是说“信”也是“德”的一种表现(这里的“德”似非“施惠于人”之“德”,而是道德之德,但这两个概念在古人那里是包括在一个概念里的)。在《左传》中“信”连称的还有“忠”,例如“忠信,礼之器也”(《昭二年传》(p 1229(10020301))。当然“忠”也有单行的,“忠为令德”(《成十年传》(p 0850)(08100501))是也,《论语》中则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敬”是一种态度,与之类似的还有“共(恭)”,也都与“礼”有密切关系。《僖十一年传》中有:“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p 0337)(05110201)),《成十三年传》中有:“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p 0860)(08130101)),还有孔老夫子所说:“恭近于礼”(《论语学而第一》),还有:“共俭以行礼,而慈惠以布政。”(《成十二年传》(p 0857)(08120401)),都是说要“复礼”,就不能不“敬”,不能不“共”。
而通过“俭”,还能让“共”与“德”联系起来:“俭,德之共也”(《庄二十四年传》(p 0229)(03240101))。通过一句诗,也能把“敬”与“德”联系起来:“《诗》曰:‘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昭二年传》(p 1229(10020301))。
所以当时人称赞孔老夫子的祖先也说是:“三命兹益共(gōng)”(《昭七年传》(p 1294)(10071201))。《左传》中还有:“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僖三十三年传》(p 0501)(05330603)),说得也是“敬”或“共”,还把这个概念与“仁”联系起来了。总之,这里的“敬”或“共”是一种态度,在“政治”活动中,自然不能掉以轻心,按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归纳起来,无论是“施惠于人”的“德”,还是“礼让为国”的“让”,以及“忠信为吉德”的“忠信”,还有“敬”或“共”,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仁”的精神的具体体现,都是“礼”的实现方式,也大体上都可以归于“德”。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我的想法是国有企业的老板或一些技术性官员 2 桥上 字176 2013-01-07 01:24:29
🙂宝推以示祝贺! 1 南方有嘉木 字105 2012-06-23 08:59:43
🙂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七、礼与仁 3.顺 6 桥上 字4227 2012-06-19 04:57:12
🙂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七、礼与仁 2.德
🙂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七、礼与仁 1.仁 5 桥上 字7680 2012-06-19 04:55:01
🙂《史记》对礼的看法比较特殊,我觉得类似经济学 3 gb2312 字617 2013-01-07 20:09:41
🙂我的感觉是, 2 南方有嘉木 字134 2013-01-06 23:09:59
🙂春秋左传注读后14左传与礼 六、礼与朝聘 8. 4 桥上 字2880 2012-06-18 05: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