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3左传中的孔子 一、 圣人之后 -- 桥上
公元前五〇〇年(齐景公四十八年,鲁定公十年)夏天,孔子陪同鲁定公在夹谷与齐景公会见。当时齐景公已经做了将近四十八年的国君,虽然他的岁数未必比鲁定公大很多,但他的资格无疑比鲁定公老得多。一上来,齐景公就给鲁国君臣一个下马威,派了一些莱人士兵冲上前来挥舞兵器做出要劫持鲁定公的动作。
这些莱人属于夷人的一种,被齐人征服后仍然没改变风俗习惯,在当时的华夏诸国人士看来有点野蛮。齐景公是企图以此吓唬鲁国的君臣,达到在会盟中争取更多利益的目的。而出这个主意的人犁弥应该是个从鲁国跑到齐国去做官的人,他从过去的经验认为“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定十年传》(p 1577)(11100201)),所以献计给齐景公要考验一下孔子。
不过犁弥看错了孔子,孔子虽然“知礼”而好“文”,却并非“无勇”,非但如此,孔子还事先就做好了准备,带来了士兵随时戒备。这些“莱人”一出现,孔子马上护卫着鲁定公后退,并召唤候命的己方士兵,假称这些“莱人”来闹事绝非齐景公的主意,让己方士兵下重手杀伤这些“莱人”,齐景公见达不到目的,反而可能吃亏,只好把这些“莱人”撤走了(《定十年传》(p 1577)(11100201))。
到了举行盟誓的时候,齐人在盟辞里面写上了:“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shèng)从我者,有如此盟!”让鲁方的代表照着念。齐人拟定的盟辞意思是:鲁国人在齐军出征时必须派三百乘兵车随同一起出征。由于鲁国国小力弱,实际无法反抗,只能照着念。但是孔子机智地让手下在念的时候加上了一句:“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意思是我们可以随同你们出征,但是必须先还给我们“汶阳之田”。按当时的观念,在盟誓的现场念出来的话都直接上达天听了,齐人也无可奈何。
“汶阳之田”这块在汶水以北的土地曾经在齐鲁之间几度易手,去年刚被齐国借阳虎之乱从鲁国抢去,但名不正言不顺。鲁国方面这样一说,齐国只好答应归还这块土地(《定十年传》(p 1578)(11100202))。就在本年,这块土地又回到了鲁国(《定十年传》(p 1579)(11100301))。
夹谷之会举行了盟誓以后,齐国方面又提出由齐景公为鲁定公举行享礼,孔子怕夜长梦多,专门找到齐景公的宠臣梁丘据,利用他不懂“礼”,找借口推掉了这项活动(《定十年传》(p 1578)(11100203))。
孔子的外交办得好,为鲁国争取了利益,还显示了他临危不乱的才干,为孔子在鲁国国内政治上插一手打下了基础。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春秋左传注读后13左传中的孔子 十、 丘不识也 7 桥上 字3464 2012-05-19 09:13:47
🙂非常佩服尊驾的这个结论:后来执政者季康子咨询孔子的常态, 1 上古神兵 字82 2012-05-26 01:59:11
🙂春秋左传注读后13左传中的孔子 九、 堕三都 7 桥上 字6783 2012-05-19 09:13:07
🙂春秋左传注读后13左传中的孔子 八、 夹谷之会
🙂春秋左传注读后13左传中的孔子 七、 鲁患阳虎 8 桥上 字4425 2012-05-19 09:11:40
🙂春秋左传注读后13左传中的孔子 六、 师事仲尼 7 桥上 字1723 2012-05-19 09:10:55
🙂有点修改,补充了一条材料,之前曾视而不见, 桥上 字190 2012-05-24 08:43:17
🙂春秋左传注读后13左传中的孔子 五、 官学在四夷 8 桥上 字3428 2012-05-19 0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