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华文化 -- 夏商楚歌

共:💬28 🌺9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礼、乐

《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礼器)。”则礼为礼器,引申为祭神的宗教仪式。

《周易豫卦》象词:“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以配祖考。”

《礼记乐记》:“乐者敦和,率神以从天;礼者辨宜,居鬼以从地。故圣人作乐以从天,制礼以配地。”

可见礼乐都与上古的祭祀活动有关,是巫文化的产物。孔子认为“礼由仁生”。“礼”虽是神道的、宗教的,而“仁”则是人道的。

于是,儒家用礼、乐建构起一整套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并完成了由神道到人道的转变。可以说,整个封建文化,也就是礼乐文化。

所谓“礼乐文化”,原本是人类原始时代的习俗系统,包括信仰、祭祀、生产、生活、习惯、经验、知识的积累。

司马迁在《史记礼书序》中说,制“礼”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们节制欲望的习惯和品德,以维系社会生活的秩序。它延续和发展下来,就成为文明社会的整套制度。

整整一部《仪礼》都是记载古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习惯的。随着第一代文明的灭亡,文化也发生变异,唯中国文化保持着原生态,仍沿“礼”(习惯)的方向发展。

大约在西周时代基本定型,成为中国独特的礼文化发展模式,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系统,大体与“文化”同一概念。“礼乐”并不属儒家所有,儒家只是礼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

古代的“乐”,不是今天“音乐”的概念,它包含音乐、舞蹈、诗歌,以及说唱相结合的样式。“乐”是礼教的重要内容。

礼与乐相配合,追求的是一种天地、社会、国家、家庭、个人全面的协合的境界,从礼的角度讲是“大顺”,从乐的角度讲是“大和”。

因此,尽管乐与礼的形式不同,但它们所反映的内容是一样的,两者所达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故乐亦是礼,古代的祀仪活动,都必须配乐,《通典礼典》曰:“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

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看来他是认为,周公改革政治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道德之团体",要用道德把贵族、平民和其他的人维系起来。

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周公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史称"周公制礼作乐" 也就是说在王老看来,周公制礼作乐是使周实现了由鬼道向人道的飞跃,政治家或者思想家,在推出他改造社会的理论体系或者方案的时候,他一定要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最大限度地切合人自身的特点’

了解中国各朝历史,想来是清楚的,在古代中国,当官以进入政治界当然是为了获得权力。然而当时权力的主要内涵之一,是士人可以藉由此管道以进入士大夫社会,参与其中的各项礼仪活动,

藉由这些礼仪的实行, 士大夫获得了身分的荣誉感,进而感受到己身的权力。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权力必须藉由礼仪符号来展示!一旦一位官员被迫从朝廷离开去担任外官,也就离开了当时最高级的士大夫社交圈,无法参加这些社交活动,这些都是通过斗斗诗,来首词,或者语言、仪态,着装.没有了这些礼仪符号,也就失去了在士大夫社会的人际关系圈,等于是丧失了士大夫身分感。

在中国,权力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人际关系的缔构,以确立自身主体的地位,并确认或扩张其权力,包括皇权,必须是放在君臣关系中去理解,君尊臣卑,家父长制……若以普通的思维去理解我国的皇权,恐怕是对皇帝制度的误解。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2 层

    • 🙂先秦儒学 4 夏商楚歌 字2092 2012-04-26 18:29:45

      • 🙂知识 夏商楚歌 字14617 2012-04-26 19:41:49

      • 🙂礼、乐 O

        • 🙂 1 夏商楚歌 字3850 2012-04-26 18:34:18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