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华文化 -- 夏商楚歌

共:💬28 🌺9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明的内涵及比较的基本方法

我发现朋友们对有些慨念问题没有认识到,但这很重要。在不了解史学的基础时,就跳跃的去抓那些实质的东西,不合适。

首先,耳熟能详的五千年文明史,这个人张口便说。然而,要阐述五千年的文明,即使只是它的早期阶段,也是个很大的任务,而且文明的定义。

研究历史的人必须有条理,对任何历史问题,必须先分段去分析。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长度,接着看广度,最后看高度。

长度;我国早期文明的长度是怎样的久远?它又是怎样在历史长河里绵延传承下来的?

广度;这一文明的分布传播,以及对周围世界的影响作用。

高度;我们的文明是怎样发展?曾经达到怎样的高锋?

要了解中国早期文明的长度,就得先正确理解四大古代文明是怎么回事。世界上古代文明实际上很多,而且并不是独立起源。

拿日本说,鬼子在他们历史上最特殊的时期,也没敢说是完全独自发展的。鬼子是受我国影响,而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是在近东一些文明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

长度问题后,我们就应该去了解文明的起源到底在什么时代?

我现在是把历史学习方法简单的说说,因此具体事件不详细讲。有时间可细说。因为这里提到的任何一个历史问题,都不是简单能说清楚的。

上面谈到学历史必须有条理,现在说说文明的标准。

这个词很简单,常常被大家提起,但是谁知道它怎么来的?什么时间被提起,被使用,怎么使用等等。文明,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就是不再是猩猩猴子了。

可是,怎么才能判断出他脱离了动物界?什么标准?这个标准是自己定?国家定?世界性文化部门定?

英国学者格林·丹尼尔在一九六八年出过一本书,《最初的文明》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文明起源的考古学。这书是西方考古学生的必读书。对文明这个词,他提出三个标准:

一、城市

就是发掘的遗址中必须有城市,而且至少能容纳五千人的城市,原始的小聚落不行。

二、文字

没有文字的文明很难想象,没有文字的发明,人类的思想文化的积累不可存留,无法传播。

三、必须有复杂的礼仪建筑

也就是说,这个建筑不能是为了生活必须而造。它应该是为了宗教,政治,或者经济什么原因而特别建造的,比如;埃及金字塔。

如此看来,文明的标准不低啊,那么我们现在还敢说自己有五千年文明吗?这些标准是国外的慨念。

我国最先提出文明标准的是夏鼎。在前些年,日本方面,大家都知道鬼子对我国文化非常有兴趣。他们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很深,在一次研讨会后,和中方共同对世界提出加一条标准,那就是青铜器,也就是铸造技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

然而这些文明的判断要素并非放之四海皆准,很难适应世界各地文明起源的多样性与区域性。

就拿青铜器说,中国,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埃及、地中海的克里特、迈锡尼等早期文明时代,都有发达的青铜器,那么中美州的玛雅和特奥蒂瓦坎怎么办?不算是文明吗?他们是不玩青铜器的。

再说文字,中国是方块汉字,古埃及有圣书体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有楔形文字,地中海的克里特有线性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有图画文字,但南美洲秘鲁的印加文明,虽然也建立了强大的专制国家,却没有文字的使用,你能说这不算是文明吗?

看看城市这个标准,世界上那些农业文明的国家,生活稳定,自然容易形成城市,可是游牧民族呢?

在农业文明中,古埃及有能力建筑雄伟的金字塔,但前王朝的诺姆文明到早王朝文明,却一直没有典型的城市出现,这类文明也是文明。他们被称为:没有城市的文明。

因此,从理论上讲,文明社会的抽象慨念是国家形态,物化标志是,文字,青铜器,城市和宗教礼仪中心。

就这一个小小的文明,已然如此复杂,历史简单吗? 这些年史学界比以前通达很多,不再抱着狭隘的观念去研究历史,而是提倡:多元一体。 这个多元一体是各方面的、全方位的。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汉民族独立创造的,是多民族在各朝各阶段不断交流,融合共同缔造的。

所谓狭隘的观念我简单的讲一下,有句老话:内华夏而外夷狄。这思想是根深蒂固。我们把这种叫做,中原中心论的狭隘观点。问题是,就按中原这个观点算,也有点打脸的味道。

越国,是被称为夷。可是考古却发现,越国的疆域就在中原范围内。早些年的考古,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成果不大,都是在中原范围内。文革后,才扩大范围,因此才真正的打开局面,让我们了解到很多不知道的事情,纠正很多错误的观点。

比如: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游地段的荆楚地区,可是清代著名学者顾栋高曾经有部书,叫做:《春秋大事表》。

书中有一篇专论讲:《春秋时期楚国的领域不过长江》在民国时期,学者仍然认为楚辞中地名都在江北。

但是考古的遗迹却提出了反证,商周遗物大量出现在湖南境内。这些问题是越研究越复杂,就象学问,越做越感觉自己知识不够用。

我今天谈这些是希望大家把基础的慨念搞清楚,否则大家对各学者的文章根本理解不了。因为概念不清楚。

重建过去是历史学者的任务,个人认为,也是每个中国读书人的任务,一旦愿意去付出时间和精力,愿意往里面钻,还请您站在史学历史观上去把握。这和平常做人处事完全两个概念。在历史问题上,有些情况是砍脑袋都不能妥协的。因为那是原则。

为什么这样说?

比如,一千多年前你的家族有家谱。记载家谱的人若是如实记载,那么多少年这家谱也是真实可信,经的后世检验和查证的。

可是,若不客观,或没认真详实的查证,造成曲笔。那么,这本家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百年后爷爷成了儿子的兄弟。再二百年后,爷爷成了孙子的孙子。试想一下,爷爷和重孙子并列为兄弟一起接受后代子孙的祭祀,哪个家族能接受这种情况?

把这个例子上升到国家历史高度,是不是一样的意思呢?

生活中我们常常相信事实是可以说的清楚的,然而在历史学中,一位历史学者如果对史实真相有所隐瞒、夸大、歪曲、甚至篡改……当然,我们大可去批评或谴责他。但是,所有的史学家都能做到真正的客观吗?

什么是客观? 都说自己是最客观的,但认识不同,理解不同,层次不同等等原因很可能造成客观变了样。

当下历史学,许多真相讲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是,材料的缺乏,这就是客观原因。还有一个麻烦是——认识。

写史的人不同,性格不同,受的教育不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史官本身的洞察力,分析能力,都有很大关系。还有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政治。

我们称之为:国家史学,或者,传统历史。当时现实社会的权力中心是历史书写的中心,帝王将相中心观决定历史书写的面貌。王朝史编纂成为主流,官修处于垄断地位,政府控制着国史的编纂与传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