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09孙子与左传的一些对比 一 -- 桥上

共:💬8 🌺3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09孙子与左传的一些对比 七

七 攻城之法

《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译注》(p 019)李零(030200)《谋攻第三》)不过一般读这段话主要的注意力都在“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句上,而这段话中间有一段却容易被忽略过去。我说的是这一段:“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这段话详细描述了攻城的程序,可以让我们与《左传》中所描述的攻城的情景加以比较。

《左传》中描述的攻城,有几种不同的模式:其中一种攻城的模式是“傅”(《隐十一年传》(p 0073)(01110301),《襄六年传》(p 0947)(09060702)),应该就是上面那段话中的“蚁附之”,就是士兵们一拥而上,挤到城墙跟前,想各种办法攀上城墙,攀上去了当时叫做“登”(《隐十一年传》(p 0073)(01110301),《襄十年传》(p 0974)(09100201),《定九年传》(p 1574)(11090401)),能“登”一般就可以攻下这座城了。其中另一种攻城的模式是所谓“门”(《僖二十八年传》(p 0452)(05280301),《文三年传》(p 0531)(06030602),《成二年传》(p 0786)(08020101),《成八年传》(p 0838)(08080203),《襄九年传》:(p 0967)(09090501)、(p 0968)(09090502),《襄十一年传》:(p 0988)(09110301)、(p 0991)(09110502),《襄十八年传》(p 1039)(09180306),《襄十八年传》(p 1042)(09180403),《襄二十六年传》(p 1123)(09261102),《定八年传》(p 1563)(11080101),《定十年传》(p 1579)(11100402)),即攻打城门,力图破门而入。一般来说。城门是城墙上的弱点,是最容易被攻破的地方,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门”的例子。不过当时城门那里还有一种防守设备叫做“县(悬)门”(《庄二十八年传》(p 0241)(03280302),《襄十年传》(p 0974)(09100201),《襄二十六年传》(p 1123)(09261102)),这种“县门”应该是后来常说的“千斤闸”的前身。“县门”没有随时开合的功能,而是从上方往下放,放下来就卡在那里,封闭了城门。“县门”很重,一旦放下来就很难提上去,所以平时不会放下来。到了战时,作为防守城门的最后一道防线,危急的时候把“县门”猛然放下来,还能抵挡一阵。

以上两种攻城的办法,都难免会有大量生命的损失,照《孙子兵法》的说法是“杀士卒三分之一”,所以又有长期围困的办法,《左传》中有好几个长期围困攻城的战例,例如:公元前五九七年(楚庄王十七年,郑襄公八年),楚庄王率大军包围郑国,几经周折,一百二十多天终于攻克郑国(《宣十二年传》(p 0718)(07120101))。又例如:两年多以后,公元前五九五年(楚庄王十九年,宋文公十六年),楚庄王又率大军包围了宋国,这回围了二百四十多天,才使宋人屈服(《宣十四年经》(p 0753)(07140004),《宣十四年传》(p 0755)(07140301),《宣十五年经》(p 0757)(07150002),《宣十五年传》:(p 0759)(07150201)、(p 0759)(07150202)、(p 0760)(07150203))。还例如:公元前五三四年(楚灵王七年,陈哀公三十五年),陈国发生内乱,楚国借机派兵包围了陈国,两个多月后终于灭掉了陈国。直到后来楚国也发生了内乱,陈人才趁机复国(《昭八年传》(p 1304)(10080601))。还例如:公元前五二七年(晋昭公五年),晋国的荀吴带兵包围了鲜虞的鼓城,也是包围了三个多月,鼓人终于投降(《昭十五年传》(p 1370)(10150501))。还例如:公元前四七五年(越王句践二十二年,吴王夫差二十一年),越王句践率兵把吴王夫差包围在吴国的都城之内,一直围了两年左右,终于灭掉了吴国(《哀二十年传》(p 1716)(12200301),《哀二十二年传》(p 1719)(12220201))。这种长期围困的办法,虽然生命的损失会小一点,但是对包围一方意志的考验一点也不小。在前面说到的楚庄王围宋的过程中,宋人虽然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境地,仍然不投降,楚庄王也动摇了。结果还是谋臣出主意让楚庄王下令楚军“筑室,反耕者”,就是盖房子代替临时的帐篷,同时派一些人回国赶农时把地种上,以此作出要长期围困的姿态,宋人这才撑不住了,跑来求和。当然,比长期围困代价更小的办法就是偷袭,《左传》中也有几个偷袭成功的例子。例如:公元前五四八年(郑简公十八年,陈哀公二十一年),郑国的子展和子产率领七百乘兵车趁夜色突击陈国,一举占领了陈国,郑、陈两国大小相当,而由于采用了偷袭战术,郑国一举攻入陈国,控制全城,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这是偷袭战术的漂亮范例(《襄二十五年传》:(p 1102)(09250501)、(p 1102)(09250502))。《左传》中还有两例派少数人伪装成非战斗人员接近城门,突然发难,控制城门,大军及时跟进,占领全城的战例,一例是公元前五二〇年(晋顷公六年),晋国军队派人伪装成运粮食的,带了甲在鼓国国都昔阳城门外休息,找了个机会突击,一举灭掉了鼓国(《昭二十二年传》(p 1435)(10220402))。另一例是公元前四九三年(晋定公十九年,卫灵公四十二年),还是晋国军队,派了几个人伪装成奔丧的,“告于门,哭而入,遂居之”,占领了卫国的“戚”邑,让亲近晋国的卫国太子蒯聩居住(《哀二年传》(p 1612)(12020203))。还有一个突袭的例子发生在公元前五二四年(宋元公八年,鲁昭公十八年),是小国邾国偷袭更小的小国鄅国,趁鄅国人大都在城外耕种,邾国人已经到了城门跟前,鄅国人来不及关门,城池就被攻破了,鄅国人全都做了俘虏,幸亏鄅国国君夫人是宋国重臣的女儿,鄅国才得以保全,只是鄅国国君的女儿被抢去而已(《昭十八年传》(p 1397)(10180401),《昭十九年传》(p 1401)(10190301))。偷袭是个好办法,但是对军队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更简单的办法是里应外合,例如:公元前五五四年(齐灵公二十八年,下年即齐庄公元年),齐国发生政变,前太子齐庄公杀死其父齐灵公新指定的太子,自己上台。齐灵公的宠臣,新太子的少傅夙沙卫逃到了高唐城据城坚守,齐庄公派兵攻打了一次,没打下来,只好自己出马。城内就有人偷偷垂下绳索,把齐庄公的人拉上城去,里应外合,占领了高唐城,“醢卫于军”(《襄十九年传》(p 1051)(09191001))。又例如:公元前五二三年(齐景公二十五年),孙书带兵攻打纪鄣城要捉拿莒国国君莒共公,正好纪鄣城里有一位寡妇她的丈夫就是被莒共公所杀,所以这位寡妇就纺了一根绳子抛到城外,拉上来六十位齐国兵,这时,绳子突然断了,城上城下一阵鼓噪,就把莒共公吓跑了(《昭十九年传》(p 1403)(10190701))。还例如:公元前四八七年(吴王夫差九年,鲁哀公八年),吴国出兵讨伐鲁国,本来逃亡在吴国的子洩(公山不狃)故意领着吴军走了一条险路,易守难攻。但是到了鲁国武城的城下,正好有一位原来与武城人有仇的鄫人自告奋勇出来引路,结果吴军顺利攻下了武城,鲁国震动(《哀八年传》:(p 1648)(12080202)、(p 1649)(12080203))。另外还有派人混入对方担任要职,然后乘机发难,一举将对方灭国的:“卫人将伐邢,礼至曰:“不得其守,国不可得也。我请昆弟仕焉。”乃往,得仕。”“二十五年春,卫人伐邢,二礼从国子巡城,掖以赴外,杀之。正月丙午,卫侯-燬灭邢。同姓也,故名。礼至为铭曰:“余掖杀国子,莫余敢止。””(《僖二十四年传》(p 0428)(05240701),《僖二十五年传》(p 0430)(05250101)),这就是更高级的办法了。《孙子兵法》的最后一段是这么说的:“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所恃而动也”(《孙子译注》(p 095)李零(130300)《用间第十三》),说的就是如果能派己方的“上智”之人到敌方卧底,“必成大功”,这最后一个例子就有点这个意思了。

至于《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修橹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后成”,在《襄九年传》中也有在攻城前“修器备”((p 0967)(09090501))的说法,不知这里的“器备”是不是攻城的“器械”。在《左传》中还有两处提到过攻城器械,一处是《宣十五年传》中曾提到“楼车”((p 0759)(07150202)),另一处则是《襄十年传》中提到“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p 0974)(09100201)),不过看起来,至少在《左传》的那个时代,攻城器械还不那么普遍,没见到《左传》中提及成体系的、需要“三月而后成”的攻城器械。

但是《孙子兵法》中那句“距堙,又三月而后已”中提到的“距堙”倒是屡见于《左传》,所谓“距堙”,就是筑土成山。筑土,可是我们老祖宗的看家本领,当然也不会忘了在这样的场合也施展一把。例如:公元前五六七年(鲁襄公六年),齐国军队攻打莱国,首先就“堙之环城,傅于堞”,不到一个月,就攻下了莱国(《襄六年传》(p 0947)(09060702))。另外,公元前四九四年(鲁哀公元年),楚国大军包围了蔡国,“里而栽,广丈,高倍”,就是说离蔡都一里筑土墙,厚一丈,高两丈。土墙九天九夜就筑成了,蔡国人一看不好,只好出城投降(《哀元年传》(p 1604)(12010101))。

但是,《左传》所述春秋时代的情况还是与《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攻城搞不好容易成为“攻之灾”的情况不大一样,在《左传》中所述的战例中,攻城固然是难事,但大国攻打小国,一旦“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这个“城”就不会“不拔”。

例如:公元前六三二年(晋文公五年,曹共公二十一年),晋文公率晋国的大军包围了曹国,一开始进攻不太顺利,攻打城门死了不少人,曹国人还把战死的晋国士兵晾在城上,结果晋国军队就开往曹国人的墓地驻扎,经过双方的心理战,曹国人的士气崩溃了,晋国人趁机攻下了曹国(《僖二十八年经》(p 0448)(05280004),《僖二十八年传》(p 0452)(05280301))。

再例如:公元前五九七年(楚庄王十七年,宋文公十四年),楚庄王率大军讨伐萧国,在战斗中萧国人抓住了楚国的“熊相宜僚及公子丙”,楚庄王很喜爱此二人,赶紧向萧国人提出“勿杀,吾退”,但是萧国人还是把这两个人杀掉了,结果激怒了楚庄王,命令大军包围萧国,萧国的防御一下就崩溃了(《宣十二年传》:(p 0748)(07120601)、(p 0749)(07120602)、(p 0749)(07120603))。

还例如:公元前五八九年(齐顷公十年,鲁成公二年),齐顷公率兵讨伐鲁国,包围了鲁国的“龙”这个小城,齐顷公所宠幸的卢蒲就魁带头攻门,结果被抓住了,齐顷公也是向龙人求情,“勿杀!吾与而盟,无入而封”,龙人也是不管不顾,把这个人杀了还晾在城上示威,结果“齐侯亲鼓,士陵城”,三天,就攻下了“龙”城(《成二年传》(p 0786)(08020101))。

还例如:公元前五八二年(楚共王八年),楚国的令尹子重率兵进攻莒国,在战斗中莒人俘虏了楚国的公子平,楚人求情说“勿杀!吾归而俘”,莒人不听,杀掉了公子平,楚人被激怒了,包围了莒国,十天之内,莒国就全面崩溃了(《成八年传》(p 0839)(08080801),《成九年传》:(p 0845)(08091001)、(p 0845)(08091002))。

还例如:公元前五六三年(晋悼公十一年),晋国军中(也是国中)排第二位的士匄和排第三位的荀偃一起向晋国的首席执政大臣、中军元帅荀罃(知罃,知伯)请求攻打偪(fù)阳,荀罃不同意,说:“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但这二位不断的请求,荀罃只好同意了。结果攻了十几二十天,还攻不下来,士匄和荀偃没信心了,就又去向荀罃请求退兵,这下荀罃急了,把自己倚靠的小几扔向他俩,然后说:“你们两个要攻打偪阳,捏估好了才告诉我,我为了不使军心不稳,就答应了你们。你们撮弄着国君出征,把各家诸侯的军队也弄来了,还拽着老夫一起。既打不了胜仗,就又想把责任推给我,惦着说:‘是他要求收兵的,要不然,就打下来了。’我老了,可不想再倒一次霉。你们两个要不能在七天之内拿下偪阳,老夫一定会杀了你们!”(曰:“女成二事,而后告余。余恐乱命,以不女违。女既勤君而兴诸侯,牵帅老夫以至于此,既无武守,而又欲易余罪,曰:‘是实班师,不然,克矣。’余赢老也,可重任乎?七日不克,必尔乎取之!”)这二人只好指挥士兵继续攻打偪阳,“亲受矢、石”,终于在四天之内攻下了偪阳(《襄十年传》:(p 0974)(09100201)、(p 0975)(09100202))。

最后:公元前四八七年(宋景公三十年,曹阳公十五年),宋景公率领大军讨伐曹国,打了一阵就准备收兵了,结果曹国人在城上把宋军殿后的褚师子肥骂了个狗血淋头,褚师子肥被激怒了,停下来与曹人对骂,宋景公本来就不痛快,这下也被激怒了,于是回师继续进攻,灭掉了曹国(《哀八年传》(p 1646)(12080101))。

当然,后来攻城不易可能主要是技术改进的因素(可以参考《墨子》中《三十八公输》及以下各篇),但是由这些叙述也可看到,春秋时代的人们还是非常“天真”的,打仗也不是那么精密的,离《孙子兵法》以及各种兵法大行其道还有一段距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