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中医是怎样被淘汰的 -- 孤子

共:💬39 🌺2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其实早前一场关于中医的争论中,我在“工科生看中医的科学性”中已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可惜西西河最近系统在调整,暂时看不到那篇文章。

我转这篇文章只是因为文章的中心观点甚和我意,相信也是很多人所忽视的。但没想到夸皮兄反应这么激烈。西医的科学性是公认的,但本文显然不需要去重复这么明显的道理。反而能够指出西医的不足才是更加可贵的。

“综上所述,20世纪西医的成就主要是靠光、机、电、化学、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取得的,在医学观念上,则仍然停留于19世纪的原子论和机械论上,因而对人体内在的整体性、变化性还一无所知,对于解决复杂疾病无能为力。相反,在缺乏光、机、电、化学、生物等技术手段的古代,由于在人体哲学上持整体的、变化的观念,中医能够解释病因和病机,并发展出相应的治疗手段和药物,能够治疗复杂疾病。”这段话在我看来正是本文的中心观点。我们且不用去追究文章中的技术性细节是否准确,但这段话所指出的问题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是学工程出身的,研究的东西涉及一些非线性(相信衲子兄对此也有些研究),当然远没有到纯物理的地步。不过于科学而言,相信自己还是能发的上言的。从事了这么多年的科学技术工作,我自己深深的感觉到任何一种科学,尤其是物理,其根源以及其最后发展的终极其实是一种哲学。本文和夸皮兄都提到了牛顿力学,我们就从牛顿力学谈起。

牛顿力学在描述低速运动中的经典地位的确是无可撼动,但正如衲子兄所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严格来说,牛顿力学并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正确描述,不然就不会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然而正如本文所指出的那样,牛顿力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牛顿力学相当符合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直观认识。但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实际上妨碍了我们更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我们要刻意贬低牛顿力学,而是在科学上,我们从来就不能因循守旧。正如文中所说,"牛顿力学只适合一个确定的、可逆的、机械的、可分割可孤立(原子论)的宏观物理世界。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事实上很快就超越了牛顿力学世界。热力学、化学、生物进化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发现打破了这个确定的、可逆的世界,带给我们一个高度复杂的、不可逆的、偶然性的世界"。而相比于我们所研究的这个世界的复杂度,人的复杂度可以相信决不在其之下。说今天西方医学仍然停留在原子论,机械论的水平绝不是贬低西方医学。我们可以想想,从古希腊科学的萌芽开始到牛顿力学的创立经历了多少年?而从现代医学的诞生到今天又有多少年?

这样说也许太抽象,太不具体。那我来举一个例子。这里摘录一些关于“生理混沌学”的段落

================================================================================

70年代以来,在生物个体的生理现象中,也广泛地发现了混沌。生物体全身的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节律。生命的存在,就是一个耦合振子,即各种内在节律振动的巧妙组合。一旦某种节律失调,就会使生命体患上某种疾病。

心脏的搏动,是推动一切生命节律的中心环节。正常的心律是周期性的。人的心搏大约是每分钟50到100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着;但是它有许多非周期的病,例如对生命危险极大的心室纤维性颤动。不同的心肌彼此不合节律地收缩,不协调地乱动一起,起不到正常泵血的作用,终致使病人死亡。病者心脏的各个部分似乎都是正常的,节律依然是规则的;但心脏的整体运动,却致命地扭曲了,陷入了稳态混沌。这是一种复杂系统疾病。心脏自己不会停止这种纤颤,只有用电击除颤器来消除。这种电震击是一个巨大的扰动,可以使心脏返回到定态。为什么心脏的节律在人的一生中经历几百亿次的搏动,其中经过多少次的紧张与松弛,加速与减速,从未失误,然而却会突然进入一种无法控制的、致命的疯狂节律――纤颤呢?研究表明,有一类重要的心律失常可能是所谓“模式锁定”引起的,即两种并行收缩心律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从物理学上讲,就是外来的迫动频率与物体振荡的固有频率以某种简单的数字比率达到同步,这称为“锁相”。加拿大数学生物学家列昂?格拉斯(Glass,Leon 1943~)和他的同事在1981年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从鸡胚心脏中取出一团细胞,这团细胞能够自发跳动,相当于固有振荡器,每分钟跳动60次到120次。然后用一根极细的玻璃微电极插入细胞团,打入一个相当于迫振的周期性小电震。改变电脉冲的频率和振幅,结果不仅产生了各种“锁相”,而且产生了混沌。他们观察到了搏动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分叉,即“倍周期”现象。这个结果表明,模式锁定可以导致混沌,即使鸡胚心脏的细胞团混沌地搏动。

科学家们的研究表明,一个参数的微小变化,可以把一个健康的心脏推进到一个双分枝点而进入混沌态。科学家们希望通过混沌动力学的研究,能够找到一种方法,在危急的纤颤发生之前,辨认出它的来临;并设计出最有效的除颤装置和治疗药物,使这些猜想盲试的方法变得比较科学。

类似的动力系统疾病现在也越来越多地被认识。这类疾病是由于系统的原有振荡停止或振荡方式改变引起的。例如喘息、婴儿窒息、精神分裂症、某种类型的抑郁症,还有由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失衡而导致的某种白血病等。但是,生理学家已开始认识到,生理混沌可以导致疾病,它也可能是健康的保证。一个生命系统固然需要有抗干扰性,如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能够很好地抵抗外界的干扰;但生物系统还需要有灵活性,即能够在一个很大的频率范围内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而正常工作。环境的变化常常是难以预料的,生物机体必须能够迅速地对各种变化做出反应。如果机体的某种功能锁定在一个严格固定的模式里不可改变,那就会丧失掉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例如把心脏搏动与呼吸节律都锁入一个严格的周期中,在机体松弛与紧张的不同状态,在空气稀稠不同的各种海拔高度上,都只有同一种节律,这个生物体就不可能存活下去。人体的其他许多节律也都如此,都必须有多种变化的可能。哈佛医学院的戈尔德伯格(Goldberger,Ary L.)断言,健康的动力学标志就是分形物理结构;治疗疾病时应着眼于拓宽一个系统的谱储备,即增加产生不同频率的能力。“广谱的分形过程是‘信息上极为丰富的’。与此相反,周期态只能反映狭窄谱带,它必然是单调的、重复的系列,信息内容贫乏。”圣迭戈的精神病学家阿诺德?曼德尔(Mandell,Arnold)甚至说:“可能是这样,数学上的生理卫生健康其实就是疾病,而数学上的病理才是健康,即混沌态才是健康。”他认为,人体中最混沌的器官就是脑,说人达到了平衡,那就是死亡,生物学平衡即死亡。“如果你被我询问你的头脑是否在平衡态,你的脑是否一个平衡系统,那就是说,要求你在几分钟的时间里不要去胡思乱想,而你这时自己就会知道你的大脑并非平衡系统。”科学家们也已开始用混沌来研究人工智能。例如利用系统动力学在多个吸引流域之间的来回变迁与沟通来模拟符号与记忆。人的精神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概念、决策、情绪和七情六欲,不能把精神和思想描绘成静态的数学模型,它具有一系列尺度的层次,神经元实现着各种微观尺度与宏观尺度的交融联系,这与流体力学中的湍流或其它复杂的动力系统十分相似。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1887~1961)在《生命是什么?》这部名著中提出:生命以负熵为食;一个活的生物体有惊人的本领去浓缩“有序性之流”于自身之中,从而使生命避免融入原子混沌的崩溃之路。这正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奥秘,它吮吸有序性于无序的海洋之中!他指出,生命的基本物质是“非周期晶体”,它组成了生物体这个十分动人的、复杂的物质结构。所以,非周期性正是生命奇特性质近于神妙境地的根源!无论人们如何看待混沌,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混沌和非周期性从人体、生命、精神思想中排除出去了。

===========================================

今天我们对于混沌学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然而混沌学的思想性,使得它的哲学意义非常重要。混沌,最简单的归纳就是确定性系统的不确定现象。确定性系统最伟大的成就就是牛顿力学,由于牛顿巨大的影响力,以及科学之初认识的浮浅,人们很难想到竟然一个完全确定的系统会有随机的事件发生。随着量子力学引入概率思想,进而人们终于认识到,在我们的宏观世界的现象和规律中,完全确定的和完全随机的是较少的两种极端,大部分是不完全确定的。如果把革命看成是巨大的变革,则难怪有人提出科学有三次革命,一是牛顿力学,二是相对论量子力学,三是混沌学。显然混沌学的重大意义主要是思想上的哲学上的,此外混沌的研究一定能进一步提高科学的预测能力,为我们改造自然谐调自然提供更有力的武器。”

这里再举一个大家天天接触的关于天气预报的故事:

===========================================

洛仑兹有良好的数学修养,他本想成为一个数学家,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成了空军气象预报员,使他成了一位气象学家1961年冬季的一天,洛仑兹用他的计算机算出了一长段数据,并得出了一个天气变化的系列。为了对运算结果进行核对,又为了节省点时间,他把前一次计算的一半处得到的数据作为新的初始值输入计算机。然后他出去喝了杯咖啡。一个小时后当他又回到计算机旁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使他目瞪口呆了,新一轮计算数据与上一轮的数据相差如此之大,仅仅表示几个月的两组气候数据逐渐分道扬镳,最后竟变得毫无相近之处,简直就是两种类型的气候了。开始时洛仑兹曾经想到可能是他的计算机出了故障,但很快他就悟出了真相:机器没有毛病,问题出在他输入的数字中。他的计算机的存储器里存有6位小数,0.506127。他为了在打印时省些地方只打出了3位0.506。洛仑兹原本认为舍弃这只有千分之一大小的后几位数无关紧要;但结果却表明,小小的误差却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仔细看一下初始状态原本十分相同的气候流程,如何越来相差越大,洛仑兹把两次输出的变化曲线打印在两张透明片上,然后把它们重叠在一起。一下子就清楚地看出来,开始时的两个隆峰还很好地相重叠,但到第三个和第四个隆峰时,就完全乱套了。这个结果从传统观点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按照经典决定性原则,初始数据中的小小差异只能导致结果的微小变化;一阵微风不会造成大范围的气象变化。但是洛仑兹是从事天气预报的,他对长期天气预报的失败是有深切感受的。这个离奇古怪的计算结果与他的经验和直觉是完全相符的。所以他深信他的这些方程组和计算结果揭露了气象变化的真实性质。他终于做出断言:长期天气预报是根本不可能的!他甚至有些庆幸地说:“当然,我们实在也不曾做准过气象的长期预报,而现在好了,我们找到了开脱!”“对于普通人来说,看到我们可以在几个月前就很准地预报了潮汐,便会问:为什么对大气就不能准确预报呢?确实,大气虽然是一个与潮汐不同的系统,但支配它们的定律的复杂程度却是差不多的。但我认为,任何表现出非周期性态的物理系统,都是不可预测的。”事实正是这样,即使在今天,世界上最好的天气预报也只能一天可靠,超过两三天,就只是猜测。

===========================================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如果要想在科学上更进一步,那种源于牛顿力学的机械观点必须抛弃,虽然他曾经并且仍然为我们做着巨大的贡献。中医,你可以说她不够科学,但是她所表现出来的哲学思想,是暗合今天我们所努力研究的混沌学的。由于古代技术上困难,中医独辟蹊径,从整体入手来解决问题。她的阴阳,不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事物两面性吗?她的相生相克,不正是各种因素间的互相作用吗?她的天人合一,不正是小系统与大系统间的互相影响吗?她的理论虽然很简单,很朴素,甚至很神秘,但是你用今天的科学观点去审查她,她就会显得如此生机勃勃。不可否认,中医的理论一定有所不足,但这正是我们要去研究,去发展的,从一个有别于传统西方医学哲学思想出发去寻求人自身生命的奥秘。这个过程当然是很困难的,这也正是中医几千年来进步缓慢的原因。有人说这是死胡同,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一切看起来很困难的事情都被认为是死胡同,那人类不会有进步。

西医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尤其在标准化的治疗疾病方面。这种标准化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种福音,因为他能够提供一种类似工业生产般的批量治疗,便于培养医生,生产药品,使大多数人能得到快速有效而又价格低廉的治疗。但正如我们说牛顿力学虽然贡献大,今天仍然广泛应用但是远远不够一样,西医的这种标准化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要更加深入的认识生命,这样的一种深入,我以为,中医给我们指明了很好的方向。

如果把自己的思想仍然限制在牛顿力学的世界里面,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成一个机械而冷漠的世界。一切都是中规中矩,周而复始,没有生气。我所感到遗憾的正是如今很多人仍然被限制在这么一个世界中,浑然不知西方已经开始了对更复杂世界的研究。中医,很有可能以后不叫中医,改叫了西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