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诸世纪 -- foundera

共:💬30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

希特勤暗杀未遂事件1939年10月

  新奇的光景出现 人们聚集观赏

王侯贵族 步入大群观众之中

圆柱 石壁 崩裂散碎

宛如奇迹

王与三十人 幸免于难

在这首诗里,诺查丹玛斯惊人准确地预见到针对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的暗杀事件,并且毫

无偏差地指出,暗杀行动没有成功,希特勒与其爪牙逃过一劫。

最近解密的历史文件显示,早在二战之前西方各国已在组织政府力量研究《诸世纪》,

只不过重视程度不一。正如本书序言中指出,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在1939年秋雇用

瑞士籍的戈培尔占星术师恩斯恃?克拉夫特,命其全面研究《诸世纪》,特别是关于德国与

二战的所有章节。正是这个瑞士占星术师,读到这首预言暗杀希特勒的诗后,立刻向戈培尔

报告,提醒“他尊敬的元首千万小心”。但不知为何,戈培尔并没向希特勒提及此事,或许

是害怕希特勒乖僻无常的坏脾气吧。

这一历史事件与预言诗吻合得天衣无缝。暗杀计划实施的当天,希特勒携其随从与纳粹

头面人物,出现在群众集会当中,发表一通演说,鼓动德国群众相信法西斯的种种恶行是顺

天意的、要求人民全力支持纳粹党。此时,暗杀者早已将炸弹隐藏于演讲台的大理石圆柱

里。但阴差阳错,希特勒那天提前完成他的演说,早早离开会场,炸弹遗憾地在他走后十分

钟才爆炸。

投进狱中的路易十七 逃离监禁的可能性

  代替得咎的责人

亲密友人入牢 他从狱中悄然出走

托洛阿亚的希冀 持续六月

生存平安者 逝去

太阳接于水瓶座 河川冰冻

此诗预言某位身份显赫的贵人因祸被投入监牢时,得其好朋友相助,将他从狱中顶替出

来,重获自由。

历史上,诗中所谓的“贵人”真有其人吗?研究专家们推测,[贵人”是指法国大革命

时与路易十六一同被捕人狱的路易十七。

诗第三行的“托洛阿亚”寓指法兰西王室家族的血统,路易十七其时被钦定为未来的王

位继承人,正是王族血统延续的希望所在。

按照对诗第四行的解读,路易十七逃出监狱后,“生存平安],到法国某处偏远的小

镇,过上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最后“逝去”。但这与历史真实明显相悖,也与诺查丹玛斯

另一首预言诗中提及路易十七命运的一节南辕北撤。另一首诗中,他预言路易十六在监狱中

被拷打至重伤,不治而亡。

对某一重要人物的命运提出相互矛盾的预言,这不符合诺查丹玛斯的习惯。他所作的预

言,从来都是唯一性的。这两首诗必有其一是后人的伪作。

诗最末一行“河川冰冻”,暗示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波旁王朝的统治不能再延续,至少

是暂时终止。

一位法国的枢机卿逃往中东

  法兰西的高任圣职者 受到王的疑忌

乘着黑夜逃离国境

权重的大公伸手相助

朝着另一位高大的王不列颠

比詹齐乌姆出发 塞浦路斯

再抵突尼斯皆未暴露行藏

本诗预言法国教会一位职务崇高的教职人员,因受到国王的猜疑与迫害,被迫潜逃出国

这一事件。

“高任圣职者”指法国的大主教或者枢机卿。其逃亡的路线具体明了,先出国,到英

国,再前往康斯坦丁堡,经塞浦路斯,最后抵达目的地突尼斯。一路上顺风顺水,国王虽派

出密探跟踪,但都被逃亡者巧妙地摆脱。

虽然研究专家们的多数观点是本诗应这样解读,但少数派拿出史料上无此类事件记载的

有力证据反驳多数派的意见。他们提出,“高位圣职者”不一定指教职人员,也可能寓示王

国的高官或贵族。如果此类人物逃避来自国王的加害,才有可能选择地中海边的突尼斯作为

理想的避难地;贵如大主教或枢机卿一类的教职人员,应到梵蒂冈去寻求教皇的保护。在那

里,国王的力量是鞭长莫及的。

由新欧洲之王策划的土耳其帝国的颠覆

  夜色退去 鸡啼两遍

突尼斯 佛埃兹 布吉的人们

阿拉伯人 成为摩洛哥王的囚虏

典礼于六百加七年时举行

这首诗预言公元1607年时,新的欧洲之王将灭亡土耳其帝国,将其纳入自己的疆土。

诗第一行“夜色退去 鸡啼两遍”,寓示新王登基执政。第二行出现的三个地名都曾是

土耳其帝国的领土,这里的“人们”与“阿拉伯人成为摩洛哥王的囚虏”,寓示土耳其帝

国,同时还有阿拉伯帝国都会被新欧洲王灭亡。

令人无法相信的是,诺查丹玛斯在本诗中言之凿凿的预示,在历史上一丝痕迹都未曾留

下。专家们经年埋首于1607年前后有关事件的历史故纸堆中,也未能挤出支持本预言成立

的证据。这不能不说是《诸世纪》中的一首极其稀有的失败之作。

黑海?爱琴海周边的都市蒙受某种损害

  被强行压制的大公 缔结契约

突厥人的帆进入眼帘不经意的发现

的黎波利斯 吉尔沃斯

特拉布佐恩的民众

大公被囚 黑海与城镇沉寂衰败

这是一首关于黑海、爱琴海周边的城市受到来自土耳其人的某种加害而日趋没落的预言

诗。

诗第一行“被强行压制的大公”,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向外扩张时,东南欧与中欧的

各大小公国的统治者们。在土耳其人的大规模军事进攻下,他们的权位被削除,领地被并入

土耳其帝国的版图。

第二行“突厥人的帆进入眼帘”,寓指1453年4月,土耳其素丹穆罕默德二世率二十

万大军、三百艘战船与数百尊攻城的重炮,围攻拜占廷帝国仅存的战斗堡垒――首都君士坦

丁堡。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为标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达于鼎盛,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黑

海与爱琴海地区当然位于帝国疆域之中。

土耳其人长期习惯于游牧生涯,其统治也无一不打上游牧民族的根性烙印,每当攻下一

座繁华的市镇,他们惯常的做法是洗劫财物,屠杀反抗者,将俘虏士兵与平民统统卖作奴

隶。这使得城市人口锐减,几乎变成空城,生产更是萧条。于是城市生气渐无,沉寂衰败下

去。

西班牙的城市遭到围攻 支援来自海上

  纳尔邦鲁 敌人势头令人战悚

斗牛人的心胆寒意顿生

倾力拯救 佩鲁皮尼安终化废墟

从此 巴塞罗那

海路 获得杀敌利器

本诗预言西班牙城市佩鲁皮尼安遭受入侵的法军的围攻,守军坚守城防,与来犯者对垒

于每一条街道,最后城市虽然陷落,但也让侵略军损失惨重。

预言中,侵略军从佩鲁皮尼安的北面南下,先占据北面四十英里的小城纳尔邦鲁,囤积

粮草辎重。敌军武器精良、实力强大,号称四十万,诗第二行描述,这使得守城的西班牙英

勇的士兵们感到恐惧从心底里冒出。但他们仍掷地有声地发誓:坚守到最后一人。

诗第三行“倾力拯救 佩鲁皮尼安终化废墟”,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它带来的毁灭性的

破坏。硝烟散后,美丽的城市变成一堆瓦砾与废墟。

最末两行预示,从南方巴塞罗那海路运来的武器装备将予敌以重创。

本诗的预言与拿破仑对外战争时期发生于西班牙内陆的一次战役大致相符,只是城市名

与入侵者数目等与史实稍有出入。

残忍阴险的枢机卿 爬上教皇宝座

  王国 扮相迷人的男子

悄悄接近红衣首领的权力宝座

苛酷残忍将自己比做

世上无双的凶险之徒

无耻接下圣主的衣钵

这是一首预言教皇的权力将被一个道貌岸然、狡诈毒辣的枢机卿攫取的诗。

“红衣首领”寓指至高无上的教皇,他常常披着一袭红袍法衣参加各种教会庆典。

“王国”是指教皇领地――梵蒂冈。本诗需要解读的仅此二处,其余诗句皆简单明晰。

但诺查丹玛斯所预言的这位心地险恶“苛酷残忍”的教皇是谁?似乎难以寻找答案。

历任教皇虽不能说个个完美无缺,不过要登上教廷的最高职位,成为全世界虔诚的天主

教徒的精神领袖,继任者的品德、资历、素养等等方面都要受到极其严格的考验,更何况上

任后还要面对整个世界的目光与媒介舆论的桃剔。所以研究专家们在教会史里翻阅的历任教

皇的个人资料上,仅能找出其作为普通人时的某些无关大局的嗜好与缺陷。如诗中预言的罪

恶的教皇,目前似乎尚未出现。

互相敌视的腓力二世与亨利二世(1558)

  两王国之间

明澄的太阳 在月之神覆盖之下

充满敌意的双眼 二王者之间

自由女神

飞回连绵的岛屿和席埃娜

本诗是关于法国、西班牙两位国王因互相敌视、继而爆发战争的一首预言诗。

诗第二行“明澄的太阳”暗指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他的徽章上雕刻的正是一轮光芒夺

目的太阳。“月之神”则寓示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王室家族的标志是神秘永恒的月亮女神色

娜。

“明澄的太阳 在月之神覆盖之下”,即是预示法西两国间的争斗,将以法国的获胜而

告终。历史上,当亨利二世向腓力二世正式宣战后,法军越过比利牛斯山,挺进西班牙内

陆,凭着一股锐气,几日内便夺下重镇席埃娜。腓力二世慌忙向法军求和,许以割地赔款,

才使法军退走。不过,亨利二世没有就此罢手,他下令法军参谋部制定一份详尽的夺取科西

嘉岛的军事计划,准备第二年将科西嘉变成法国领土。

某国政治家身边传出的丑闻

  卧室的配偶 不纯的行为 激昂愤怒

大公紧闭双唇 无话可说

好计接踵而至

丑陋的举动 一下闹得满城风雨

由此 十七人成为殉教者

这是关于从某国举足轻重的政治家身边传出的丑闻的一首预言诗。

诗第一行预示,丑闻的主角并不是政治家本人,而是其“卧室的配偶”,即政治家夫

人。“不纯的行为”寓指其夫人的婚外恋或与人通奸等污损名誉的不良行为。

面对自己夫人的丑闻被揭露,诗中预言,“大公紧闭双唇无话可说],政治家将愤怒掩

饰在心里,在舆论的一片哗然声中保持沉默。

现实中的这位政治家与其夫人是谁?一种看法是,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王妃与预言诗相

符。两人感情不和,已分居多年。王妃于巴黎遭“狗仔记者”追拍照片造成车祸遇难时,正

与其新近结识的沙特富豪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英国王室的丑闻。不过,使王子与王妃感情

结冰的恰恰是查尔斯王子被小报揭露,他重新迷恋上旧情人并与其频频幽会,后来甚至达到

明目张胆的地步。

联系到诗未行“由此 十七人成为殉教者”,部分研究专家提出另一对“主角”候选人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与夫人赖莎。戈氏较为洁身自好,但赖莎在媒体与民众心目中不

受欢迎。在前苏时期,有关她的私生活的小道消息便在国内不径而走。此事传入戈尔巴乔夫

耳中后,曾有西方报刊披露,苏联内务部长下令处决了十六名克里姆林宫警卫。

首脑联席会议上 法国总统成为恐怖分子的目标

  大公 莅临法兰西领外之地

译者隐瞒加欺骗 不祥在此时发生

里昂拉?罗歇尔

波尔多的人民不知所措

布勒埃港 祭司受到修道僧的胁迫

这首诗预言诗在某次首脑会晤中,法国总统将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对象。

“大公”即意指法国总统,“莅临法兰西领外之地”是为出席某次重要的国际首脑会谈。

诗第二行的“译者隐瞒加欺骗”,并非指担任会议翻译的译员在翻译首脑讲话时故意将

讲话内容误译,而是暗示译员已被恐怖分子冒名顶替,成为暗杀行动的第一执行者。

其实,在第五章第二节预言诗里,诺查丹玛斯已预示过这一事件。首脑会谈被研究专家

们明确地解释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会议上,发达国家的首脑齐聚一堂,最容易受到恐怖分

子的袭击。专家们分析,恐怖分子将来自阿拉伯世界,且极有可能是一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分子。

法国总统在会议桌边被暗杀后,诗后几行描述的是法国国内一片混乱不堪的景象。由于

总统丧命而出现的巨大权力真空,令无数权力狂垂涎不已。这是他们爬上权力顶峰是个绝佳

机会,他们撕下温和的面纱,展开对权力的你追我逐。其余人等则趁机谋求一己之利,如教

会的神职人员,法国民众面对这一切茫然不所知措。

因好战的强硬姿态而受到国民支持的里根

  大大的幕布

折折叠叠 不欲人见

历史的大部分 一半之余误解

从天国放逐到遥远之地

他外貌粗旷豪放 像铁血战士

大众坚信不疑 一个好战嗜血者

本诗预言美国历史上将有一位姿态强硬、好战的总统出现,他会受到美国人民的衷心拥

戴。

事实上,诺查丹玛斯预言的这位好战总统早已出现,他就是在任职期间组织美国一流研

究机构、大力推行“星球大战计划”与核军备竞赛,最终拖垮冷战对手苏联的国民经济并直

接导致苏联解体的总统里根。

里根曾在军队中服过兵役,不满前任尼克松在苏联咄咄逼人的全球攻势面前退缩忍让的

低调姿态。一上任,他就以一个军人惯有的办事强硬干脆,面对挑畔针锋相对的形象出现在

美国人面前,不仅带来一股新奇的感觉,而且让所有美国人看到与苏联竞争,在全球重振大

国雄风的希望。因此里根在国民中的支持率是极高的。

预言诗的最末两行描述的正是一位美国大众心目中的好战总统的形象。不过,研究专家

想提醒读者的是,诗前半部分指出,这位好战总统的外表姿态迷惑了民众,他真实的一面深

深地被隐藏了起来,“不欲人见”。历史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见所闻的那样,而是“一半之

余”皆为“误解”。按照诺查丹玛斯的预言推理,里根强硬好战的姿态后面掩盖的是什么?

被美国人引以自豪的高科技“星球大战计划”的真实内容又是什么?它的作用果如媒体渲染

的那么大吗?这一切历史的真相也许要等若干年后美国政府对此时代的绝密文件解密后,才

能昭示于世人。

预告反法同盟军败北的五行诗

  时刻已然滞后 大丽花谁也没到手

阴毒的蛇 未有显露逆法而动的征兆

同盟军 被法兰西顽皮地媳弄

萨波那 亚尔本加通过摩纳哥

踏入殉难之道

这是一首关于十九世纪初欧洲封建君主针对法国大革命而组织的反法同盟遭受惨败的预

言诗。

反法同盟前后共有六次,每一次貌似强大的各国拼凑而成的同盟军向法军发起进攻后,

无一不被军事天才拿破仑指挥下的法军打得落花流水、四散奔逃。只有在拿破仑犯下远征俄

国的错误后,反法同盟军才开始在与法军的正面对垒中取得胜利。

诗第一行的“大丽花”大约是寓示和平。“时刻已然滞后”,寓指双方惜过谈和的时

机,惟有通过战争来解决矛盾。

诗第二、三行描述同盟军在对战术炉火纯青的法军面前,如同幼稚园的儿童一样被戏耍

于法军股掌之间。

最末两行出现三处地名,皆是战后根据媾和条约割让与法国的地区。事实上,这仅仅是

一次战争后法国夺取的领地,整个拿破仑对外战争期间,并入法兰西的土地是数百倍于此数

的。

国王逝世后为国尽忠的王妃的身影

  贵妇人 一人孤独地留守王国

无法替代者王国之圣主

她 在荣誉之床前静立

七年间 悲叹的泪水不曾止断

然后 为着王国的命运

永恒的人生继续

本诗是关于法国历史上某位国王去世后,王妃代其执掌国政,为国事尽忠的预言。

诗前两行即为预言国王不幸早逝,留下王妃一人肩负双重任务:抚育王子和处理国务。

“一人孤独地留守王国”即暗指王妃将成为寡妇。

诗中间两行描绘王妃的悲痛心情。丈夫的离世,给王妃与王子们带来难以抚平的创伤,

王妃“悲叹的泪水不曾止断”。

最后两行预示王妃从无尽的悲痛中解脱出来,为代其丈夫治理好国家,毅然投身于浩繁

的国务中,以另一种形式纪念其丈夫。

本诗的内容较易解读,并且与史实也较相吻合。研究专家们在此诗的解释上,少有地达

成一致。他们认为,这位勇敢地代替丈夫接过治国重任的王妃,便是法国史上亨利二世的妻

子卡特琳娜?德?梅蒂西丝。她执政后,无愧地做到了使国家繁荣发达、蒸蒸日上的理想目

标,使法国进一步强大。虽然史实上,卡特琳娜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狡猾的女强人。但在诺

查丹玛斯眼中,也许这正是政治家成功的要素,所以他在诗中并未对这位王妃横加指责。

尔虞我诈的英苏限制战略核武器谈判

  他们同意和平 但却毫不退让

接受人全通过欺诈向前推进

和平与休战海陆发出鼻议

舰队吻合巴塞罗那的策略

被捕入圈套

这是一首关于美国与前苏联在七八十年代表面上响应世界舆论呼声,举行限制战略核武

器的谈判,背地里却变本加厉地进行核军备竞赛的预言诗。

自本世纪六十年代时,美苏全球争霸达到高潮时,他们各自制造的核武器也达到一个惊

人的数量。假如引爆两国的核武库,足以把地球毁灭六百次。

在全世界正义的呼喊下,美苏两国于七二年坐到谈判桌上,开始讨论以何种方式削减各

自的核武器装备。但出于利益的严重对立,两国一方面在会谈上竭力讨价还价,时不时宣布

达成某些协议,对外界作出和平的姿态;另一方面都在谈判的幌子下加紧研制生产新型核武

器,如自导式多弹头核导弹,并且通过削减过时的老式核武器,增加高科技武备的办法,保

持以往的核威慑与核打击力度。这使得和平协议不过是一纸空义。

如诺查丹玛斯在诗中所预言,美苏两国虽“同意和平”,但双方都明白这不过是一种

“欺诈”与“圈套”,只有傻瓜才会去相信。

围绕教规的争议 使僧侣们产生分裂

  争吵进行至一半 灰色与褐色

傍晚 他们遭围攻掠夺

褐衣囚徒 拨除牢狱

他的寺院敞开大门

二人 潜入灰泥房间

本诗是关于教会内部为某些教规的制定而产生的争议,使持不同意见的教众分裂成对立

两派,并迸发冲突的预言。

据研究专家们查证史料,这一教会纷争爆发于十六世纪西欧的佛朗西斯科修道院,诗第

一行的“灰色与褐色”寓示修道院里的高级神职人员与低级神职人员之别。当围绕教规的争

吵达到白热化时,也有人为坚持自己观点而加入自己原本不属于的集团。

诗第二、三行稍加分析,便可看出:褐衣僧侣是少数派,当灰衣派发觉争吵永远不能解

决问题时,他们一不做二不休,选择了以暴力迫使反对派顺从己方的手段。褐衣僧侣派通通

投进囚牢,这一招果然奏效,大多数褐衣派僧立即表示放弃自己原有的观点,支持灰衣派。

诗最末一行似乎是暗示会有两名褐衣派成员企图暗害灰衣派首脑,“潜入灰泥房间”即

指这一行动不是正大光明的。

罗马大地震与新宗教派别的崛起

  新宗派创立之际

伟大的罗马人的骨骸重现于世

大理石掩埋下的圣墓露出大地

四月 大地摇晃 埋没一切

如果将本诗最末一行置换到第一行,《诸世纪》的读者们定会发现,这一小小的变动使

预言的深奥含义跃然纸上。

诗中预言,某年四月,意大利突然发生大地震,罗马及教皇国梵蒂冈陷入毁灭之中。地

震过后,一古罗马伟人的墓露出地面,重见天日。人们从墓中挖掘出的遗物,改变了人们对

古罗马以及基督教的既成观念。

其时,基督教内部正酝酿着一些新的宗教团体,他们利用罗马古墓的新发现,促使新宗

教派别正式登上教会舞台。

这首预言诗让《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联想到关于基督教的一本著作《圣玛拉吉的预

示》。玛拉吉是十一世纪爱尔兰的一位神职人员,他在其著作《教皇的未来》(又称《圣玛

拉的预示》)中写道,教皇将传位至111代,然后灭亡。这无异于宣称基督教将在111代教

皇后不复存在。

现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已是第110任教皇,下一任教皇之后,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支

柱――基督教将在地球上消灭?!这一预言难以让人相信它不是危言耸听加哗众取宠。

不过,按照诺查丹玛斯较为可信的预言,本世纪末罗马也许将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灾难

性异变。

人格缺陷的指导者上台 国家命途多舛

  不对劲的人 成为雄伟国度的圣主

思想与关怀俱欠缺

与幸福人生更加无缘的男子

从出生的床第开始便恣意寻欢

居然能支配

王国一下转落大难的命运线

本诗预言某国在一个有重大缺陷的领导者掌权后,国家步入多难的轨道,一切都变得不

正常起来。

“不对劲的人”指这位领导人让他的民众感觉不对,“思想与关怀俱欠缺”说明他在人

格与思考方面有一些明显的不足。诗第三行明确维护治安的军事力量。但当尼德兰人民日益

不满西班牙人的残暴殖民统治、自发组织反抗斗争时,这些原本为西班牙统治者服务的雇佣

士兵反戈一击,毅然加入旨在赶走西班牙人的武装起义。这即是诗第一、二行所指。

为了镇压尼德兰人民的武装起义,西班牙王室派遣军队开往尼德兰。统军将领正是曾经

威名远播的阿尔巴公爵。但这次他在尼德兰打的是不得人心的仗,再加上年事已高,思维不

如从前敏锐,镇压的最后结果是他率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退回西班牙。这即是诗最末一行

“将首领们打翻于地”的寓义所在。

废止教职 大批神职人员逃往教皇领地

  曲指可待的将来

极端悲惨的状态来临

给与者 粗暴地夺回荣誉

赤身 忍受饥渴与寒冷

不过 团结一致

翻越高高山脉

背着无上的耻辱 抵达圣地

这是一首关于教会人员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命运的预言诗。

法国大革命前,天主教在法国地位最高,贵为第一等级,与第二等级的国王与贵族一道

压榨广大的劳动人民和新兴资产阶级。

当大革命初步成功,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公会掌权后,法国人民意识到,教会与国

王贵族都是吸血虫,必须剥夺他们的种种特权。1792年,法国宣布,废止教会与神职人员

的一切称号与特权。从此,教会在法国的地位一落千丈,神职人员再也无法过上从前那种风

光十足的生活。这便是诗前三行所指。

诗后四行预言神职人员为逃避所谓的“迫害”,成群结队地逃向他们的“天堂”――意

大利的教皇领地罗马。一路上,他们也饱尝了饥寒交迫、风餐露宿的痛苦滋味。诺查丹玛斯

出于他本人是一名虔诚的教徒,在预言中对这些出逃的神职人员寄与了较多的同情。

“伟大的希勒恩”实际上是伪基督

  伟大的希勒恩 成为世界主宰

普琉乌路托尔 被人喜爱

畏惧恐怖 烟消云散

对他的赞誉高过云天

他 很满意圣者的称号

这首诗,无疑是预言世界将出现一位颇受万众爱戴的领袖人物。

诗第二行出现的“普琉乌路托尔”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1519~1556)的专用

徽章图案的名称,意为“朝向更远的地方”。但诺查丹玛斯并非想说卡尔五世是位圣主,而

是预言将有一位受敬仰程度远远超过于他之上的“圣者”出现,他的名字叫“希勒恩”。

研究专家们详尽分析了“希勒恩”的拼写构造,推测其拉丁文原拼Chyren移至法语中

时,可以写成C?Henry。“圣者”的正名可以确定是亨利。

在预言诗中,“希勒恩”受到的“赞誉 高过云天”,且被封为“圣者”,简直可与耶

酥基督媲美。这暗示他也许是影响力与基督教旗鼓相当的新兴宗教的领袖。因此,研究专家

们将他比喻为“伪基督]。

这位“伪基督”的现身之地,据推测,将是宗教圣地中东或者东亚。

持有雄狮、十字架的徽章的国王之死

  伟大的王 为举行最后的仪式

召集众人

他 在自己的魂魄消尽之前

人们皆未曾考虑

前去悼念 他的逝世

来源于雄师、十字架、雏鹫的王冠

诺查丹玛斯在本诗中预言了一位国王之死,这位国王的纹章图案是雄狮、十字架与雏鹫

三者之一。

此诗是《诸世纪》中令专家们倍感头痛的诗之一。历史上持有雄师、十字架与雏鹫的徽

章的国王,多如恒河沙粒,大多数都符合本诗的预言。要将他们一一区分排除,找出真正的

“主角”,是件十分困难的工作。并且,本诗情节极其笼统模糊,“国王之死”又无特殊事

件发生,给专家的排除工作更增添许多难度。

有部分研究者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位国王应是法王亨利二世,但由于证据太少,无

法赢得其余专家与读者的信服。目前关于此诗的意见是:“伟大的王”不定专指某位国王,

也应考虑现代国家的领导人。“最后的仪式”有可能是宗教祭典,或者是全国性的会议。应

当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进行慎重的甄别。

俄罗斯的怪僧 拉斯普琴1912~1917

  虚假的喜怒哀乐虚假的愤怒

漂亮高贵的夫人 受到无忌惮的冒犯

无知无识的裁判 欲断其罪

牺牲者 将国度之重权

交于无知的民众

本诗是关于二十世纪初沙俄的宫闹丑闻及沙皇倒台的一段预演。

本世纪初,俄国教会里有一名神甫,与沙俄皇室成员交往甚密,随意出入皇宫。此人名

叫拉斯普琴,在一次晚宴上结识皇后以后,拉斯普琴凭借自己英俊的外貌与狡诈的心计,耍

尽各种手段俘获皇后的芳心,此即诗第一、二行所指。

这段有损沙皇皇室声誉的丑闻从宫廷传出后,沙皇恼羞成怒,下令将拉斯普琴逮捕送交

法院审判治罪,拉斯普琴为偷情付出的代价是流放西伯利亚。

诗后两行是寓指”17年沙皇政府的倒台。“牺牲者”意指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俄罗

斯;日贵族没有看清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继续实行封建统治,逆流而动,最终还是要成为

时代的“牺牲者”。“国度之重权交于无知的民众”即是指俄罗斯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发动

下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政府,建立了代表工农利益的日苏维埃政权。

东西德开始统一进程 但谈判破裂

  庞大的市镇 僧与职工

在门与墙边寄宿

摩德那的不利言语 秘密地

恶作剧似地互相流传

结婚的消息让人兴奋

但 不过是一场欺骗与游戏

这六行诗预言了东西德的统一进程,会因某次重要的谈判破裂而暂时停止。

诗第二行的“门与墙”寓指分割柏林的“柏林墙”。代表东西德的高级会谈代表,就在

柏林墙边进行谈判,诗第一行是预示东西德的人民均非常关注统一谈判的命运。

“不利言语”暗指会场外流传着一些不利于合并的小道消息,常常使希望统一的人们感

到担忧与不安。

“结婚的消息”寓示会谈双方在对外界作出的各种姿态表明,东西德在统一的大方向上

步伐一致,让人们觉得一个德同将是确定无疑的最后结果。但诗最末一行的含义是,谈判中

对某一问题的争执,使谈判代表感到疲惫与无意义,会谈因此破裂,统一进程暂时中断。

诺查丹玛斯看到的不仅是东西德合并过程中的波折,在另一首诗里,他预言了两德的最

终统一。

伊丽莎白一世 历经苦难时代的女王

  被放逐的女王 重归王座

她的敌人 称她为谋叛人支持者

她的时代 无以伦比的荣耀

绝对 于三与七十迎上天国

这是一首关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预言诗。

亨利八世之后的英国执政者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虽然年纪轻轻便登上王位宝座,但她在

登上宝座之前渡过的是一段充满险恶与圈套的青少年时期。她曾被同父异母的姐姐梅亚莉一

世幽禁在伦敦塔上,与世隔绝多年;她曾被上议院剥夺其王位继承权,并被流放异地。诗中

的“谋叛人支持者”曾是她莫须有的罪名之一。

诗第一行预言伊丽莎白一世从流放地回归伦敦后,恢复王位继承权,上台执政。

第三行预言英国在她执政期间,资产阶级工商业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时英国大力开拓海

外殖民地,利用海上优势大肆进行殖民掠夺。英国在此时代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领头羊的坚

实基础。这在英国历史上是一段国力强盛的时代。

诗最末一行显示了诺查丹玛斯对自己预言力的无比自信。在此,他竟然使用了对预言家

来说极为忌讳的词――绝对。“于三与七十迎上天国”,无疑是指伊丽莎白在1603年她七

十岁时寿终正寝。作为英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代女王,伊丽莎白在十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

给英国留下鲜明的伊氏烙印,受到国民发自内心的赞誉。

名人 从舰队的提督变成新教徒的领袖

  著名的导航人 接受王的任命

提升至更高阶级 领导舰队

七年后 摇身一变成叛乱首领

贝内齐亚对异教徒的军势

感到浑身发抖

此诗是关于法国新教的首领人物加斯巴尔?德?科利尼的一段预言。

诗前两行顶示的是,科利尼参军后,先从一艘军舰的下级军官起步,漫慢提升至舰队总

督。历史上,法王亨利二世向他授于过海军大将的军衔,令他总管法国海军。

但在受衔七年后,即1559年,科利尼出于宗教信仰问题,辞去海军大将之职,转而领

导当时的新教派――加尔文教派,与旧的天主教徒进行斗争。科利尼本人早已皈依新教,成

为一名虔诚的胡格诺派教徒。

由于当时执政的王后卡特琳娜与天主教会联手对新教徒实行残酷的镇压,新教徒被迫奋

起抵抗,法国开始了第一次宗教战争。科利尼成为新教武装的军事首领。

诗最末一行描述当新教徒们以庞大的军力向贝内齐亚进攻时,其浩浩气势今天主教与国

王的军队感到不寒而傈。

事实上,法国的这次宗教战争新旧教派双方均损失惨重,战争结束后,新教与王后卡特

琳娜达成和约,新教获得有限的信仰自由。但科利尼不久就被王室背信弃义地杀害。

古罗马帝国的繁华都市爆发的事件?

  安德罗尔创造的古代都市

不再支持暴君的管治

怪样的独臂男子

来到寺院 喉管割裂成两半

他的信奉者们 追随而去

“安德罗尔”是公元前的一位著名建筑大师,诗中提到的他“创造的古代都市”,便是

记载着古罗马帝国的光辉与荣耀的历史名城――帕多瓦。

诗第二行“不再支持暴君的统治”,大意是指随着帝国的衰落,帕多瓦原有的奴隶制与

农奴制逐渐崩溃,底层的劳动人民越来越频繁地爆发反对世袭行政长官统治的斗争。最终,

行政长官的权力被政务会议取代。

诗后三行为预示在帕多瓦以后的日子里,教会将发生一起震惊世人的杀人事件。由最后

一行推测,被害者是有相当宗教地位的人物。他为何被杀,诺查丹玛斯没有预示一丝解读线

索,研究专家们也对这三行诗感到迷惑不解,查遍有关帕多瓦的所有史料,没有发现类似事

件的记录。大概诺查丹玛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些难题而有意如此吧。

十六、十七世纪里风起云涌的 反对皇帝特权的斗争

  自被欺骗者的虚假的胜利

一国之中出现两支舰队

德意志的叛乱 蓬勃浩荡

首领被戳 子嗣隐于乡间

又被逐至罗马尼亚

当时的欧洲各国,早期资本主义已初具雏形,城市中囤积大批财富的新兴资产阶级与接

受新思想的贵族,已经开始谋求自己阶级的政治权利。同时,经过文艺复兴的思想熏陶,人

民不再受天主教会的愚弄,与旧的天主教会分庭抗礼的新教派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于

是,趋之者若骛。

面对越发不易控制的国内局势,国王与教会如芒刺在背,感到权力即将旁落的恐惧。在

这一时期,欧洲各国封建君主不约而同地与教会联手,动用军队镇压新教徒的各种宗教活

动,于是,新教徒们被迫拿起武器捍卫自己的宗教信仰自由,反对封建君主与腐朽的教会。

出于利益需要,新兴资产阶级也加入了这场斗争,壮大了反皇权运动的声势。

诗第二行“一国之中,出现两支舰队”,即是预示国王军队与反抗者武装在各地对垒,

进行战争的情景。

诗第三行特别预言德意志境内的战斗打得热火朝天,当时德国境内宗教改革如火如荼,

农民战争此起彼伏,形势最为混乱。欧洲那时最感到惶惶不可终日的君主恐怕就是德皇了。

“首领被戳”,研究专家们提出,这与史实稍有出入。历史上,只有法国的执政女王卡

特琳娜曾因国内的反对呼声太高,而宣布还政引退。史书中还没有关于某一位君主在此时期

因人民起义或宗教战争而被处决的记载。

关于诗最末一行,《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的解释是,“罗马尼亚”应是“罗马之地”

一语,并非现在的罗马尼亚国家,寓义某些王族成员与神职人员逃往教皇领地罗马,寻找避

难之所。

对奥斯曼帝国的过去作出的“预言”

  光辉的新月 使胜利的欢呼愈加高亢

罗马人将鹰鹫广为宣言

巴比亚米兰

吉诺贝阿 对此不予承认

不久 民众之声闻达于大公

“新月”是伊期兰教的专有图案,这里是代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标志。“罗马人”与

“鹫”出现在同一行诗中,表明神圣罗马帝国也是本诗预言涉及的对象,“鹫”是帝国的国

徽。

诗第一行是预言突厥人自十四世纪以来,在小亚细亚与南欧进行疯狂的军事扩张,侵吞

巴尔干半岛,征服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这在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看来,是“圣

战”的胜利,是“新月”的威力所致。他们在“新月”旗帜下,建立起庞大无匹的奥斯曼土

耳其帝国。

诗第二行描述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扩张。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是德意志帝国,皇帝查理

在位时,疆域最大,包括法国大部分、中欧、东欧一部分,西班牙与意大利南部,以及西班

牙的美洲殖民地。但是,对这个辽阔的帝国拥有最大控制权的并非查理,而是罗马教皇。

诗后两行似乎为预示奥斯曼上耳其帝国的向外扩张将在罗马人面前遭到惨重失败。研究

专家们指出,诗中的“罗马人”应理解为欧洲各地抵讥土耳其人侵略的人民。三个地名皆是

土耳其人欲得不能的富庶地区。

窿战正酣时,拿破仑掉入河中

  提契诺何的旁边洛阿尔的居民

嘉隆鲁 波尔川 塞纳

洛迪 通向米兰的胜利小道

河流对岸的山脉堡垒屹立

冲突爆发时 姓波的大人物

落入水制的囚笼

这是一首关于拿破仑在意大利征战过程中的一个有趣的小插曲的预言。

诗前两行出现两条河流名称,“波尔川”是意大利最险峻的波河,“提契诺河”是波河

的一条支流。拿破仑在意大利初战告捷后,整顿军备,向督政府赋予他的最后目标――米兰

挺进。为此他必须渡过波及提契诺河。但不管哪条河他都会遭到预料中的顽强抵抗。

于是,他选择了能以最小代价渡河的渡口“洛迪”。洛迪是提契诺河边的一个小镇,镇

上有一座170码长的木桥。但在拿破仑的前卫部队抵达时,木桥靠近对岸的部分已遭破坏。

并且对岸的奥帝利军队早已严阵以待,诗第三、四行的寓义即在于此。

拿破仑来到作战第一线,这时,拿破仑戎马生涯中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在渡河战

役打响后,拿破仑一时热血冲动,站到木桥中央指挥突击队向奥军堡垒发起冲锋,法军的炮

弹与奥军的炮弹在他头顶如飞蝗一般穿过,但他毫不在意,而且还镇定自若地指导炮兵连士

兵向奥军人力点轰击。

在法军的猛攻下,奥军的炮火渐渐哑了,拿破仑站在木桥上,眼看胜利号就要吹响了。

冷不防,奥军阵地上突然射出一颗炮弹击中木桥中间的桥墩处,木桥随着爆炸声断成两截向

河中垮落,拿破仑掉进了河里!他“落入水制的囚宠”。

拿破仑的侍卫们慌忙跳进河中将他救出。拿破仑本人除了有惊无险的刺激感外,毫发无

损。这是他首次和他的部队一起在第一线战斗,部下们高兴地称他“小班长”。“洛迪”桥

之战对整个战役并无战略影响,但是对拿破仑本人在心理上的影响却非同小可,此战极大地

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以至于他终生都保留着对此战的清晰记忆。

“他”已在中东某地诞生

  王国从弗埃兹到欧罗巴的住民

扩展 波及 烙印

都市火光熊熊 刀剑迸射寒光

亚细亚的巨头

领着漫天军士 由海与陆地而来

青绿色 将十字架追进死海

在这六行诗中,诺查丹玛斯预言了一位恐怖的、通过战争侵占欧洲的“亚细亚的巨头”

的出现。

“弗埃兹”据研究专家的分析,是指摩洛哥的某座城市。诗第一行无疑是暗示“巨头”

统治下的王国地跨亚、非、欧。令欧洲的研究者不安的是,预言诗的意思是整个欧洲都将成

为“巨头”的领土,无一国幸免。

诗第三行描述欧洲在被侵略时的战火连天的景象。“都市火光熊熊”,指城市在遭受导

弹、炮弹轰击下,一片火光冲天的骇人情景。城市无疑将在这场战争中化为废墟。“刀剑迸

射寒光”据专家解释,为寓示战场上的士兵已在使用激光一类的先进武器,因为此时早已不

是冷兵器时代,不可能还使用刀剑之类的落后装备。

诗第四、五行预示“巨头”的家乡在亚洲,他将指挥数量众多的亚洲军队,由海陆两个

方向挺进欧洲。这两行诗让研究专家们联想到诺查丹玛斯另一首诗里的“蒙古大帝”,两者

的称谓不同,但同样来自亚洲,也许就是同一个人?不过“蒙古大帝”征服欧洲是用“长鞭]

――核洲际导弹,本诗的“巨头”大概采用的是常规战争的方式。

诗最末一行“将十字架追进死海”是最令基督徒们感到恐惧的一句预言。它的寓义是指

基督教将遭到灭顶之灾,从此不复存在。这让基督教徒的脑海中浮现出狂热的伊斯兰原教旨

主义分子叫嚣“消灭一切不信真主的人”的画面。

直至今日,预言中的“巨头”及其发动的灭亡欧洲的战争还未曾成为历史真实。也许将

在未来发生。专家们指出,灭亡欧洲的更深一层的含义是灭亡基督教。关于这一点,美国著

名的灵能者吉恩?迪克逊夫人对外界发表了她在水晶球中看到的一切:“他”(反基督者)

已于中东某地诞生,“他”将兴起“新基督教”而成为世界的指导者。

蔓延全欧的战争灾难与粮食危机

  泪 号位畅哭恐怖

人非人的残忍的心黑夜寒冰

勒曼湖 岛相连 吉诺巴的主力民

流血 面粉饥饿 冷血无情

诺查丹玛斯在本诗中预言了战争灾难折磨下的充满悲惨景象的欧洲。

《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指出,这首诗与上一首是姊妹篇,“亚细亚的巨头”发动的侵

欧战争,使欧洲跌入战争的深渊,不仅城市变成焦土,大地烽烟四起,伴随战祸而来的还有

粮荒。诗第一、二行描述的正是战争带给欧洲人民的无比痛苦。

诗第三行大约是指在“勒曼湖”的岛屿中,当地的人民顽强地抵抗着外来的侵略,成为

抵抗力量的中坚。

最末一行特别提出“面粉饥饿”,预示欧洲将发生极其严重的粮食短缺。在食物匾乏的

恶劣形势下,专家们说“冷血无情”的寓义是欧洲某些地区将上演残无人道的“人吃人”的

悲剧。

梵蒂冈的灭亡与罗马教皇的受难

  自开拓的蛮荒沙漠

大法王之甥犹豫仿惶

生命丧失在七人手里拿着沉重的棍棒

其后 恶棍们攫取神奇的圣杯

这又是一首有关教会和教皇在世纪末的命运的预言诗。在本章中,诺查丹玛斯已两次提

到一位能受万众爱戴、吸引众多信徒的“反基督”人物的出现,另有一次预言引出了教皇在

第111代终结的说法。可见基督教在诺查丹玛斯那双能预见未来的慧眼中,已日渐式微、步

入衰落的轨道。这仿佛是由时空里牵引万物发展的不可知的力量暗中左右、无法更改的命运。

诗第一、二行预示教皇领地梵蒂冈在某次毁灭性的大灾难(本章已出现过对此灾难的预

言)后,教皇与教廷的高级神职人员幸免于难,逃出梵蒂冈,来到北非的沙漠地带。在此,

他们对下一处避难地产生了犹豫。

不幸的是,灾难再一次降临到他们头上。诗然后预示,有七名手持棍棒的暴徒袭击了他

们,逃亡者一齐遇难,在他们的随身携带品中,暴徒们发现了极其珍贵的基督教圣物――可

使人回复青春的圣杯,并据为己有。从此,基督教正式宣告终结。

诺查丹玛斯的这一预言也许会于世纪末成为现实。

开始西沉的太阳国之王菲利浦二世

  踏进比利时之门

无上的荣光与情爱奉献于他眼前

眨眼工夫 他极尽暴虐

对娇艳的鲜花

他好战地挥舞他的武器

这是一首关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的继任者菲利浦二世的预言诗。

菲利浦二世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后,同时兼任西班牙国王。尼德兰是西班牙属地,包

括比利时。当时的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与资本主义的经

济总量已经大大领先于西欧各国。同时,尼德兰保有一支庞大而优良的海上船队,与各国的

海上贸易十分兴盛。尼德兰人因此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尼德兰通过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蓄积了巨大的财富。它让刚即位的菲利浦二世垂涎

三尺。菲利浦二世认为自己成为欧洲最富有君主的梦想与现实仅咫尺之遥。于是,他开始肆

意取消尼德兰原有的各种自治权,任意勒索大量的捐税,从尼德兰新征的税收等于西班牙国

库总收入的一半。好计得逞后,菲利浦二世厚颜无耻他说“富饶的尼德兰是我王冠上的一颗

珍珠”。

尼德兰各省的贵族与资产阶级反对菲利浦二世的横征暴敛,但这招来了对尼德兰变本加

厉的压榨。不仅如此,菲利浦二世还在宗教上对尼德兰的新教徒们进行血腥镇压。他于

1559年重申查理一世时代针对“异教徒”的“血腥敕令”,大量增设宗教裁判所;授权裁

判所任意逮捕并烧死加尔文教徒或被控为“异端”的人。尼德兰地区顿时陷入一片腥风血雨

之中。

预言诗的大意便是如此。尼德兰人民起初对新王菲利浦二世的上台持欢迎的态度,寄希

望于他一改前任的残暴作风,带给尼德兰更光辉的未来。但菲利浦二世的所作所为表明他是

一个更加狠毒的暴君。在他执政任期内,世界范围内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

荷兰共和国建立。

残疾的战略外交家塔勒兰

  古谚:身体不全者斯巴达拒绝他的降生

富有智慧的策略 源源不断

头脑像星空一般明亮躯体行走不便

王国里无人企及的位置

他将目标瞄向王座 因此获罪

诗一开始便谈及古希腊城邦中强大的斯巴达。史书记载,斯巴达保持人种强大的方式是

将有残疾的初生婴儿扔入山谷中喂鹰,身体健全的婴儿则放置野外三天不喂食物,仍能存活

者再抱回哺养,诺查丹玛斯用这句古谚,大约是想预示某一位权重位高的掌权者身体有缺陷。

据研究专家们的多方查证,可以确定本诗预言的是十八世纪法国的著名战略外交家――

塔勒兰。他在大革命之前开始其外交生涯,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并因此被拿破仑留用且

委以与战败国全权和谈的重任。在拿破仑对外战争中签订的许多和约里,塔勒兰为法国获得

的利益是无法估计的。他的外交手段与谈判策略也极为高明,常常令谈判对手无计可施。

但正如诗最末一行预言,塔勒兰后来因策划一起针对拿破仑的阴谋而被拿破仑下令处决。

法军占领土耳其其后矛头对准亚洲?

  塔尔苏斯的大城 高卢人的巨手

破坏 土尔邦之民皆为俘囚

海上 强国葡萄牙的援军驶来

夏之初日 乌尔弗汉接受圣职任命

在这首诗里,诺查丹玛斯想预示的是法军大举入侵土耳其,接着向亚洲腹地推进。这一

事件明显未曾在历史上发生过,专家们也无法根据现有材料断定它是否会于将来某时发生。

“塔尔苏斯”是土耳其南部的战略重镇,“高卢人]寓示法军将占领此城。“土尔邦”

则是进一步通向亚洲腹地的要冲,攻占此城,将法军继续入侵亚洲某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意图

暴露无遗。

诗第三行预言葡萄牙将以强大的海上打击力量支援法军的侵略。最末一行的解释,专家

们产生了歧义。一种看法是,“乌义弗汉”是指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诺查丹玛斯的意思为法

军将在某年夏季攻占乌兰巴托;但持另一种看法的专家认为,“乌尔弗汉”不过是一人名,

也许是法军的一位高级指挥官,诗预言他因战绩突出,得到来自统帅部的嘉奖与摧升,时间

是某年初夏。

在梦中永远沉睡下去的教皇(1978)

  某日 伟大的高位圣职者 梦深沉

梦之奥义被逆向解说

桑斯的高位圣职者

得到万众的推举 神光发千头顶

这首诗被认为是关于现代的教皇约翰?保罗一世的预言。

约翰?保罗一世于1978年8月就任教皇圣职,在梵蒂冈的教廷人员眼中,他是一位

“谦逊、民主,具有让人衷心信服腕力的教皇”,当时的舆论早已有人断言约翰。保罗一世

将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以好名声流芳后世的教皇之一。此断言在其后看来似乎有提前为保

罗一世做歌功颂德的奠文之嫌。

不幸的是,保罗一世上任仅33天后,在睡梦中突发急病而逝世,成为历史上在位时间

最短的教皇。诗第一、二行即是预示此事。

“加斯科涅”是法国的一个地名,这句诗是指当保罗一世加冕即位时,法国的红衣主教

来到梵蒂冈向他祝贺,并与他作了一次长时间的单独会谈。会谈的内容对外保密。

诗最末两行寓指保罗一世逝世后,教廷选出继任者约翰?保罗二世,“神光发于头顶”

一语义指皇冠加冕时的辉煌一刻。

费迪南特一世的戴冠(1556)

  于法兰克福举行的选举

有效性被否定

米兰传出异派的声音

亲信中的亲信 力量强大

他 将障碍者流放的终点

选在莱茵彼岸的湿沼深处

这是一首关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费迪甫特一世的预言诗。

“于法兰克福举行的选举”一行是指费迪南特一世在法兰克福举行戴冠式(即加冕

式),宣布正式继任神圣罗马帝国皇位。费迪甫特当上皇帝,并不是得到国内所有有权势的

贵族支持的,因为按照正统的习俗,前任皇帝卡尔五世是他的亲兄长,卡尔五世的嫡子菲利

浦比他更有权继承皇位。费迪南特依靠种种幕后阴谋,加上花费巨资贿选,才戴上皇冠。因

此,一部分菲利浦的坚定支持者明确宣布不承认费迪南特一世。此即诗第二、三行寓意所在。

“亲信中的亲信 力量强大”无疑寓指与费迪南特争夺帝位、与他具有叔侄关系的菲利

浦。事实上,菲利浦对没能坐上神圣罗马帝国皇位极不甘心,虽然他得到了西班牙王位作为

补偿。菲利浦一直设法拉拢那些原先支持费迪南特一世的大贵族与大主教,暗中策划废黜费

迪南特。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操纵元老会议宣布费迪南特一世不能胜任皇帝一职,由菲

利浦接任,号称“菲利浦二世”。费迪南特其后被流放至诗中预言的地方。

末代教皇被逐出罗马逃往西班牙

  世界瞬间荒芜 大国王落荒而逃

埃布罗河边 人们召开集会

比利牛斯山脉将彼等抚慰

时间是五月 大地剧震

这又是一首描述世纪末的大异变之后,教会与教皇遭遇灭顶之灾的预言诗。

“大国王”无疑是指罗马教皇。此前出现的所有预言基督教的世纪末命运的诗中,有预

言罗马大地震毁灭梵蒂冈的,有预示中东出现“反基督”消灭基督教的,有预示世纪末的战

争加上灾难毁灭基督教的。这些诗无一例外地都曾说过,教皇将逃出罗马,或在逃难途中遇

难,或如本诗所说,逃入西班牙。

“世界瞬间荒芜”是对世纪末大劫难的另一种描绘。“埃布罗河”是位于比利牛斯山脉

南侧的一条不大的河流。诗预言教皇偕一干教众逃至河边时,将召开会议,内容大概是讨论

如何使天主教在大劫难后重新确立在宗教界的统治地位。

本诗值得注意的是诗最末一行提到的“五月大地震”。专家们指出,“五月大地震”在

《诸世纪》中经常使用,已成为一个惯用语,也许是世纪末的混合型大劫难中的一种,欧美

的星相学者从星相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五月大地震”的发生时间是1999年5月或者2000

年5月。

逊位王受到挎问

  两只小舟间 手足牢牢被缚

蜂蜜涂于脸庞 牛乳浇于躯体

班胡蜂与蚊蝇 父亲怒气冲冲

媒人倒在床边 酒杯迸碎

《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在此诗的解释上分歧明显,争执不休。这确实是一首难以将之

具体化的预言诗。对于诗中预示的每一细微未节,专家们的意见都是五花八门,难以一致。

例如,对第一、二行,有专家认为是描述某位国王退位后受到审讯挎问的情景,“手足

牢牢被缚”即为遭到逮捕,身体被涂上“蜂蜜、牛乳”是流行于中世纪欧洲的一种刑讯手

段。但持不同意见的专家则认为,这两行诗是预言某位纂权者在阴谋将前任国王以某种手段

(毒杀、暗杀)除掉后,登上王位的庆典场面,“涂蜂蜜、浇牛乳”即是此类庆典中不可或

缺的助兴手段,此说的另一个有力证据是诗第三行出现一种蜜蜂的名字,而蜜蜂是拿破仑为

自己选定的徽章图案。专家推测此诗也许与拿破仑有某种关系,但苦于无法将其与拿破仑登

上帝位前后的有关情节完全吻合。

诗最末一行的寓义是本诗预言事件的最重要知情人将落个“狡兔死 走狗烹”的悲剧下

场。“媒人”寓指起关键联系作用的人。

冷人恐怖的西班牙幕后阴谋

  令人厌恶的臭气冲天而起

蒙差受辱的行动其后接受祝福

大人物 形势变得有利 民众赦免

海王星前往和平之路

没有导引之船

本诗预言西班牙将成为令人恐怖的间谍之国。也许是在国王统治的封建时期,也许是在

为本国利益与他国交战的现代。

“令人厌恶的臭气”与“蒙羞受辱的行为”皆为寓指在关键时刻暗通敌寇、出卖国家机

密的可耻变节行径。而做出如此令万众所不齿的行径的,居然是一位平素披着热爱国家的外

衣、时时指天发誓要为西班牙献身的大人物。“祝福”一词代表西班牙人民的信任与爱戴。

这位暗地里卑劣之至的大人物,“竟然还心安理得地”接受来自民众的“祝福”,令天下厚

颜者皆自愧不如。

诗最后预示,这位大人物在世一日,西班牙和平的到来就将推迟一日,他是和平的最大

障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