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要搞清楚你到底是真正的空头,还是真正的购房者 -- wrabc

共:💬131 🌺16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让你看清真正的上海和上海楼市(ZT)(一)

大上海,这个面积634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79万人,常住人口1858万人(2007年统计公报)的国际化大都市,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海纳百川的姿态笑迎世人,投资、创业、返城、引进(技术、人才)、求学、交流、旅游、外来务工。。。熙熙攘攘,使得这座城市愈发显得繁荣而有生气,几十年来,我们见证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高架在城市中穿梭,立体交叉式轨道交通更是令人倍感便捷,城市资源的极大丰富,带给我们每一个市民的,是生活在都市里的惬意和优越感,我们曾经为这些领先或部分领先国内的城市资源而倍感骄傲,甚至拿它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比肩对照,细细品味这中国的纽约、亚洲的巴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曾陶醉过,并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生活在上海,真好”。。。

但是,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就是这样一座国内城市资源的姣姣者,在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年头,即将面临城市资源枯竭的严重危机,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笔者更不想语惊四座、哗众取宠,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严酷的现实。。。

要说整个上海市区,公共设施齐全、有玩头、有吃头、有看头的地方,基本还是集中在这几个区,就算再加上现在的徐家汇、陆家嘴和五角场(其实五角场和莘庄这种地方都不能算),适合人类居住、活动的区域仍然只有儿时对城区的记忆。。。而今天的人口是多少呢?大半个加拿大的人口数量都集中居住到了同一个城市里,难免让人感觉拥挤得令人窒息,城市资源虽然越来越丰富,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广,但只要简单除以这样一个人口基数,一切资源就少得太可怜了,在上海,人均美术馆是多少座?人均医院是几家?人均高等院校是几所?人均书城又是多少?人均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呢?这样一问,大家都傻眼了,随着城市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我们平摊到个人头上的人均资源不是越来越多了,而是越来越少了。。。而且,大部分对功能设施的要求,远不是若干类似徐家汇这样的集大成式的商业板块可以满足的。。。

再联想到房地产,真正有着巨大的商业利用价值和增值空间的地块都集中在中心城区,这样的地越来越少了,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了,而发展城市建设之手,现在已经伸向了外围,那里有地,而且便宜,但问题是,越往外延伸,人口密度就越小,资源优势也就越分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政府目前考虑的是能否多建几个徐家汇,而且为了将各种资源顺利地输出到这些边沿区域,他们正在考虑多建轨道交通线路,当然,这的确是个办法,但我想说的是,如今徐家汇的繁荣,并非可以生硬复制的,它当年依托其地理位置及轨道交通的便捷,历经几十年才奠定了如今的商业价值,而且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地理位置依然没有脱离老城区的小圈圈,我们如何能够寄希望于短期内在城区外围迅速崛起第二个、第三个徐家汇?明智之举便是放弃大而全,有区别地走宜居功能化道路。。。

这种规划实际上是很无奈的选择,离中心城区越远,就愈发只有采取这种资源集中化的办法解决居民的生活供应,否则人气无法保证,资源分散所带来的浪费也是令施政者难以接受的,这实际上跟多年前乡下的集市贸易是同一个思路。。。多年以前我们说,看得见肯德基、麦当劳的地方,你就能看见商业的繁荣,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各种品牌的连锁加盟是遍地开花,别说肯德基、麦当劳了,星巴克也是随处可见,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当然,人要多),只要是两条城市交通主干道的交叉处,就都成了这种连锁经营模式的覆盖目标,就连沪青平公路(老318国道,天,那可是国道)也成为了商家追逐的热点,为什么?因为现在很多上海人(泛指生活工作在上海的人)住到那里去了,是的,58年前的江苏,及若干年前的直辖县,当然,还有更离谱的,买房买到昆山也是听说过的,那边的开发商和业主似乎都挺会自我安慰,远离喧嚣的闹市,寻找宁静的空间,高速的交通作为保障,XX分钟可达市区。。。这哪是交通能解决的矛盾?如果未来有朝一日我们的磁悬浮、高铁已连接全国各地了,是不是全国人民都可以认为自己是上海人、北京人、深圳人了呢?

所以,“上海概念”,在土地面积被扩大10倍、城市资源向外无限延伸的过程中被逐渐稀释了,中心城区的城市资源在人口达到过饱和状态后显得十分匮乏,外围,则更是配套跟不上,集市化生活供应远远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城市资源陷于极度匮乏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