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主流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张维迎等人的错误 -- 思想的行者

共:💬7 🌺1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从主流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张维迎等人的错误

我使用主流经济学一词,是想给那些动辄以经济学的代言人(诸如许小年等人)提个醒----你们那是什么经济学呢?扯淡的经济学,真正的经济学是什么呢?----信息经济学

张维迎许小年们依据的是什么经济学呢?---据说是叫做微观经济学,其中有一个假设叫做完全信息假设----即参与到经济活动中的人具有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显然这一个假设是与现实中的相当多的情况不符合的

当然经济学是一门学问,就好像非欧几何也是一门学问,非欧几何的结论是三角形内角和不等于180度----在某些条件下是这样,而在一般的场合下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

所以对于那些应用非欧几何来解决问题的,我们不会非议他们,因为他们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非欧几何的

但是有一些自命为经济学家,并且被一帮买办记者们鼓吹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将只适用于特定情况下的经济学结论应用于一般情况,对于这样的人我们除了给他们一个不学无术的标签以外没有别的办法

张维迎许小年们依据完全信息假设的微观经济学,断言政府干预应该要越小越好,因为市场本身会达到最优的均衡---问题在于信息不完全的情况呢?

实际上对于信息不完全的情况,经济学是有研究的,----比方有人提出柠檬市场理论---坏车市场模型等等---即在市场上的需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本身会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危害----使得市场本身变成坏市场

这一些曾经“编著”过博弈论一书的张维迎(当然有人质疑说张维迎仅仅是做了一个翻译罢了,离自己的编著差距非常的遥远)肯定是知道的,如果他真的具备更多的”理性“的话,他应该会明白建立于信息完全假设基础上的微观经济学仅仅只是信息经济学的一个特例,要解释更多的经济现象,需要用更广义的经济学---即信息经济学

张维迎们鼓吹市场本身会达到最优均衡,那么他怎么解释美国的次贷危机?怎么解释中国的大蒜投机,大豆投机?

或者,更一般的,他可以给投机这个词语一个经济学意义的解释吗?

完全竞争的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消费者最优和生产者最优,真的是这样的吗?比方说存在严重投机的情况下?能够达到消费者最优吗?---不,不能达到,恰好相反

能够达到生产者最优吗?不,--由于消费者消费的大幅减少,最后造成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大量的积压,对于生产者也是不利的

投机者为什么能够获得暴利,因为他们扭曲了供给信息,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从而严重干扰了消费者(从批发商到各级零售商再到个人消费者)的价格预期,并且因此抬高了商品价格,并因此获利

以上投机机制---供给信息的扭曲----消费者预期的改变,这一些都需要综合考虑到信息流动对经济的影响才能更完美的进行解释

而当张维迎们手捧着完全信息经济学的宝书对信息本身的不对称甚至被人为的刻意的扭曲视而不见的情况下,他们也就可以大放厥词了---只要有市场就行了,政府什么都不该做

当然,要他们简单扼要的说明什么是市场机制,他们肯定会做出一个高深状----就是一个非常高级高级的东西云云(就好像给皇帝做那种只有聪明人才能看见的新装的那两个裁缝一样)

我可以断言这些家伙是说不出来的,因为根据完全信息的经济学,所谓的市场最优的理由是这样的

当市场价格很低的时候,消费者很满意,于是会多买,但是多买了呢,因为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当然这个边际效用递减是得不到证明的,因为效用是指消费者的满意程度,难以客观衡量的,自然要证明该规律就难了),他就会越来越吃亏,最后他就减少购买;反之,如果价格很高的情况下,他就会少买,少买就意味这边际效用的增加---然后经济学者们断言说,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利益达到了最大化,我不是非常的明白其中的逻辑---就好像投机者把大豆价格炒得很高了,这个时候消费者就只好少买大豆了,但是你最终还是买了,怎么说消费者利益就最大化了呢--

完全信息经济学认为如果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有利可图,他就会增加生产,然后又因为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他增加的产量获得收益越来越少,最后到达平衡点,生产者就得到了最大利益,反之如果无利可图,他就会减少产量,直到那个收益和成本相当的那个产量----人们认为这个情况下生产者利益达到了最大化

这个分析框架其实也有很大的问题----边际收益常常不是递减的,而是递增的,因为大家都知道有一个经济现象叫做规模收益现象,即当生产的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生产的收益会递增,直到达到那个规模不经济的点

也就是说完全信息经济学的结论---完全竞争的均衡是最优的均衡(帕雷托最优的均衡)是很有问题的---即便是建立在完全信息的基础上

实际上,由于规模收益的存在,原本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中的各个参与者会竞相的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从而造成供过于求,从而造成企业为了自保不得不进行压价的价格战,或者是进行企业并购,从而走向垄断,这必然导致超出完全竞争假设(企业数量众多,企业规模小,企业之间平等),使得完全竞争理论基本上没有任何适用意义

因此,不管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最终都走向垄断或者说生产的集中,而不是进行完全竞争---这一点西方经济学者们一定非常的清楚,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他们故意不去解释----美国通过残酷的战争打败了日本以后,就试图瓦解日本的垄断模式以消解日本的竞争优势---通过垄断获得竞争力是西方国家密而不宣的秘密

以上描述说明,完全信息经济学本身并不能有效的说明市场机制是什么,其实从信息的角度来看,可以对市场机制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描述,即市场机制是一个信息的流动和交换的机制,通过市场,各级的生产者和各级的消费者可以获取到相应的信息(价格信息和供求数量信息),以这些信息为指导,各级消费者和生产者可以进行相应的经济决策

反过来看计划经济的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取消了市场的这个自动完成的功能,或者说把市场的这只看不见的手给废掉,不允许企业获取市场信息,通过市场信息的获得进行决策,而只能服从上级计划部门的指令,也就是说企业失去了获取信息的权利和进行决策的权利----中国在改革初期采取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信息的传播是会产生误差的,各级消费者和生产者对信息的不同解读会产生不同的预期,做出不同的决策,也会对信息本身产生影响,进而可能导致信息传播的误差越来越大,以致于经济人所得的信息完全的错误

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实际上说明了由于个人(囚徒)的预期的影响,造成总体利益受损的情况

囚徒考虑的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至少非最小化,如果他不招供,同伙也不招供,可以达到两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问题在于他对同伙的预期是同伙为了自己的利益会进行招供,所以他也不得不进行招供,这样两个人都采取了招供的行为,造成两个人的利益同时受损

如果考虑其中有一个囚徒是讲义气的(即考虑集体的利益,他人的利益重于自己的利益),那么囚徒困境就不会发生,因为讲义气的囚徒将选择不招供,而他的同伙因为相信他不会招供,也不招供,这样囚徒困境就不会发生

根据这个义气囚徒模型,我们其实可以知道国有企业为什么需要存在

当各个参与者都为了私自的利益而进行拼斗最终造成囚徒困境的时候,国有企业由于自己的产权属性,尽可能的维护整体的利益而不假公济私

这样的国有企业会改变其他的企业的预期,从而造成大家最终都选择大众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方式

以房地产投机来说,房地产投机的各个参与者其实在进行一个博弈,尽管大家都知道如果一直投机下去,大家都要完蛋,整个行业倒掉了大家都没有赚钱机会,而且有绝大多数的人要亏损,真正在危机爆发前退出的人是少数,这个就类似于一个囚徒困境,每个人都预期别人会采取涨价行动,因此自己也进行涨价,直到最后的爆破点的发生

而如果这个时候有国有企业从公共利益出发,不涨价的话,就会影响到更多的企业不涨价,最终导致市场上不涨价预期大于涨价预期,那些想涨价的人也不敢了

---以上简单的从讲义气囚徒模型说明了国有企业需要存在

关键词(Tags): #信息经济学#讲义气囚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