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网笔记 -- frnkl

共:💬68 🌺7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王彬彬所谓的铁证不怎么可靠

王彬彬原文到处被转载,随处可见,不过这个版本阅读体验最佳。

其中有一段,王彬彬说(看到这么明显的证据)“读者应该已经笑起来了!”;同样根据这一段,方舟子说汪晖抄没抄,小学生都知道。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让我们先看一看王彬彬相关的文字:

三、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美国学者勒文森这本研究梁启超的书,给了汪晖巨大帮助。可以说汪晖非常过分地借助了这本书。 这里的“过分”不仅仅指在具体场合对勒文森的剽袭,更表现在常常无视鲁迅与梁启超的区别,把勒文森分析梁启超的理论框架简单地套用于对鲁迅的观察。勒文森认为,梁启超虽在理智上认同了西方的某些现代价值、疏远了本国文化,但在感情上却对本国文化、对本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有深深的留恋。这成为勒文森解释梁启超一生言行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分析鲁迅的思想矛盾、精神痛苦时,汪晖极大地依赖于勒文森的此种理论。对所谓“历史中间物意识”的论说,是汪晖《反抗绝望》中最引人注目之处。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汪晖正是仿效勒文森对梁启超思想、精神的分析,来论述鲁迅的思想和精神。鲁迅与梁启超当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差别。鲁迅之所以为鲁迅,主要不体现在与其他人的相似上,而体现在与其他任何人的不同上。过分借助研究他人的理论视角来观察鲁迅,就可能走向对鲁迅的歪曲。实际上,《反抗绝望》对鲁迅留恋传统文化的一面,是做了过分的解说的。对所谓鲁迅的“历史中间物意识”,《反抗绝望》也强调得过了头。汪晖对勒文森的剽袭方式,也能说明他是如何不辨梁鲁了。

   汪晖《反抗绝望》第二章第二节,题为《重新诠释历史/价值的二分法》。所谓“历史”与“价值”,也是勒文森用来分析梁启超的一对重要范畴。这一节,汪晖这样开头(第68页):

  

   鲁迅的著作是将一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技术结构、价值和精神状态完全或部分地引入另一种文化的文献记载。这种文化引入包括四部分内容:变更需要、变更榜样、变更思想、变更理由。

  

   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第二章,题为《传统世界的崩溃》。这一章,勒文森这样开头(第46页):

  

   梁启超的著作是将一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技术、结构、价值和精神状态完全或部分地引入另一种文化的文献记载。这种文化引入包括四部分内容:变更需要、变更榜样、变更思想、变更理由。

  

   读者应该已经笑起来了!汪晖只把勒文森的“梁启超”换成“鲁迅”,其他便“几乎”是原原本本地抄录勒文森。这为我上面的说法提供了证据:在借助勒文森理论分析鲁迅时,汪晖是缺乏“边界意识”的,是很忽视鲁、梁二人的差别的。对李泽厚的剽袭,还是将李的观点用于对同一对象的研究。对勒文森的剽袭,则是将对一头熊的认识用于对一只虎的判断了。说汪晖“几乎”原原本本抄录勒文森,是除了名字的变换外,还有一个标点符号的差异。勒文森的“技术、结构”,在汪晖手里变成了“技术结构”:“技术”与“结构”之间的顿号没有了,这可能是匆忙间的疏忽。但“技术、结构”是两件事;而“技术结构”则变成了难以理解的一件事。——汪晖的剽袭,总是有意无意地损害原文。

咋一看,确实是汪晖抄袭无疑了。但我初阅读时,总有一点疑惑:这里有否脚注?因为王彬彬在前面与李泽厚等人文章与汪晖文章对比时,是从“参见”式脚注不能代表引用的角度入手指控的。手头没有书,没法验证。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为汪晖辩诬的文章,里面引用了汪晖的原文,转引如下:

鲁迅的著作是将一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技术结构、价值和精神状态完全或部分地引人另一种文化的文献记载。这种文化引人包括四部分内容:变更需要、变更榜样、变更思想、变更理由。① 与梁启超等人不同,鲁迅的这种以民族文化改造为根本目的的文化引人主要是以否定性的方式进行的,即是以抨击与批判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以系统的介绍方式引人。正是经由鲁迅及其同伴的努力,西方现代文化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念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逐步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内部结构,从而在根本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历史发展。(《反抗绝望》第68-69页)

这段引文中标注的“①”是个脚注,其内容是“列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第46页”。

王彬彬在他的指控文章里,有以下重大缺陷:(1)王彬彬没有提这个脚注的存在,有故意误导的嫌疑。(2)王彬彬在文中指责汪晖“常常无视鲁迅与梁启超的区别,把勒文森分析梁启超的理论框架简单地套用于对鲁迅的观察”。如果只看王彬彬对汪晖的引用文字,这个指责似乎成立。可惜,当看了汪晖原文后,我们可以发现汪晖的本意就是强调鲁迅与梁启超的不同。王彬彬再次有故意误导嫌疑,或者他根本没有读懂汪晖的这段话。(3)从文本理解的角度,汪晖原文脚注后(红字部分)强调鲁迅与梁启超的不同,脚注前面部分应该是讲述鲁迅与梁启超相同的部分;而这一相同的部分,以脚注结尾,表明是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地,如果不看引用文献的题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读者很容易会理解为“鲁迅著作。。。。。。”是引用文献的研究结论(即使注意到文献的题目,对于不熟悉此文献的读者,以上理解也是可能的,因为中国近代思想涵盖鲁迅的思想)。由于脚注的存在,这段话很难被读者理解为汪晖的原创结论。那么这段话有没有问题,有!就是表述不清,这已经是汪晖的标志性特点了。其实汪晖只需要把开头的“鲁迅著作”改为“鲁迅著作,正如梁启超著作一样,”加上原来的脚注,就一点问题就没有了。

总之,我认为王彬彬在这个引用上对汪晖的指控很大程度上是站不住脚的。汪晖在这个问题上,最多是引用不规范的问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