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双 城 记[连载] -- 谭伯牛

共:💬48 🌺5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双城记――小池驿[再续]

十五日,鲍超接到多隆阿移营的命令。十七日,霆军便已抵达小池驿,开始扎营。湘军扎营,有两个要点,先须择好地势,次则迅完工程。先讲地势:“背山面水”、“砍柴挑水便宜”者,最为扎营善地。背山,则地势较高,枪炮射程较平地为远,士兵出营冲锋也能多享受一点自上而下的“势能”,尤为重要的是可免后路偷袭之虞。面水,一般取其与水师配合之便,若水小不能通航,则可防止敌军在此间扎营包围。扎营在山水间,樵汲亦便。可是,受制于小池驿的地理环境及太平军的进攻路线,霆军当日扎营所择地恰与此相背,变成了“背水面山”:后方是马路河――相距五公里,取水不便,防止敌军由此包围也不容易;前方,正对着自水吼岭而西而南的山岭――太平军便顺着这道山岭沿途设垒。这么一来,霆军奔赴前敌,在地势上已经输给了敌军。再讲工程:“无论风雨寒暑,队伍一到,立刻修挖墙濠,一时成功”;“一时”,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这一点,霆军倒是做得不错,不仅按时完成,还超过了工程定量。按规定,墙子要八尺高、一丈厚,霆营增加到一丈高、丈五厚,墙外的濠沟、花篱也相应增宽、增多。用较平常更坚固的工事来弥补地势上的不利,是霆军此次扎营的特点[87]。

  

  太平军此次扎营,则要草率一些。玉成此次东来,一心要打“行仗”,不拟与湘军作阵地战的较量;进军途中,营垒修筑倘太过坚固,一则耗时耗工,一则不济实用。但是,在惯做日课、且每课都一丝不苟的曾国藩看来,这种做法,绝不值得提倡,他曾就此专门问题发表过意见:“扎营宜深沟高垒,虽仅一宿,亦须为坚不可拔之计。但使能守我营垒,安如泰山,纵不能进攻,亦无损于大局”[88];后世名将蔡锷对此条意见极为赞赏,称为“近世兵家所不及道者也”,他并简略说明自己的理由:“咸同时,战争两方多为不规则之混战,来去飚倏,不可端倪,故扎营务求坚固,以防侵袭”。

  

  众所周知,蔡锷用兵“极端的主张攻击”,苟非情势极端不利,“无复有以防守为计者” [89]。民国五年,他率三千人入川,不过半年便勘定全蜀,这份战绩,光靠坚守是换不来的。然而,他却要称赞曾国藩的“一宿”必扎之说,似全不计较因此减缓进攻的效力,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蔡锷不但深造于兵学,对咸、同战史也进行了透彻的研究,故能发为平情之论。他认为,太平军“并非节制之师、精练之卒”,其优势在于“人数常倍于我(按谓湘军)”,而湘军“兵器未如今日之发达,又无炮、骑两兵之编制”,故攻击力甚为薄弱,只能“拘泥于地形地物”,以防守稳固为先务,攻战之事不过顺势为之而已。以故湘军战术终是偏重防御而慎言攻战,“结硬寨,打呆战”[90]六字尽之矣。再论太平军之战术。罗尔纲总结为:一则“争取战争的主动性”,一则“掌握战争的灵活性”[91]。“主动”,“灵活”,俱与善于攻掠有关,恰与湘军的“硬”、“呆”相反。太平天?氲穆骄?,自起事于广西迄全覆于广东[92],十六年间,纵横大半个中国,不仅全面倾覆清廷的“国军”――绿营,亦尝沉重打击了後起之秀湘军和淮军,不愧为当世劲旅。然太平天?胫詹幻庥诟裁穑?固与其政治淆乱大有关系,在军事上,则以其未曾悉力经营长江有关,亦即与不重视水师建设有关。两军水师之优劣,另详他章,此不赘。太平天?肼骄?既如此厉害,曾国藩的保守战术无疑是“因时制宜之法”,深谙于用兵之道,故乐于攻击的蔡锷也要大加表扬。

  

  从玉成扎营说到两军战术的不同、陆师的优劣,似有离题之嫌,其实不然。玉成扎营草率,除了追求“主动性”和“灵活性”,还有一个原因,则是被太平军惯用以至成为定式的扎营方法所制约。潜、太之间地势,最适合用“阻山为营”的办法(见附图一),阻山为营的特点是:

  

  “两山对峙,或狭路谷口,贼每对屯数营。山後多插旗帜,以为疑兵。前筑土墙,上开炮眼,架枪炮以击我军”[93];然阻山为营的机动性太差,宜于“守险以及攻城”,而不宜于主动进攻敌营。霆军已驻小池驿;玉成要继续前进,非击溃霆军不可,若一味阻山为营,则将成僵持之势,与先订战略不合。因此,山脚下的营垒很快便将被玉成弃用,扎营之法也将一变而为“包营为营”(见附图二):“我营与贼营对立相抗,日久,设大股匪继至,则必突然包营。一二日间,环我营皆贼垒,独留一路,诱我兵由此径冲出;前以伏兵要之”[94];这个方法的要点就是工程进度奇快,仗着人数优势,一边派兵弹压,一边修挖墙濠。若此前“阻山为营”的工程兴建太巨,则人力、物资都不足在短期内转投到“包营为营”的工程上来。由此,一是为了行军迅速,一是为了尽快“包营”,玉成一军的山地营垒修筑得比较潦草。如前所述,曾国藩、蔡锷二人,相隔半个世纪,犹遥为呼应,强调营垒修筑不可偷懒;陈玉成、鲍超此次筑营,风格大异,然则经实战检验,是不是谁偷懒谁就吃亏呢?

  

  霆军新营甫就,不过三日,太平军便以“包营为营”之法,“袤斜三十馀里,作垒百馀座”,几乎将其军全部围困起来。自二十一日起,即展开“大股围扑”,“日夜不息”。但是,玉成此番进攻,其意并不在破营,而在诱敌。前揭文称“包营为营”有个机关,所谓:“独留一路,诱我兵由此径冲出;前以伏兵要之”;玉成包营,恰与此言相符,四面包围中,惟南面(即马路河方向)设垒少、布兵亦少。同时,乘着霆军营盘新立,日夜施以猛攻,便要引诱鲍超自此破围。鲍超前曾在?|生寺攻破玉成坚垒,多多少少有点轻敌,今见南面防守稀松,自然而然便萌生以攻为守、主动出击以破重围的念头;当然,这种心理变化也应在玉成的预料之中。二十二日晨七时,鲍超邀多隆阿会师,一同攻击马路河北岸黄泥港附近的敌垒。玉成既有意让霆军出击,当然不会过分抵抗,只是命令己军且战且退,多、鲍见势也不猜疑,“且追且杀”。待追至黄泥港,诸垒尽破,二人正命令部下择要布防,巩固战果;只听得万众呐喊,村舍民房内突然冲出一万多名太平军,先前逃远的太平军也掉转枪头往回冲杀。任何军队,不论强弱,骤遇伏兵之时,都会恐慌。太平军对这种心理了如指掌,因此,大多数时候都用己军最弱之卒充任伏兵,甚至干脆只用随军的文生、匠作在设伏处摇旗呐喊,短兵相接的任务仍由前此诈败的部队担任。就这样,弱旅亦必遇伏色变,因此恐慌而全军奔溃,终至覆灭。当然,如霆军、多军这样的劲旅,还是有机会在渡过初期的惶乱后,克复恐惧,逃出一批精锐。当日,霆军、多军出战各二千人,遇伏后,被歼之数亦相等,各五百馀人。

  

  太平军之伏兵,运用得十分熟练,深合兵法;清军屡屡吃亏,口头上却不服输,故总是说:“兵法战策,草野罕有。贼之诡计果何所依据?盖有二三点贼采稗官野史中军情仿而行之,往往有效,遂宝为不传之秘诀。其取裁《三国演义》、《水浒传》为尤多。我军堂堂正正,岂屑为之?”[95]彼时正人君子瞧不起《三国》、《水浒》,概归诸诲淫诲盗之列,胡林翼尝云:“一部《水浒》,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96];亦即此意。然败军之将鲍超当不作如是想,他的军事训练正得益于此,弱冠时,他找来“说部所载云台、凌烟诸将相及郭汾阳、岳忠武事迹,时时招文士讲说,一入耳即识其词不忘,并悟彻当日成败得失之故”。[97]这与太平军的兵法都“取裁《三国演义》、《水浒传》”,如出一辙。只是他的“说部”之学不够精深,故着了玉成的道。这个话题,犹有一说。以胡林翼为代表的清方人员瞧不起《三国》、《水浒》的兵法,其实是数典忘祖、大逆不道。要知道,清之有国,《三国》之功莫可掩;清太祖努尔哈赤是《三国》、《水浒》的忠实读者,且命人将《三国》译为满文,供臣下参习其中的文韬武略[98]。

  

  [92] 同治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太平军馀部在广东丰顺,被左宗棠军全部歼灭。至此,长江以南再无太平军。或有将此后两年内纵横江北之东、西捻亦算作太平军者,窃谓非宜,故此处断定太平天?肼骄?之起讫,不用其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