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向孙先生致敬,并请孙先生指教一二 -- 煮酒正熟

共:💬19 🌺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再补充两句,和和

我觉得,嘉靖元年本的三国,哦,其实毛本这方面也一样,它们在描写单挑时的措辞,是相当耐人寻味的。归纳一下,基本上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1 擒、斩和伤

这没啥好说的,不仅胜负已判,基本上生死已知了。

2 败,败走,败归本阵

这些都属于完败 ---- 明显就是打不过。

“大败”则强调了败的狼狈程度。

类似的措辞还有“遮拦不住”(车胄对关羽),“气力不加,拨马回走”(张颌对赵云)。这些都是对“败”这个状态更为生动具体的描写。

3 料敌不过

这些属于当时还有的打还没山穷水尽,但已经知道自己不是对手、落败只是个时间问题,所以提前败走。

4 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的情况(此略)

5 无心恋战的情况 (比如火烧新野许褚之首战张飞和长板赵云之二战张颌),都是一方见战局不利主动退却的情况,双方未分上下,更未分胜负。

6 战退

这个就很难讲。判为完败,显然不够合理,因为这个“退”字,多少带有对方主动退却的意思。而且结合具体情况来看,也可以看出判为完败是多么的不合理 ---- 关羽战退许褚徐晃,庞德迅速战退魏延。前一个就不说了,后一个,我想,即使是吕布复生,要击败魏延怎么也要几个回合吧?庞德能比吕布还猛?可见判为完败是不合理的。

7 其他情况,比如文丑和关兴的“心怯”

我以为,作者在描写单挑场景时,在运用以上这些措辞时,是相当讲究分寸的,不是随意胡来的。比如关羽-许褚徐晃之战,作者就是不用许褚徐晃败走这样的措辞;庞德走魏延,也就是不用魏延败走这样的措辞,因为这与前文明显不符(前文庞德与魏延单挑相当长时间未分上下)。还有就是关羽2合走文丑,作者既不用败走,也不用“文丑无心恋战”。所以这个地方就非常耐人寻味,似乎作者有意给读者制造一种模糊情况。我觉得这既是作者高明的方面,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严密合理及整体思维,因为如果这里处理成关羽2合完胜文丑的话,关羽此前20合不胜纪灵、10数合拿不下夏侯,后文的徐晃居然敢于单挑关羽这些事实,就容易令读者颇感费解(因为读者心目中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文丑武力高于夏侯徐晃和纪灵)。也就是说,作者在处理关羽2合走文丑一节时,不是只图局部精彩痛快,而是心中记挂着个整体全局,所以下笔相当克制讲究,所以他不用“文丑遮拦不住”(如果这样处理,徐晃日后敢于单挑关羽就变得非常不可思议),而是让文丑“心怯”了一把。

我觉得,作者在处理关羽的武力表现时,既要让他能他人所不能,又不想让他超然于吕赵马之上。特别是赵云这个人物,可以说是作者心中深爱的一个人物,在武力表现方面拔高成份相当多,隐隐然与关羽分庭抗礼(见长板曹操那段“吾若得此虎将,何愁天下不得!”的惊叹,直逼其对关羽的赞赏)。

也正因为作者有意识地要照顾整体,而不是只图眼前局部痛快,所以他只能将正史中一段实打实表现关羽武艺过人的万马军中刺颜良,给改编成正面突袭的战例。您想啊,如果他让关羽以严格单挑的方式数十合之内干掉颜良,他以后徐晃抡动大斧逼战关羽那一节可怎么写啊?谨慎如公明者,怎么会怎么敢去跟数十合干掉颜良的主去硬拼呢?

所以作者只好搞成个正面突袭(请注意:不是“偷袭”)。而且为了令这种奇迹般的战果合理化,作者又特意加入了两个细节:置盔于地和倒提青龙。第三个细节或者是这位作者所设,或者是后人所添,总之,嘉靖元年本在不止一位作者的集体创作不断精进之下,对于这个情节的处理基本上做到了滴水不漏,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这就是煮酒对三国演义中关羽刺颜良一段描写的粗浅理解。请孙兄和其他朋友们多多指正。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