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开个头 来说说齐泽克 -- 贝石海
意识形态表现为它的对立面:非意识形态,这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这因为意识形态的转变,在所谓的“后意识形态的”时代,意识形态越来越多的以拜物教的方式运行,而不是以其传统的症状出现。在传统的症状下,我们在意识形态的谎言架构下对现实的认识,受“被压抑之物的回归”(即意识形态谎言结构中的裂缝)所威胁。而拜物教事实上是对这一症状的颠倒。这就是说,症状是扰乱虚假表象的意外状况,是被压抑的他者场景的爆发,而拜物教是一个谎言的体现:这谎言使我们能够承受无法承受的真相。举一个例子,我所爱的人死去了:我“压抑”死亡,我试图不去想它,被压抑的创伤以症状的形式回归,这就是症状,而拜物教的情况相反,我“理性地”完全接受死亡,但同时执着的迷恋一些能够使我否认死亡的物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拜物教有使我们能应付严酷现实的建设性作用:恋物者并不是迷失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的梦想家,而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恋物者能够接受世界的本来面目,因为他们对恋物的执着,能够减轻现实对人的全面冲击。
在这个精确的意义上说,钱对于马克思来讲,是一种恋物:我假装自己是理性的,实用主义的主体,非常清楚事物是怎样的,但我在金钱拜物教中体现了被我否认的信念...有时候,两者几乎不易察觉:一个对象可以作为一种症状(一种压抑的欲望),而在同一时间又是一种恋物(体现了我们正式放弃的信念)。以死者的遗物为例,一件他们的衣服,可以作为恋物(人在其中神奇的继续存活着),同时作为症状(令人不安的细节,使我想起他或她的死亡)。这种难解的张力与恐惧对象和恋物对象之间的张力不正是同源的?结构性作用在这两种情况中是一致的,如果这一例外元素受到干扰,那整个系统就崩溃了。如果她被迫面对她的症状的含义,不仅主体的虚假宇宙崩溃了,而且其反面也成立,即当她的恋物被夺去后,主体对事物的“理性”接受也崩溃了。
“西方佛教”正是这样一种拜物教,使你可以全心参与疯狂的资本主义游戏 同时又感觉并未真正身在其中,你知道整个场面毫无意义,内在自我的宁静才重要,你知道你可以随时撤回到内心...再进一步说,应当注意拜物教可以有两种相反的表现:一种方式,拜物教是无意识的,另一种方式,人们会认为拜物教才是真正要紧的:西方佛教使人认识不到他存在的真相就在他的社会关系中,他将这社会关系看作不过是个游戏。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齐泽克09年出的新书(15) 1 贝石海 字2001 2010-01-26 21:26:59
🙂花兄台一朵 南渝霜华 字140 2010-01-25 12:17:04
🙂谢谢了 我只是在学习 贝石海 字149 2010-01-26 21:50:00
🙂齐泽克09年出的新书(14)
🙂一点补充 变态的两个方面 贝石海 字1269 2010-01-20 04:26:50
🙂Living in the End Times谈话 贝石海 字755 2010-01-12 20:35:52
🙂齐泽克09年出的新书(13) 1 贝石海 字1637 2010-01-02 19:17:13
🙂齐泽克09年出的新书(12) 1 贝石海 字1406 2009-12-31 20: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