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所谓三皇五帝(下卷)——尧舜禹时代 -- 王威
大旱给人民生存带来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缺水。
帝尧之所以定都平阳,乃在于平阳地临汾水(所以现在平阳就叫做临汾)。
旱情严重的时候,汾水断流了。
缺了水的庄稼,就没有了收成,没有了收成,再要养活汹涌而来的难民,就成了无解的难题。
因此上,在女巫女丑求雨失败之后,帝尧应对旱灾第一步即是寻找水源。
这时候,黄帝王朝立国之初研发出来的高科技“穿井”,提上了议事日程。1
这种「穿井」的挖掘,大多选在“地下水源丰富”的地质里。
利用人工,向下挖土掘坑,开凿出一个深约七、八米的「锅壶形水坑」。
周围再以木桩打入土中,作为水井墙壁,以防止土石坍方。2
应该说,凿井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一场巨大的“生活革命”。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约6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水井的雏形。
凿井技术的出现,民众再也不用四处逐「水源」而居,摆脱了对江、河、湖、泊、泉等水源的依赖,可依自己的意愿,往内陆活动、定居;
这就为农业聚落形成创造了条件。
19世纪末,在华北的一位西方传教士曾写道:“水井确乎是中国乡村外部装备的一个重要特征。”3
直到今天,北方村庄内外分布着数量不等的水井,用于解决生产与生活用水,尤自是北方乡村社会的一大特色。
当然,每一场革命的主持者往往在最初并没有意识到革命的意义。
凿井技术专利持有人黄帝也是一样的。
因为黄帝最初定都涿鹿,是块大平原,地下水位低,凿井容易。再加上周边水源有的是,是以这项科技,属于可有可无。
到了帝颛顼时代,是个大洪水时代,人民不缺少,只恨水太多了。
帝喾时代,定都于亳,伊水、洛水环绕,也没有缺水的问题。
现在,帝尧重新发现了“穿井”技术,要在大旱之年,要在首都平阳大规模运用。
这是好事,但是问题也来了。
平阳位处于黄土高原,这种地方是最不适合穿井的,有的地方,掘井数十尺仍未见地下水源。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部电影叫做《老井》,张艺谋主演的,他本人凭此片在连续在东京电影节、金鸡奖和百花奖拿下3个影帝,很是风光。
(推荐一下,当年看这个片子,真是看的热泪盈眶啊,只有一个感受——中国人,太难了。这个感受,也是支撑我讲这本族天下写完的动力,这本书真他妈的太浪费时间了。)
这个片子讲的故事其实很简单——
黄土高原的老井村祖祖辈辈打不出一眼井,为了打出一个井,男主角的父亲被炸死在井下。
老年人把打井的希望寄托在年青人身上。
于是男主角把全部精力都投在打井上,在省水利局孙总工程师的推荐下,男主角参加了县办水文地质学习班。
学成归来,,老井村历史上第一口以科学方法测定的井位终于破土动工。
在全村人日夜奋战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塌方事故,又有人牺牲了。
历经磨难,井,终于出水了。
村民们集资刻了一块石碑,石碑上镌刻着“千古流芳”和《老井村打井史碑记》。刻上了老井村几百年来为打井而死去的一长串祖辈的名字。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在帝尧时代,要在黄土高原上挖出几眼冒水的井,是可能的。
但是大规模的运用穿井技术,是不可能的。
黄土高原不好对付啊。
到了大禹时代末期,大禹在治理大洪水之后,又出现了长达八年的大旱。
这时候,他的一位臣子伯益,在黄帝王朝历代对穿井技术的重视这一基础上,再次完善这项对于那个时代而言,堪称科技含量最高的“穿井”技术,才大致解决了大旱之年的饮水问题。
是以后人将“穿井”这一专利由黄帝、尧、伯益三人分享。
中国人自此进入了围井而居的时代。
今天,中国人把城市称为市井,把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称为市井文化、市井文明,把井看做为家,把远离家乡叫做“背井离乡”,典故即出于此。
帝尧之大规模普及“穿井”技术,想藉此解决大旱问题,属于典型的临时抱佛脚,而向来临时抱佛脚,只能越抱越是心慌。
当民众在“穿井”上人力物力投入越多,而成效却是那么的少,对于帝尧的不信任感就更加强烈了。
同时,帝尧还要应付的第二个问题,要命的大问题——外来难民汹涌而至。
这些难民都有自己独到的族群意识、文化历史、语言风俗,如果是太平世界,要和本地人融合并很好的相处,花上漫长的时间,也不是不可能的。
然,在大旱之年,以黄帝王朝有限的食物储备,各大族之间的明争暗斗,要应付这一局面,就太难了。
这里不妨先和大家讲个笑话:
有一个人,姑且称之为甲,来到一座小岛上。小岛上世代居住着的一个人,姑且称之为乙。
甲在这座小岛上定居了下来,闲下来一挖,挖出了个大宝藏。
甲心想——
要是乙不存在就好了,这么好的大宝藏就可以独有了。乙真笨,在岛上那么多年,居然没发现这座大宝藏,我现在挖出来,居然要分他一份,真是好不甘心啊。
乙心想——
要是甲不来小岛就好了,这么好的大宝藏就可以独有了。没有甲,以后这个大宝藏总归是要背我发现,现在他挖了出来,没办法,只好分他一分,真是好不甘心啊。
在这个故事中,甲乙双方都知道,宝藏肯定是分的,可是这个大宝藏该怎么分配,就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两方平分,相安无事,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然而现实的情况,则大谬不然。
如果以小岛视之为今天之台湾岛,则我们不难发觉——
今天台湾一切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什么所谓的统独之争,所谓国民党与民进党之争,其实归根到底,乃是外省籍(外来移民)与本省籍(原住民)之争。
外省籍认为,台湾之所以有今日,乃在于他们带来先进科技制度。
本省籍认为,没有台湾这块地,外省籍连落脚之地都没有,因此原住民应该得到更多。
台湾的问题,是不是特例呢?不是。
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时代,只要有移民,就会有移民问题。就会有外来移民和原住民因分配资源进而争斗的问题。
要解决这种问题,勉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分蛋糕理论。
外来移民和原住民不应该为如果公平的分蛋糕而烦恼,而是大家一起努力先把蛋糕做大了再说。
如果蛋糕一直就是原来那么大,再怎么分,谁都觉得不公平。
蛋糕大了,大到超越原来蛋糕的三四倍,乃至于十倍百倍,再怎么分,多少都能分到比原来更大的一块。
因此,帝尧时代遇到外来移民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蛋糕做大。
但是且慢,帝尧没办法把蛋糕做大,更要命的是,在大旱之年,这块蛋糕还变小,小的即便再怎么公平分配,几乎所有族群,无论是外来移民还是原住民都不能接受。
于是,其后几十年,黄帝王朝陷入一次又一次的战乱漩涡。
这些战役,有些是五大家族不满自己权力旁落,而煽动自己的族人,起来驱赶外来难民引起的。
有些,则是外来移民在饥渴难耐的情况下,向帝尧统治的黄帝王朝主动发起掠夺性攻击的。
于是黄帝王朝的射正(国防部长兼强弓兵团司令)羿只能一次又一次带领军队,像救火员一样,转战于各地。
今天,我们只能从《淮南子》一书,约略知道帝尧大旱之时,羿曾经与六大族群作战,屡战屡胜,堪称上古时代最为拉风的军神。
《淮南子》一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猰 貐氏、凿齿氏、九婴氏、大风氏、封豨氏、修蛇氏这些族群一个个出来残害百姓。
于是尧帝让羿在畴华这地方打败了凿齿氏,在凶水这地方打败了九婴氏,在青丘之泽射杀了大风氏。此外,羿还射落天上的九个太阳,在地下杀死猰貐氏,在洞庭斩断修蛇氏,在桑林擒获了封豨氏。
这样,百姓都高高兴兴,推举尧为天子。于是天下不管是广阔的地方还是险峻的地方、不管是远的地方还是近的地方,都有了道路和村落。4
按照很多传统的说法,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被认为是上古时代各种猛兽的叫法。
是以出动正规国防军,为民除害,到处射杀猛兽。
这个说法说的通嘛?
说不通。
大旱之年,人找到食物很困难,都在啃树皮,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也不稀奇。野兽只要一出现,根本不需要得到国防军出现,饥民早就一拥而上了。
因此呢,羿征战的对象,只能是以各种猛兽为图腾的族群。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这六大族群中,关于封豨氏,我在上卷书已经详细的说过了,这是一个信仰猪图腾、地位尊崇的族群。
其他的五个族群则是第一次出现。
由于古代文献的缺失、记录的极简主义还有地名人名的失考。我在这里也只能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和大家说上一说。
至于各种战争的性质,是安内,还是攘外,可就没办法说清楚了。
猰貐氏,又称 “窫窳”。关于这一族,《山海经》为我们留下如下几条记载:
一曰:
少咸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青石碧玉。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牛,却长着红色的身子、人的面孔、 马的蹄子,名称是窫窳。
它发出的声音如同婴儿啼哭,是能吃人的。5
二曰:
窫窳长着龙一样的头,住在弱水中……它的形状像貙,长着龙头,能吃人的。6
三曰:
贰负神的臣子叫危,危与贰负合伙杀死了窫窳神。帝尧于是就把贰负拘禁在疏属山中,并给他的右脚戴上刑具,还用他自己的头发反绑上他的双手,拴在山上的大树下。这个地方在开题国的西北面。7
从以上的描述可知,猰貐氏乃是一支居住于少咸之山、弱水之中的强大部族。
少咸之山,今地不详。弱水据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则是源自今天甘肃的一条河流。8
在古典文学中,弱水是很出名的。9
据说这条河流,由于水没有足够浮力,而不能载舟,因此称之为弱水。10
这一族的图腾,最重要的特征是龙首,可能也是上古伏羲氏一个分支。因为伏羲氏之起源,据说本出自甘肃。
当这一族出现在黄帝王朝的视野之内,带给民众无穷的惊骇,因为这是一个吃人肉的族群。
当然,也可能大旱之年,部分族人熬不过了,吃起人肉来了,让别族的人看见了,一传十,十传百,误传成了“食人族”。
猰貐氏作为一族之长,被羿大败之后,结局很惨——
他有一个同盟战友,也可能是属下贰负。这个贰负看着大势已去,就和自己的一个属下危,联手做掉了大老,投降了帝尧。
帝尧对于这种窝里反的行为大是鄙夷,他把贰负拘禁在疏属山中,并给他的右脚戴上刑具,还用他自己的头发反绑上他的双手,拴在山上的大树下。
贰负的窝里反,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从此,在中国汉字里头,贰和负都成了贬义词。像贰臣、贰心,负国、负心之类的,都是。11
羿打败的第二个强大族群是凿齿氏。主战场是在寿华的荒野(今地不详)。在这场战役中,双方都发挥了各自军事装备上的优长。
《山海经》对此也有专门记载——
羿与凿齿氏在寿华的荒野交战厮杀,羿射死了凿齿氏。地方就在昆仑山的东面。在那次交战中羿手拿弓箭,凿齿手拿盾牌。另一种说法认为凿齿氏拿着戈。12
凿齿氏不惟知道帝尧的国防军编制乃是强弓兵团这一重要军情,还发展出针对强弓、克制强弓的盾牌兵团。
可见凿齿氏此番挑战帝尧,乃是有备而来。
而要组建一支盾牌兵团,自然非一日之功,当是在发生大旱之前,已经开始秘密筹划,整军成师了。
也就是说,凿齿氏也必是黄帝王朝的一份子。
也就是说,羿之强弓兵团与凿齿氏之盾牌兵团双雄对决,是彻彻底底的内战。
那么这个凿齿氏到底是什么来历呢?
凿齿是原始社会时期某些民族的习俗。有敲折、拔除、锯平、毁损等方式,多在青春期对称地拔、毁中间或两侧上牙门齿或犬齿。
6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凿齿之风大盛于大汶口早期文化分布地区。
大汶口文化辐射地区,是谁的地盘。
东夷集团之少昊氏是也。
少昊氏势力在帝尧时代已经中衰,现下勉强维持局面的领军人物乃是已经退位的帝挚之母家邹屠氏。
也就是说,凿齿氏此次起兵叛乱,幕后之主使者,极有可能是不甘大权旁落的邹屠氏。13
凿齿氏兵败之后,由于特征明显,在黄帝王朝自无立足之地,于是不得不自我放逐。
凿齿氏遗民流亡到那里,就将凿齿风俗也带到那里。
是以凿齿之风其后流行在中国东南部、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广为传布。在越、僚、乌浒等古族中也长期流行。14
1 黄帝「穿井」——《周书》
黄帝见百物,始「穿井」——《世本》
2距今五千多年前,浙江余姚的「河姆度文化」,就发现,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古井”;尔后,在江苏「良渚文化」的遗址中,也有类似的水井发现。
3[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
4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 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 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陕险易远近始有道里。”
——《淮南子 本经训》
5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山海经?海内西经》
6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其状如[貙] ,龙首,食人。——《山海经》
7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山海经》
8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郑康成曰:‘弱水出张掖。’”
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9 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西游记》,
这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楼梦》
10 “弱水出吐谷渾界窮石山,自張掖郡刪丹縣,西至合黎山與張掖縣河合,旣西者導之西流也,栁宗元曰:‘其水無力,不能負芥,投之則墊没及底,故名弱水’。”——《書纂言》卷二
11贰负在古汉语中,其意即叛贼或罪囚。
“近者泰阶未平,四郊多垒,贰负尚活,三苗未死。”——唐·吴融《沃焦山赋》
12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山海经·海外南经》
“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晋·郭璞注。
13 以上为笔者之揣测,如果大家要和我拿证据,我只能双手一摊,啥也没有。
14直至20世纪30、40年代,部分仡佬族、高山族仍行此俗。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11)之脚注 1 王威 字9749 2009-09-26 08:12:21
🙂所谓三皇五帝(下卷)——尧舜禹时代(10 5 王威 字9624 2009-09-04 00:05:54
🙂所谓三皇五帝(下卷)——尧舜禹时代 (9) 6 王威 字11185 2009-08-31 11:49:53
🙂所谓三皇五帝(下卷)——尧舜禹时代(8)
🙂所谓三皇五帝(下卷)——尧舜禹时代(7) 11 王威 字10937 2009-08-26 11:25:33
🙂笔误? baumchen 字104 2009-08-26 18:01:10
🙂【原创】所谓三皇五帝(下卷)——尧舜禹时代(6) 19 王威 字8711 2009-08-21 14:47:07
🙂雷锋啊... 游泳的鱼 字90 2009-08-21 1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