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形意拳·意拳目录注解·阐释 -- 京城马国兴

共:💬8 🌺1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形意拳十字诀·“胯”字诀注解·点评一

关于“胯”的功能作用,历代各家皆有妙论。下面只从形意拳、八卦掌的拳论中进行注解、阐释。

“里外胯”论

外胯好似渔打挺,里胯藏身变势难!

接着继续说明“胯”的具体运用方法,论述秩序井然。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外胯?什么是内胯?才好理解这句诀言的精旨妙谛。不管是顺步捶、拗步捶、十字步捶,任何一种拳架式,都是攻击手法一侧的胯,为外胯;防守手法一侧的胯,为内胯。

然而,由防守手法一侧转化为攻击手法一侧时,原来的内胯就要变化为外胯了。这一转化变换的过程中,要由原来的外胯转化为内胯,这个内胯要托起现在变为攻击的外胯(指原来的内胯;此时的后胯托起前跨的后胯之腿的蹬劲之势,名之曰:“牮柱”),才能使现在的外胯挺起而脚能踩劲以助攻击手法的劲势上升而能大壮(其中的膝必然坚挺支撑自身,故现时的前腿的踩劲之势,名之曰:“撑柱”)。所以,在攻防实战中自己左右两胯,总是一前胯、一后胯的状态;而前后胯的外形、劲势如何倒换,总是攻击一侧的胯为外胯,防手一侧的胯为内胯;而总是“后胯托前胯,逼胯以坚膝”的处在“外胯鲤鱼打挺,内胯藏身变势难”的机制状态。“鲤鱼打挺”式乃踩劲所成之,有利于攻击对手之势犀利;“藏身”乃蹬劲所成之,一方面有助于踩劲的攻击之用,一方面有利于支撑自身以待变化,而造成对手“难以施展变化手段来化解”的状态,这就是诀言:“外胯鲤鱼打挺,内胯藏身变势难”句的理法之精旨妙谛。

藏身:老的版本是“藏身变势难”,正因为里胯藏身,才有后胯托前胯之逼胯以坚膝的外胯鲤鱼打挺的攻击犀利,而使得对方难于变化了,这是“变势难”的正解。有的版本写成“抢步”变势难,虽然亦解的通,已失去了古谱中的原本之精义了。

抢步:较近版本的谱多传抄为“抢步”的,这与“变势难”的说法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而不取之。但可以解之:

只有“后步变为前步”的及时“抢步”,才能造成对手“难以施展变化手段来化解”的状态,方可称为对手的“变势难”了。这亦是诀言:“后为前”的法式之妙用也。这才与拳术理法一而贯通之。

变势难:由于自己“脚打踩意不落空 消息全凭后足蹬”的攻击法式犀利,而造成对手难于变换转化破解的意思。

此句“外胯鲤鱼打挺,内胯藏身变势难”的诀言,脱化于古拳谱《内功四经内功经》中的“逼胯以坚膝”的说法中,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逼胯以坚膝”的身法精义

按肩以练步,逼胯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此下步之真窍也。人皆炼步,而不知炼步之窍,在于按肩也。按肩者,收肩井穴之劲沉至足底涌泉穴也。人皆知坚膝而不知坚膝之窍,在乎逼胯者,将两臀极力贴住也。人皆知坚胯而不知坚胯之窍,在乎圆裆也,将裆极力向外挣横也。人皆知下腰矣,而不知下腰之窍在乎提胸也,将胸用力提起也。 《内功四经内功经》

【阐释】

按肩练步之法论述明确,然不知内气腾挪者不能为也,出力练拳者亦不能知也。其说沉在涌泉穴,修炼方法可以;要说内劲的运用,不如沉在双足踝为佳,这样双足易敷平矣!这一观点在前面的经文中已经论述明白了,而作注解之文的人要求沉在涌泉穴。由此可见经文作者的水平较比作注解之文的人之功夫艺境水平要高的多了。如何是“按肩”呢?前贤亦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膝第十一:下盘之门户在膝,宜平分内裹,不可外开。若开则足尖亦开,下盘必不密矣。要在略带压下跪势,仗身法坐至将平即住。若过于坐平则腿力不坚,腰曲无力,种种失真矣。此法不必拘,要在能者变用耳。 《拳经拳法备要周身秘诀十二项》

这段论述中的“要在略带压下跪势,仗身法坐至将平即住。”就说明了“按身”的外形之法式内容了,即以矮身法的中下盘步法修炼。

坚膝之法在逼胯。逼胯者,就是后胯托前胯的人字架式,两臀前逼之势则前膝不软而坚挺矣!非用力也。就是形意拳门的“外胯鲤鱼打挺”的精义,即指前足之膝坚胯挺而言的。

此坚胯之法,乃指左右横向的“撑裆开胯”之法的论述,并非指圆裆的方法而言的。圆裆者,前阴囊与大腿里侧运用意念使之分开,就是圆裆。是用意调,非用力也。圆裆则两足劲势之虚实容易转换矣!此就是三皇炮捶拳门中所说的下盘两腿要有“圈筋、圈劲”,步法方能左右变换转化灵活敏捷的意思。从系列的引文中,这就可以看出经文的作者与注解之文的作者之功夫艺境的差异了,还是经文的作者艺境水平高。

“下腰提胸”的说法可能较早,以后世所论述的“虚胸实腹,松腰坐胯,翻臀拔背” 之身法的说法为好。

从上述所论,可知传统拳术理法皆是逐渐发展而成熟的。故同样的内容,应该以最佳的论述为准,才能博采众家之长以炼己。观读学习、精研古拳谱,应以理解为最妙。一句“逼胯以坚膝”的说法,蕴含的理法内容极为丰富,修炼者要静心认真的体会,方能得其精旨妙谛以为用。

双方攻防较技至于如何“到身”?如何“过身法”?这些内容都能体现出“外胯鲤鱼打挺,内胯抢步变势难”的理法、技术、功夫等内容的,故而命题专门论之。

到身——“过身法”论

到身之时,手、身、肩、膀、臀与大腿、膝头、需要一段而进,更要一齐着力,前后手要相应,前后脚亦要相应。前手用四分力,后手用六分力;前脚用四分力,后脚用六分力。后手第一要拽得紧,后脚第一要栓得直,以后脚过身法,以身法送前手。又以后手拽住,需以勒马状态。故知拳家之定舵,需在一只后手,此为要领。后脚栓得直,所谓势去也。一段而进,所谓百骸身骨一齐收也。杀手之时,用力需在眉间一线。咬牙带皱山也愁是也。(又名眉间带蹙,心最狠也) 《曹焕斗拳经拳法备要二卷》

【题名解】

此“到身”乃讲的是“躲拳需要侧手防,他拳放过需忙进”中的“忙进”之法和忙进到位时的发人放人之一身之法的内容,其中就蕴涵着“外胯鲤鱼打挺,内胯抢步变势难”理法、技术、功夫之内容呢。是“身法操持”的内容,继“审视、粘身”之后必须阐明的精髓内容,胜人之秘,由此揭出。故要分别领会体认其所述之运用的法式。然运用时确是一气呵成,本无分段可言,这一点,读者需用心方可窥其所论之妙。而能得其精旨妙谛。下面具体阐释其中所论之精义。

到身之时,手、身、肩、膀、臀与大腿、膝头、需要一段而进,更要一齐着力,前后手要相应,前后脚亦要相应。

阐释:

此论重点在“一段”。一段者何?《九要论 三要》中说:“至于气之发动,要从稍节领起,中节随,根节摧之而已。然此,犹是节节分而言之者也。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

此“一段”者,乃自定至足四体百骸,总为“一节”者。此正是“虚实相虚,内外一而贯之”之精义。“一段而进”古亦有论,最精辟者,《九要论 七要》之论最详细,录之如下,以资对照理解:

头为诸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为首是瞻,故身动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膀,膀不进则手却而不前矣!是膀亦不可不进也。气聚于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矣。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则意索然而无能为矣,故步尤贵于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其为六进。

此六进者,孰非着力之地焉?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俱无抽扯游移之形。六进之道,如此而已。

此论已将到身之时的“一段”而进之精义,论述得详尽细密了。由此可知,拳本一家,各家所论自然真一不二了。

然此“一段”、“一节”之“一”者何?《九要论 一要》中讲:

夫所谓一者,从首项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四体百骸,相联为一贯之者。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左右相应,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焉?

此论解此“一”者,可谓精矣!然仍需论明。这要从“建德体、至道用”,才能论述的清楚明白,即内气健之体、外形顺之体,健顺和之至乃德之体。此德之体即太和之气,此太和一气之“一”既是“一段、一节、一贯”中的“一”之“体”的精义,有此“体”,方有其用。我为何这样解释,因为此“拳经”亦是以“意气为君骨肉臣”为宗旨的。其在后面“提劲运用之法”条目中说:“夫气者,力也。拳家之根本,籍乎气之足则力亦足,不可乱出”。这足可以证明其所言“一段”之“一”乃“一贯”之“一”。因其论拳从简易入手,故多从“外形”而论攻防技法,实际上却在阐明“柔外刚中”的“德之体”之运用的内容。故观读此“拳经”的内容,时刻不能丢掉此个精义,方能得其所论之精旨妙义,自能入门上道按此谱中所述之法习之,则练之不会有差误了。

至于“更要一齐用力,前后手要相应,前后脚亦要相应”之论述,是在说明“更要一齐用力”的方法。属于攻防技术范畴的内容。习惯成自然以后,就升华为“功夫”范畴的内容了。如何“一齐用力”下面有详细的说明。但要先明白为何用“着力”二字。何为“着力”?“着力”二字在此处是说自身拳势攻防的“内劲、外形之筋劲骨力”的如何分配运使的内容。即如何运使自身的“劲、力”,才能保证自身在动变平衡的基础上击败对手。将自身“劲、力”分配得当的方法,称为“着力”。可知“着力”又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术语之一。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先讲求自身拳势的“劲、力”均匀。才能充分发挥拳势的攻防效用。关于“劲、力均匀”。古人在《易筋经 贯气诀 擎停承论》中的“停”字条目下说:

此交手诀也,非练形也。停者,使以交手也,落点不先不后,不偏不倚,阴阳均匀,停停平分,不多亦不少。

只有自身劲、力均匀,才能有运用攻防时的劲、力之均匀,而能战胜对手。但这“均匀”二字,决不是“平均摊派”的均匀。对于攻守之拳势的攻击之运用劲力和防守之运用劲力,是有劲力阴阳大小之区别的,虽有区别,但劲力是均匀的。看下面此经文之论述,就会明白了。

前手用四分力,后手用六分力;前脚用四分力,后脚用六分力。

阐释:

此乃以“前四后六”来分配劲力的,尚有“前三后七”和“阴阳对五”的劲力分配法式。而“阴阳对五”正是“二五力均”的劲力分配法。是指“五阳数的二十五,五阴数的三十”匹配而说的。此三种劲力分配法,前三后七为初练入手之法式;前四后六乃中期功夫艺境之法式;“阴阳对五”肯定是功成艺就时的法式了。此拳经以“前四后六”之法式立论,兼顾前后而述之,取乎中矣!

前手用四分力,后手用六分力。乃说明攻防拳势的前攻手、后防守手的两夺之明劲的“争力”法之劲力分配。“争力”,亦是术语,乃“对拉拔长”的两夺之势的用力方法,名为“争力”。此争力本“无力而争”是名“争力”。是内劲、外形的运势方法。可有“明劲”法和“暗劲”法的区别。此说明后手后扯,前手前推的两夺之劲势的四六开势。做对了就为“均匀”。

前脚用四分力,后脚用六分力。此乃言自身步法形成的“人字架”之劲力分配法的。

前脚为“踩”劲,后脚为“蹬”劲。后脚后跟蹬劲,劲势沿身体上升至印堂处,有一“力”柱,乃六分力。前脚前掌踩劲,劲势沿身体上升至大椎穴,有一“力”柱,乃四分力。前踩后蹬之劲势形成的两根“力”柱,也就形成了“人字架”的模样。是支撑自身稳健的“力”柱之架构。俗云:“打架”。就是指摧毁对手的此个“人字架”既是胜者。过去有“输拳不输架”之说,其中“不输架”之“架”,就是指此“人字架”而言的。可知此“人字架”之重要了。此正余大猷所说:“步法管前后,手法管左右,中直八刚十二柔”的“步法管前后”之“人字架”的精义。虽有手法的攻防之前四后六的两夺之争力,但要拳全凭步法的前四后六之“人字架”结构为基础,才能发挥其效用。可知此拳经注重下盘步法之练用,并非推理的捕风捉影之谈,而是实战较技经验的理法之总结,精辟的见解之结果。正如诀言:“脚打踩意不放松,消息全凭后足蹬。”说的就是步法之形成“人字架”势之“前撑后牮坚”的这个意思。

而对此“人字架”的认识,并非此拳经的独自认知。心意六合拳种就将此前四后六的两根摹神设想之巧者的力柱,称为“牮柱”。我在少年习拳时就已精熟此“人字架”的运用了。并将此称名为“人字架”。后足蹬劲之力柱,称为“牮柱”,只是到后来,大约八十年代末时,看到此“拳经”,当读到“用力”条目的“前脚如万斤之石压,后脚如门闩之坚抵来,臀如坐剪夹大银,身如泰山无可撼,此周身用力之妙,摹神设想之巧者也。”方才恍然大悟,对此步法之“前撑后牮坚”的“人字架”结构,古人早已有明文论述,而论述的又相当精确,自叹不如。故我后来著述《杂论卷》的文章时,相信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确有其实质内容,故而得出“只要唯道适从,修炼的攻防功夫艺境,可与古人同,亦与今之善者无异也”的结论。由衷发出这样内心的感慨。此“人字架”的内容,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吧!

后手第一要曳得紧,后脚第一要拴的直,以后脚过身法,以身法送前手。由以后手曳住,须似勒马状样。故拳家之定舵,须在一只后手,要领会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