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明一切的时间,他们的1/3人生 (一) -- 五度

共:💬16 🌺9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说明一切的时间,他们的1/3人生 (五)

五,创业会计师

这位会计师是在1990年起步的,那是个特殊的时期,也有一批特殊的人来到悉尼,而这批人就是这位会计师最早的客户。

这批客户首先是英语不过关,无法于澳洲的本地人交流,然后是粤语也不会说,之前广东华人的社会圈子他们也进不去。他们生活上面临着太多困难,澳洲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别人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像是报税等等,他们就无法自己完成。

在当时已经有一些华人会计师楼,但多是广东人开办,确切的说大多是香港华人开办,所以大陆背景的这位会计师会说普通话就成了他的优势,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户。他当时还给我说了个具体的数字,大陆客户那个时候能占到80%,现阶段则是大陆50%,东南亚20%,30%当地白人。

在刚起步的时候,这位会计师的选择是靠着大树好乘凉,第一步是加入了一个澳洲会计师协会。在那个阶段相当于是挂在别人的牌照之下,也就是被西人的大型会计师行雇佣。由于华人数量的增多,市场需求增大,西人的大型会计师行需要拉拢华人客户,但由于文化差异,他们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同时又有华人背景的人。他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优势就在于他本身对澳洲社会了解,能很好的与西人交流,同时他本身又有大陆的文化背景,能很好的与大陆客户沟通。

他的会计师楼在别人的旗下运营了三年,相当于是挣了三年的经验,做了充分的准备。两三年后他与一位香港的会计师合伙,正式挂牌。经过这段时间的准备,无论是客户的数量还是工作经验他的会计师楼都可以独挡一面。又过了两三年,他终于自己独立挂牌。从90 年,历经五六年时间,他的会计师楼凭借最初的一批稳定客户,终于发展壮大。从这点也可以看到,一般华人的合作都是像这种,最终还是各干各的。

随着规模的增大,他的业务也不仅仅停留在作帐这类基础的服务上。而是给公司做策划,或是给一个大家庭作投资。这个时候,他的很多客户已经跟了十多年。他们从最初的对澳洲一无所知,到已经有稳定的工作或是自己的生意。他们更多要考虑的是要靠理财来赚钱,而不是最初阶段靠打工挣钱攒钱。也就是说打工挣钱是最原始的积累,要往上走一个台阶必须要以钱赚钱才行。

我当时也看到很多华人以为要想多挣钱就要少缴税,这个也是国内思维的延伸。于是就有了不少看不到的收入。社会比较底层的打工者就是打不交税的工,再从政府领救济,一周可以挣1千多澳币。到老板这一层,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某处保险储物柜失火,后来发现里面有很多很多钱的碎渣,但没有任何人站出来这些钱是自己的,为什么不存银行,就是因为钱是没有计入收入的。

当时这个会计师也给了我一些建议,比如在澳洲,个人收入超过 5 万需要缴税43% ,5 万以下需要缴税30% 。既然这里面有一个税率差别,那30% 是不是还可以动脑筋降低?他说可以建立一个家庭退休基金。现在政府鼓励这项措施,所以建立家庭退休基金以后所得的收入只交15% 的税。这样下来自己的收入自然就增多了。他说所谓合理的方法,就是类似这种或者靠投资等策略来解决税务问题。税是一个合理的支出,当收入增多,钱赚得多,税就不算什么。

再说那些领救济的,虽然收入也不算低,但几年过去,他们赚的钱不能存银行,不能贷款买房,更不能投资。他们的现金收入大概为 5 ,6 万,最多10 万。而按照法规工作的华人,他们通过将收入投资房地产等,有些人已经有了三处房产,成了百万富翁。光靠出租房子就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他说了一句话对我也还是有一些影响,眼光要放长远,对社会有贡献是肯定会有回报的。其实也不光是对社会,如果挣了钱,最好是把钱分出一部分给团队,或者回报亲戚朋友,这样才能有一个正向的发展。

现在又过了几年,一直也没有联系他,不知道他的生意做的如何,但他的一些理念,我还是赞同的,我看到澳洲一些华人抱怨不被主流社会接纳,其实很多时候是没有按照人家的规则玩游戏,这位会计师其实并不算大老板,但做的生意本身是在规则下,然后找到自己的特色,这样西人社会和华人社区才会两边都说他好。

关键词(Tags): #回忆录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