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火与冰――核冬天 [英]迈克尔?罗文―罗宾森著 -- foundera
第五章 核冬天预言的可信程度
核冬天的怀疑派
并不是科学界每一个成员都认为核冬天的预测是正确的。最
主要的批评来自美国爱德华?泰勒和英国的约翰?马多克斯。爱
德华?泰勒是加利福尼亚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副主任,
他以“氢弹之父”闻名全球。甚至在第一颗原子弹问世之前,他
已论证:只要重新创造像太阳中心一样的条件,氢与氦聚变,就
能造出威力大得多的炸弹。有几年他因自己的建议没有被采纳而
感到失望,但是在1949年8月苏联成功地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后,上面开了绿灯,一个在当时被称为“超级”的工程计划,便
在泰勒的指导下开始进行。三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在南太平洋爆
炸。泰勒一直是核武器的热情支持者,他声称过去40年靠的是
核威慑力量,才维持了和平。
泰勒在发表于1984年8月23日英国科学杂志《自然》
上的文章中,抨击TTAPS小组对核冬天的预言是夸大事实。声称
如果对尘烟的数量和性质做不同的假设,这种影响会变得很小,
以至极不足道。他用几个字概括了他的见解:“气温骤变的观点
是值得怀疑的。”令人感兴趣的是,在同一篇论文里他又说,落
在非参战国的放射性尘埃的平均预测量即使是20拉德,在辐射
最强的地区为250拉德(比自然辐射背景要高几百倍),也是
不必担心的。
约翰?马多克斯是《自然》杂志的编辑,又是英国广播公司
(BBC)的职业播音员。由于《自然》是一份声望很高的杂志,
曾发表过很多见解深刻的重要文章。马多克斯的两篇有关核冬天
的社论(1984年3月1日和12月13日)曾引起过一些注
意。在第一篇文章里他谈到TTAPS小组的预言由于以下两个原因
不能令人信服:第一,关于种种假设的详细讨论并未发表;第二,
由于没有考虑列在实际环境中可能出现反馈进程,这种可原谅的、
对气候影响所作的过于简单的计算很可能会夸大所谓核冬天的严
酷性。第一个批评是令人费解的,因为发表在1983年12月
美国《科学》杂志上TTAPS小组的文章,含有87个详细脚注,
提供了技术细节和参考资料目录。这些参考目录包括TTAPS小组
以前写的有关火星尘暴以及陆地上火山尘埃影响的文章,这些文
章对大气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细节。第二个批评具有某些合理
性,正如我们在第三章所见,地面的实际温度并不仅仅取决于阳
光对空气和核尘烟云的穿透。海洋和风对调节陆地和海洋、赤道
和南北极的温差也起了重要作用。然而TTAPS小组在他们的文章
里自己已对气候预测的局限性说得很清楚,并且对海洋气温略有
下降,以及陆地气温不会像他们的简单模型所预测的那样明显下
降,也作了清楚的说明。他们声称,在内地,温度实际下降比预
测的大约少30%;而在沿海,则少70%。这些估计与苏联和
美国那些确实考虑过上述部分重要气象影响的地球循环模型所得
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任何就核战争会给气候造成的后果所作
的认真推测都没有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即核冬天效应根本不存在,
纯属子虚乌有。因此,马多克斯的过于自信的结论是很令人费解
的,即“如果按照到目前为止所公布的这些预测,一些人仍不会
相信在核战争后会出现漫长冬天的说法,而且,要说服他们绝非
是轻而易举的事。”
马多克斯的第二篇社论登载之时,正值美国国家科学研究会
发表题为《大量核子交换对大气层的影响》的报告。使马多克斯
大为吃惊的是,这一有重大影响的调查报告证实了核冬天效应确
实有存在的可能性。其结论是:
总之,各种模拟计算和对同类自然现象有限的系统观察的一
致结果,为得出下述结论提供了依据,这与国家科学研究会所提
出的基线情况相似,一场核战争可使临近地面的温度在事件发生
后大幅度下降几个星期至几个月。此外,放射性微粒有可能迅速
被扩散到赤道,甚至南半球上空。
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份报告中所讨论的尚未下结论的问题
上,约翰?马多克斯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他早先的怀疑已被证实。
爱德华?泰勒和约翰?马多克斯并不是核冬天仅有的怀疑派。
虽然TTAPS小组的报告在1983年华盛顿会议上受到参与辩论
的美国和苏联科学家热烈地赞同,但理查德?特科、保罗?埃利
希和尤里?果利特森于1984年11月在牛津对一些英国科学
家所作的报告的结论却是不同的。虽然没有一个持异议的人曾亲
自作过任何具体的测算,但许多英国科学家好像都对核冬天持否
定态度。从总的方面来讲,英国科学家对核冬天效应虽不如美苏
两国科学家那么积极关注,然而,有一些特别是在反对核武器科
学家小组主持下进行的工作是干得极为出色的。几篇很有价值的
有关核冬天的报告,有的出自于奥彭大学克里斯托弗?梅宵迪恩、
欧文?格林、迈克?彭兹之手;有的是我的同事伦敦玛丽女王学
院的伊恩?珀西沃以及其他人写的。
在这一章里,我将充分利用上面所提及的美国国家科学研究
会的报告,对核冬天预测中不可靠之处进行讨论。美国国家科学
研究会由美国全国科学院和美国全国工程学会组成,受美国国防
部的委托调查核战争对气候的影响。这项调查有18位科学家参
加,由哈佛大学的乔治?卡里尔负责。他们对所设想的最有可能
出现的核战争情景进行了仔细的阐述。他们说服空气物理学家和
气候学家使用电子计算机程序来检验核战争的后果。他们的调查
报告长达200页左右,立论严谨,观点鲜明。
核战争的构想
在核战争后气候是否会发生剧变,显而易见,将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战争的规模和形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现行的战略计划,
就包含着以战术核武器回敬苏联坦克对西德的入侵。虽然官方的
方针认为核战争的升级可以控制在任何特定的级别上,但很少有
战略家真正相信这一点可以办到。局势紧张时,事态发展得迅速
异常,一旦任何一方决定使用核武器,双方很难不全力以赴地给
对方的武器进行先发制人的摧毁性打击。
不幸的是,由于许多重要的军事目标都靠近城市或市区,因
此,对这些军事目标的攻击就等于对北约和华约国家大多数城市
发动一场全面进攻。所有研究全面核战争影响的努力在这一点上
都是一致的,即世界现存的5万枚原子武器中,有相当大的部分
将会用于战争,其总爆炸力为130至150亿吨当量。TTAPS
小组以50亿吨当量作为他们研究的基线,并且也考虑了在一场
核战争中100亿吨当量爆炸力所能产生的影响。发表在瑞士皇
家科学院《环境》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作出的设想为57亿吨当量。
加利福尼亚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计算时采用的数据为
53亿吨当量。美国国家科学研究会报告所采用的基线数字定得
高一些,为65亿吨当量,他们认为采用这个数字是充分考虑有
些武器失灵,另一些会被贮存起来这一情况。
尽管对一场核战争中超级大国之间可能使用的总爆炸当量的
看法非常一致,然而这些研究之间也还存在一些重大分歧。TTAPS
小组认为威力达1000万吨当量的武器很少能用于战争。美国
国家研究学会则指出,美国和苏联都在提高弹头的精度和更换导
弹有效负载,以获得数量较多而威力较小的弹头。这些武器的当
量都不会超出150万吨。巡航导弹的出现加速了弹头小型化的
趋势。国家科学研究会提出的意见是,“除非目前的趋势发生逆
转,否则到1985年,不论美国还是苏联,即使要部署威力为
几百万吨当量的核武器,数量也可能是极少的。”
在被当作“地爆”或“空爆”的武器比例方面也存在分歧。
在TTAPS小组的基线研究中,虽然他们也研究从0到100的不
同比例的效应,但他们认定的“地爆”的核弹的比例是57%。
国家科学研究会则估计“地爆”的核武器仅为25%。他们是通
过以下假设得出这个数字的,核武器主要用于进攻军事目标、导
弹仓库、导弹基地、指挥部、控制中心、通讯和情报设施等。作
为第二重要目标,他们认为是维持军事力量的经济基础,如军工
厂、炼油厂、油库、发电厂、主要交通和运输枢纽等,也均会被
列为攻击对象。他们假设城市本身不会成为轰击目标,并假设所
采取的爆炸方式也是以摧毁军事目标为目的,而并非要造成最大
伤亡。因此,他们规定攻击一座导弹仓库和其他“坚固”目标(
也就是用混凝土等加以保护的目标),用一枚“地爆”核弹。
国家研究委员会提出的几种略有不同的假设产生了两种结果。
第一,由于“地爆”的核弹较少,被抛入地球大气层的尘埃亦会
减少。然而,由于尘埃在核冬天效应中并不起关键作用,这种减
少对后果不会有多大改变。第二,正是由于“地爆”对造成放射
尘埃危害起重要作用,国家研究学会估算的放射尘埃造成的伤亡
比起TTAPS小组所描绘的要小一些。国家研究学会没有承担估价
一场核战争所产生的生物影响的工作,所以他们不去考虑所造成
的伤亡,尽管他们极力主张应该使用他们的基线方案来进行这项
工作。即使对所使用的武器的性质作的估计有所修改,其带来的
伤亡也仍然是相当可怕的。
国家科学研究会证实了TTAPS小组的断言:造成核冬天效应
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大火产生的浓烟。这样,用数量少得多的核弹,
以市区为目标进行轰炸,其带来的后果与65亿吨当量的核能释
放造成的后果差不多一样严重。 TTAPS小组考虑的情况是,以
1000枚每枚为10万吨当量、总量相当于1亿吨当量的核武
器,全部用来攻击市区目标的一次袭击。设想像英国和法国那样
算不上核大国的国家已近乎拥有进行这种攻击的能力,人们就会
不寒而栗了。
国家科学研究会还考虑了比基线方案更严重的设想,在这一
设想中包括另外100枚,每枚2000万吨当量的“地爆”,
总当量达到了85亿吨,这些核武器可用于进攻“超坚固”的目
标。这些额外增加的大型炸弹带来的后果,使大气尘埃远远超过
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提出的基线方案所产生尘埃的数量。
核战争产生的烟尘数量
核爆炸所产生的尘埃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爆炸时火球是
否接触地面。对100万吨当量的爆炸来讲,如果引爆高度高于
两英里,这就意味着散开的尘埃便会迅速下降。因此,破坏性最
大的“空爆”也只会卷起少量的尘埃。据估计一次“地爆”后升
入固定云层中的尘埃量为每100万吨爆炸当量产生20万吨到
50万吨尘埃。国家科学研究会认为可能性最大的尘埃数量是每
100万吨当量产生30万吨尘埃,这正好与TTAPS小组的估计
是一致的。国家科学研究会对升入大气层的尘埃总量估计为3.
3亿吨至8.25亿吨,比TTAPS小组估计的9.6亿吨低许多。
这正好反映了国家科学研究会认为“地爆”所占比例较小的假设。
然而,在国家科学研究会的85亿吨当量的设想中,又有4
亿到10亿吨尘埃将被抛入大气层,并且,几乎所有这些尘埃都
将直接卷入同温层。
要估计一场全面核战争所产生的浓烟数量更加困难。毫无疑
问,核战后,会发生熊熊烈火。但大火将蔓延到哪些地区,城乡
的易燃物有多少会转化为浓烟,以及烟粒子冲出核蘑菇云的速度
和规模等是无法确定的。联邦德国马克斯-普拉恩克化工学院的
鲍尔?克鲁兹,是第一个把世界的注意力引向核战争产生的浓烟
会对气候产生极大影响的人。他在一篇发表在瑞士皇家科学院《
环境》杂志上的文章里,估计57亿吨当量的核战争将产生3.
4亿吨浓烟。这比TTAPS小组在基线方案中所估计的2.25亿
吨要高得多。国家科学研究会估计,他们的最低方案中,65亿
吨当量的爆炸可以产生高达1.8亿吨的浓烟。然而,由于存在
许多不可靠因素,他们认为浓烟数量可能在2000万吨到6.
5亿吨的范围之内变化。这正是国家科学研究会建议从事广泛研
究的诸多方面内容之一。这样,人们对核战争中可能发生的城市
以及森林、荒野火灾等便可能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只有浓烟数
量处在国家科学研究会所估计的范围内偏低的一端,比如少于5
000万吨时,才可能避免对气候造成重大影响。因而,几乎在
国家科学研究会估计的整个数位范围内,都可能发生严重的后果。
烟尘会上升多高,它们又会停留多久?
在对核冬天的可能性进行估计时,实际上我们关心的只是那
些体积不到1微米(1/1000毫米)的尘烟微粒,因为正是
这些微粒最有效地吸收和散射了阳光。
甚至在大气核实验的初期,就通过有人和无人驾驶飞机从核
烟云中收集到炸弹碎片标本。使用无人驾驶飞机的优点在于在原
子弹爆炸后几小时内便可以采集到核烟云标本。进行了这些研究,
一场核爆炸中被掀入大气层的尘埃微粒的分布便可以测出了。在
稳定的核烟云中,半径不到1微米的尘埃所占的比重,典型的数
字是8%。这是国家科学研究会所引用的数字。而在特科等人的
研究中,也恰好使用了同一数字。国家科学研究会提供的这个比
重,范围是百分之几到20%。
确定核烟云中微粒大小的是燃烧物和火焰的种类。大多数浓
烟是由很小(半径不到1/50微米)的石墨晶体和不同量的油
类以及焦油组成。在不含水的浓烟中炭晶体凝结成了大小为1/
10微米的链状结构。在含油的浓烟中,一滴滴有机重液粘着烟
粒,可达2/10微米或更大。森林火灾烟粒的大小绝大部分不
会超过1微米,城市火灾烟尘的情况可能也是如此。然而,另外
有几种影响容易改变其粒度组成。烟粒易于凝结在一起,所以它
们的平均粒度会随时间而增大。尽管如此,还没有人认为烟粒会
增大到小于1微米这个临界值。国家科学研究会采用的典型的烟
粒大小为1/10微米。另一个影响是,上升的烟柱中形成的水
滴和冰晶体,在人们称为“净化”的过程中易于吸收烟灰和半焦
微粒。而后,这些东西作为“黑雨”落到地面,这一现象曾在广
岛和长崎出现过。即使水珠在云层里会再次蒸发,而这时烟灰微
粒已经凝结在一起,烟粒的粒度组成也已改变。然而,森林火灾
却不产生黑雨,而且这种净化过程对排除小于1微米的烟粒,无
论如何也不可能很有效。国家科学研究会估计,来自核烈火的浓
烟有50%会立即形成黑雨,这是他们所进行的最低估计,并认
为这是一种保守的假设。
烟尘所达的高度对核冬天持续的时间将起关键性的作用。到
达同温层(在中纬度大气正常条件下,高度约为8英里)的微粒
不再因降雨而被冲到地面,只能靠地心引力缓慢下降。半径为1
微米的微粒落到地面大约需要1个月。而半径1/10微米的微
粒则需一年左右。
TTAPS小组估计,在核爆炸后,抛射进大气中的1微米以下
的尘粒,有80%可能到达同温层。而国家科学研究会的估计却
不到40%。这恰好反映了后者的基线研究没有包括爆炸量大于
150万吨当量的武器,而TTAPS小组却将威力高达1000万
吨当量的武器计算在内。这种比较大型的武器能更有效地将扬起
的尘埃掀入同温层。由于国家科学研究会的基线研究,包括许多
威力较小的“地爆”,所以他们对被卷起来的尘埃总量的估计比
TTAPS小组要低些。他们估计在同温层,颗粒小于1微米的尘埃
只有1000万至2300万吨,可TTAPS小组估计的则有65
00万吨。但国家科学研究会却也考虑过更为严重的情况,即还
有100枚2000万吨当量的武器用于轰炸超级坚固目标,这
样又会有3000万吨至8000万吨颗粒小于1微米的尘埃注
入同温层。
森林和城市火灾烟柱上升的高度业已测出。森林火灾的烟柱
常可高达4英里或更高。猛烈的城市火灾的烟柱会上升得更高。
国家科学研究会设想来自核火灾的浓烟柱会普遍地保持在6英里
左右。他们估计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大面积的城市火灾才会把浓
烟注入同温层。TTAPS小组预计,森林火灾的烟柱可高达4英里,
城市火灾的烟柱高5英里,而且有5%的城市火灾会酿成熊熊烈
火。这时烟柱将高达12英里。
要预测核冬天持续的时间,最重要的一步是要估计出被雨水
冲刷掉的烟尘的数量。TTAPS小组估计这种现象出现在整个大气
层的下部(对流层)。在高度为8英里的范围内,冲刷速度与高
度的上升成反比。在对流层上面的同温层,由于很少有雨云形成,
估计不会有冲刷现象发生。但这种推测没有考虑含烟尘的核云会
导致大气温度降低这一现象。正如尘埃吸收太阳的辐射那样,尘
埃使大气层上部的温度增高,这种温度的逆转使对流层和同温层
之间的交界面高度下降许多。这就意味着3英里高度以上的烟尘
不容易被雨水冲掉。因此,国家科学研究会在他们的计算中是把
这一变化列进去了。但是在低温层,他们采用的冲刷率比TTAPS
小组高许多。国家科学研究会还计算了“尘埃骤雨”情况,在此
计算中他们按其认为合理的最大冲刷量确定了烟尘被冲掉的速度。
为了估计核烟云的影响,现在有必要预测尘埃和烟粒吸收和
扩散阳光的性能。国家科学研究会所采用的数值与TTAPS小组的
数字很接近,而且他们也指出所设想的数值的误差系数是2~3。
按这一估计,即使烟尘颗粒吸收和散射光线的效率要低一些,核
冬天效应也是不会消失的。除非抛入大气中的烟量比他们基线研
究所估计的还要低得多。
根据基线研究关于烟尘数量及其在大气中的分布,冲降速度
和微粒性能等方面的估计,国家科学研究会在忽略风和海洋影响
的条件下,计算出核战争后不同时间,内陆地面可能出现的温度。
假设尘埃只局限在北纬30~27度地区(因为绝大多数炸弹会
在这里爆炸),并假设在这一范围内,尘埃均匀地分布在经线上,
他们通过计算得出,气温在25天内将下降31℃(56F),
76天后温度又会再下降此温度的一半。如果这些烟尘被扩散到
整个北半球上空,气温则会在17天内下降21℃(38F),
51天后则会再下降此温度的一半。尽管这些数字并不像TTAPS
小组的基线情况那样严酷,但也足以证实几个月内气温将骤然下
降――这一核冬天的景象。请记住1816年吧,由于在3个月
内温度平均下降仅3℃(5F),人们便失去了这一年的夏天。
烟尘是怎样均匀地扩散开的?
烟柱最初的覆盖面是由烈火的数目、大小、持续时间以及平
均风速、风向变化决定的。大多数城市火灾的烟柱会向上扩散,
到达对流层,狂风会把烟雾刮到几百英里以外。所以有理由认为
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大部分地区首先会被烟云笼罩。最初两天,由
于本地风向的变化,原来烟云不曾笼罩的地区也飘浮着烟尘,大
约三天后,原来空空如也的北大西洋上空,也是烟云密布了。俄
勒冈州立大学使用三维电子计算机进行了模拟地球大气进行估算,
其预测结果表明,三天之后,苏联、欧洲、北非和北美大部分地
区,都被连续不断的核烟尘云所笼罩。在北半球有20%以上的
地区,日照的强度将下降到还不及原来正常日照的1%。在上百
万平方公里或更大面积的土地上,日照的强度将下降到不到平时
的1亿分之一,或者说日照已不复存在,四处一片漆黑。在这些
土地上,气温的骤降将比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平均降温更为急剧。
这些核烟尘是否会蔓延到南半球,还是尚未解决的问题。有
迹象表明,核烟尘带来的大气循环的改变,有助于浓烟和尘埃进
入南半球。在火山爆发后,人们曾观察到,尘埃在两半球之间传
播的情况,尽管这可能仅仅是那些到达同温层的尘埃。在TTAPS
的基线预测里,在核战中产生的到达同温层的尘埃,其本身并不
致于使气候发生急剧的变化。对南半球在一场核战争后的情景进
行较为可靠的估计,只能在这场大灾难后用三维电子计算机模拟
大气,对核烟尘云变化进行数月的追踪观察后才能作出。
在第三章里我们知道,世界气候,特别是从温暖的海洋吹向
寒冷大陆的风的影响,会减缓核战争后气温的急剧下降。在亚洲
和北美大陆内地,仍有可能出现异常严寒的气温,但是像西欧和
加利福尼亚这样的沿海地区,也许几乎不会有如此严重的情况。
这些细致的大气模拟有多大可靠性?气候变化是比这里预测
的好些还是更严酷呢?必须指出的是,三维电子计算机对地球大
气层的模拟,在一些方面是很粗糙的,大多数不能跟踪风和大气
循环对核烟云产生的影响。它们不能把凝聚和冲刷这类有助于从
大气层中清除尘埃的详细过程包括进去。他们忽略了海洋降温和
海洋循环的冷却作用。烟尘微粒的红外线辐射和阳光的散射也被
忽视了。到目前为止,差不多没有人对核战争后气候的变化将随
开战的季节不同而有差异作过任何调查。
然而,我认为以上这些影响并不会大大地改变模拟的结论。
尽管人们很清楚,为了要正确地了解核冬天的影响,弄清所产生
浓烟的数量,从大气中清除烟雾的速度等一些没有把握的问题,
还要做许多工作,而不是计算机的模拟。
核冬天会出现吗?它会危及地球上的生命吗?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出这个问题:在举出了讨论中涉及到的所
有这些不定因素之后,是否还能说一场核战争之后很可能伴随着
一个核冬天?为了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根据美国国家科学研究会
的论文《重大核交换对大气的影响》,我列了一个表,来说明一
场核战争可能带来的后果。我已经指出了与国家科学研究会的基
线预测相似的各种情况的严重性,这一因素是可以用来估计一场
核战争所产生的浓烟的数量的,虽然其它因素可以起类似的影响,
比如烟柱吸收光的效率。浓烟在大气中存留的时间是影响核冬天
效应严酷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而我无意把烟云生存的时间与烟
云团的各种可能的组合全部罗列出来。我显示的只是烟云寿命随
着情况的加重而递增的关系。北半球各地典型的气温下降却是一
种近似值,而有一些情况则更不过是猜测而已。在估计不同情况
对生物的影响中,主要的问题是在1983年华盛顿会议上,与
会的几位生物学家决定只调查最极端的情况,因而以他们的结论
来推及不是那么严重的情况,是不容易的。
总而言之,由于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有这样的可能
性,即同1816年坦博腊火山喷发所造成的那一年夏季的消失
相比,一场核战争后的气候影响也许算不了什么。然而,也存在
着相反的可能性,即这种气候的变化是如此的剧烈,以致于严重
的毁灭事件将会发生,并危及到人类的生存。
TTAPS小组认为他们所设定的“基线”情况比起国家科学研
究会所假定的最极端的可能性还要严重得多。国家科学研究会为
了增加他们研究报告的可信程度,免遭所谓“夸大其辞”的非难,
可能犯了低估核冬天对气候影响的错误。
诚然,爱德华?泰勒和约翰?马多克斯可以从下表的某些栏
目中为自己的观点找到自鸣得意的例证,但是对于该表最后一行
右边顶端那一栏目中的预测指标恐怕也不能视而不见。
依我们现有的科技知识水平,我们还无法判断表中所列的五
种情况哪一种的可能性最大;同样,目前所达到的这种知识状况
也不能使我们排除这五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或许是完全对等的。
也就是说,在一场核战争之后,不会发生大的气候危害的或然性
如果是20%的话,那么,与之相反的情形,即气候改变导致严
重毁灭事件乃至整个人类牺牲的可能性也将占20%。看来,严
酷的核冬天效应还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
项目 A B C D E
――――――――――――――――――――――――――――――
严重程度
(与国家研究 ×1/4 ×1/2 ×1 ×2 ×4
会基线相比)
――――――――――――――――――――――――――――――
调查者 国家研究 TTAPS TTAPS
会的下限 的下限 的上限
――――――――――――――――――――――――――――――
典型降温 几度 5~20℃ 美国NCAR 15~30℃ 苏联
(北半球) 9~36F 3D模型 27~54F 3D模型
10~25℃ 25~40℃
18~45F 45~72F
――――――――――――――――――――――――――――――
对生物的 小 严重 严重 很严重 很严重
影响
――――――――――――――――――――――――――――――
动植物是 不会 可能有部 部分 普遍 产生重大
否会灭绝 分会灭绝 灭绝事件
――――――――――――――――――――――――――――――
世界收成 有损失 无收成 无收成 无收成 无收成
――――――――――――――――――――――――――――――
对人类的 给贫困国 给战争幸存者带来 造成世界性的严重
影响 家带来经 严重威胁,给非参 危机,不能肯定有
济问题 战国带来严重问题 无幸存者
――――――――――――――――――――――――――――――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7
压缩 2 层
第二章 核冬天的真实景象 2 foundera 字9572 2004-06-21 22:12:36
第三章 什么引起了核冬天 1 foundera 字21369 2004-06-21 22:13:18
第四章 地球上的生命面临存亡的危机 1 foundera 字8498 2004-06-21 22:13:55
第五章 核冬天预言的可信程度
第六章 核战略家们在想什么 2 foundera 字5040 2004-06-21 22:15:15
第七章 科学家与核冬天 2 foundera 字14368 2004-06-21 22:15:54
附录 关于地球在核冬天里会变得多冷的一种简易计算法 1 foundera 字9364 2004-06-21 22: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