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推荐一本川菜的书——《我的川菜生活》 -- nedask

共:💬41 🌺10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老汤带来的幸福

1

三十多年前,四川的绵阳还是一个古旧的小城。秋天的一个夜晚,窗外风雨飘摇,室内灯光黯淡,重病已久的母亲把已近中年的儿子叫到床前,双手哆嗦着,从一个漆色斑驳的木盒子里拿出一蓝布包,打开包裹得层层叠叠的布包,里边有两张发黄的纸片,母亲神色紧张而庄重,把两张纸片交到儿子手里,话语很低,断断续续地,说完之后,面容变得平静,像心里终于放下了一块沉重的大石头。不久之后.母亲就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那两张纸片上究竟是什么内容?母亲对儿子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到了临终之时,母亲才在夜里如此严肃地交给儿子?这一切,过了很久都没有人知道。那是一个寂静得叫人窒息的秋夜,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那时的人,不知道明天会是怎样一种生活。

直到那一夜的15年后,我们才零零星星地听说,儿子姓廖,叫廖开太,那两张神秘的纸片,一张上面写着廖家祖传的卤水配置秘方,另一张上面,是一幅笔法笨拙的图画,图画上,记着乡下老屋埋东西的位置,那是一坛深埋于地下的百年老卤水,是廖开太的曾祖父埋下的。廖家这位百年前的老人,曾经在宫廷中做过御厨,卤菜是他的绝艺,然而,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没有做厨师,上个世纪的大多数年代,世事潦倒,民不聊生,他只有把一生心血的精华埋于地下,靠着两张薄薄的纸片,一代又一代,秘密地传递着他苦苦的心愿。

1981年,离开工厂的廖开太为了生计,就靠着先祖留下的一张秘方、一坛老卤,在绵阳的一条小街上,开了一家小小的卤菜店,招牌是“廖排骨”。如今,“廖排骨”卤香飘于川内,名声传于四方,连锁店达几十家之多,廖家因此而家道兴旺。我想,若非天心顺了民愿,世道重开百姓生路,廖家祖先的绝艺和一坛绝世老汤,至今还一定含恨于人世之外,而这百年之间,不知有多少这样的秘技,已经永诀于人寰。

这是祖先恩惠对后人的润泽,这是老汤带给子孙的幸福。

诗人柏桦有一首很有名的诗,诗名是《惟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当然,诗人感念的是人生和岁月中,那些永远萦绕于心的美好感情,是一种生命本质上最彻底的追忆。怀旧,是我们内心普遍的情结,因为,只有那些在时光中磨洗已久、却依然美丽的事物,才能给予我们最清晰的证明,才能让我们如此明确地与生活相认。作为饮食中的一种味汁,再醇厚的老汤也没有诗意所含的广阔和深远,但是,老汤中积淀的,也不仅仅是食物的鲜香美味,还有烹饪者日复一日的情思与心血。

饮食道上有句行话:“卤菜要香,全靠老汤。”所以,市面上大多开店卖卤的,都要向客人炫耀,自己的卤水前几辈几辈就起上了的,至少,也是多少多少年以前就熬炼出来了,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这卤水比你岁数还大。”成都市郊有一个非常幽雅的小镇。叫万春镇,很多人去都江堰玩了回来,都要绕道去一趟万春,为的就是去买一大包卤菜,那里的卤菜风味香浓。声名闻于川西。还有很多人专门从成都开车去那里。也是冲着卤菜去的。万春的小街上,卤菜店和卤菜馆子一家接着一家,大多店门前,都有一个牌子。写着“百年老缸”几个大字,是否真有那么多百年老卤,我们无从考究,但是,由此可见老汤对于卤家和食客,有多么重要。古人说,衣不厌新,人不厌旧,我加上一句,汤惟其老。

2

卤菜是中国烹饪独有的风味,生活在地球东方的炎黄子民,很早很早以前,就掌握了卤制菜肴的方法。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引用了《食经》里记载的“绿肉法”,这应该是见诸于文字的最早的卤制技艺,也就是说,中国人以卤为菜,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绿肉法”具体说来,是将猪肉、鸡、鸭切成方块,用盐、豆豉汁、醋、葱、姜、橘皮、胡芹、小蒜作为调味料,加汤进行卤制。这种以香料和各种味料调味起香、用卤汤煨煮的方法,是中国卤菜烹饪的原型,至今仍然没有太多改变。三千年卤香绵延,世界上可能很少有哪一个民族,连一种菜肴风味也有这么长的历史,而漫长岁月中,融会沉淀其间的灵感和智慧,是否也是一种精神的、文化的老汤呢?也许,对于一些说起古时候就头痛皱眉的人,我的话,自然是十分陈腐。不过,我始终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今天的饮食起居,我们最基本的生活,很多很多方面,根本上还在受着祖宗的恩惠,只是已经很少有人还对此怀着感激之心。

唐宋气象永远是中华历史中的洋洋大观,卤菜之法也已经遍于民间,特别是在物产富庶的江南,无论繁华之都,还是清幽小镇,卤坊四处可见。文人墨客走进店中,两三盘香卤,几壶清酒,古往今来的风雅,尽在醇香满齿的回味之间;豪侠之士拣了靠窗的座头,大盘卤肉,大坛好酒,酣畅之时,说起某侠士昨夜取了某狗官的头颅、某好汉前天要了某恶霸的性命,痛快得直呼:好酒!好肉!

前者的典范自然是苏东坡,他的“煮肉法”“食笋经”都深得糟卤的精髓。后者中最引人向往的。当然要数梁山泊上那帮快活自由的江湖儿女。我自幼喜欢《水浒传》,除了好汉们豪气干云的英雄事迹让我激动不已之外,他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狂放人生,也常常叫我抱憾自己生之也晚。小说中经常写道,梁山好汉走进店子,落座之后,一声吆喝:“小二,上好的牛肉切上十斤,再来一坛好酒。”我读过一个四川文人写的文章,说那牛肉,也就是白水煮熟,放了点盐巴,当然,他不是要讽刺粱山英雄胃口粗放,而是要表扬他们吃得朴实,有劳动人民的本色。对此,我不以为然。我以为,阮家兄弟和武二哥们嚼得兴起的,绝对是卤牛肉。宋代吴氏的《中馈录》中记载了当时许多饮食店铺里的菜肴,其中糟卤的肉食甚多,而且,价廉物美,寻常百姓也经常买食。同是宋代的《梦粱录》《清异录》,也有当时饮食行道中卤菜遍于市面的记载,可见,在梁山好汉走南闯北的年代,民间卤菜已经非常普遍,既有如此的美味风行,白水煮牛肉如何卖得出去?况且,自古以来,英雄爱美酒、爱美女,岂有不爱美食的道理,放着到处都有的鲜香的卤牛肉不吃,一定要大嚼那种能让嘴巴淡出鸟味来的白水牛肉,豪爽的哥们又不是傻逼。也许是受《水浒》的影响,直到现在的武侠小说里,只要写到江湖中人进馆子,总是要切上一盘卤肉的。诗人马松说过:“切上一盘上好的卤耳朵,全部是耳丝的那种,拿来下酒,很是快活。”好像很久以来,卤菜就不是下饭之物,女人吃来香嘴,男人用来下酒,这许是中国饮食的一种古风。

到今天,川、粤、鲁、苏四大菜系,无一没有卤菜;飞禽走兽,无一不可进卤。仅仅是川味卤菜,就有上百个品种,而且,以卤知名的店子,仅在成都就数不胜数,像耗子洞张鸭子、盘飧市,都是近百年的卤菜老店,许多过去的穷家寒户,现在都靠着卖卤发家致富。我高中时有个女同学,姓何,资质容貌都没有多少出众之处,家住老古巷,兄弟姊妹甚多,父母皆在街道小厂,家境十分贫寒。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生活,无奈之下,只有靠着卖一点自家卤制的卤鸭子贴补家用,谁知到现在,“何鸭子”竟然成了成都人无所不知的招牌,分店遍于城中,家资千万,昔日的同学老师,谁能想到当初最不起眼的何女,如今竟是风光占尽的富婆。人们说,成都有三多,一是火锅店,二是茶馆,三就是卤菜摊子,几乎每一个菜市场,都有几家卤菜摊,而且,大多都还好吃。川味卤菜与潮州卤菜的香软味浓、鲁式卤菜的成鲜红亮、苏式卤菜的鲜香回甜相比,更重香料在卤汁中的和味,强调用糖色调色,突出花椒香味在各种香料中的渗透浸润,而且,许多人在品食的时候,还要在卤品上淋入热卤,以求滋味更加纯粹和彻底。现在,川人嗜辣之风日盛,于是,便出现了许多辣味卤菜,卤水中加入了大量的干红辣椒,甚至辣椒面,像很多火锅店里的卤鸭舌、卤鸡肚、卤兔头,直接就是香辣味型,这算是新派的川味卤菜了。不过,我还是更喜欢纯正的传统卤菜,太烈的辣劲,掩去了卤菜的本色本味,偶尔食之,觉得新鲜和刺激,吃上三两次,总没有老老实实的卤菜那种一波三折的绵长之香。

虽然,这是个什么都要讲讲与时俱进的时代,烹艺一道也需要常现新意。但是,过分地追踪时尚和追求极端,尽管可能因其新鲜刺激而红火一阵,然而,违背了饮食之道“和味养生”的根本,终究不是道中人所为。回想这几年市面上闹腾的热门饮食,酸菜鱼来了,一窝蜂全吃酸菜鱼,不到半年,改吃鱼头火锅了,一窝蜂也改过去;呼啦拉一拨烧鸡公来,呼啦拉一拨炒龙虾去。有人说,现在的人,不仅心性,就是连口味也是浮躁的。为什么会这样,我没有细想过,只是觉得,以正立身,以奇取胜,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也是做菜的基本。所以,对于我始终钟爱的川味卤菜,我们还是要回到祖宗们那世代相传的老汤,回到前辈们教给我们的传统中。我想,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物,总是要回到自己的根子上,才能找到重新生长的方向,无根或者忘了根的东西,终不能成大器。

3

十余年前,因为忙于生计,我经常在外面吃饭,那时,我奶奶还在世,每天早上出门,她总要叮嘱我,晚饭回家吃。有一句话,我听得耳朵里快起茧子:“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千香万香,不如自家的饭香。”那时,总觉得这不过是一句老话,从没有往心里去,在外面吃了这么多年,从豪华的餐厅到简陋的农家小店,大大小小的馆子也不知进了多少,慢慢才体会到,奶奶说的老话是对的,最好吃的,的确是家里自己做的饭菜。其实,并不是家里人的手艺比外面的厨师好,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家里人吃东西喜欢咸一点还是淡一点、硬一点还是软一点,只有家里做菜的知道,只有家里人才会细心地拿捏饭菜味道的分寸。外面馆子的菜再好,也不可能专门照顾你一个人的口味。

所以,要想真正吃到自己的合口之卤,还是动手在家里起一锅卤汤吧。我们需要随时把鸡鸭鹅、猪牛羊以及各种可卤的什物丢进卤汤,用来下酒,用来招待朋友,用来在我们看电视、聊天的时候,啃得满手是油、一嘴喷香。千年之卤只是神话,百年老汤也偶有所闻,我们也没有爷爷奶奶传下来的老卤水,但是,天降美卤于世间,我们无法对它说不。这世界上,再老的卤汤也有起根发芽的时候,那么,我们自己的一罐好卤从哪里开始?

首先,你备上一锅鲜汤候着吧,若不嫌麻烦,红汤更好。如何熬汤,我在《好汤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已有详述,此处无须多言,只是为炼制卤水,鲜汤的分量一定要够。当然,盐、料酒、胡椒粉、大葱、老姜、冰糖、醪糟汁你也要备好,这些东西是家里常用的调料,只是品相质量一定要好,选料的一个小马虎,做出来的菜肴,就会还给你一个大糊涂。另外,你还要准备一堆鸡骨头和猪棒子骨,两三斤总是要的,洗干净后,敲破备用。最后,就是起卤这部好戏的主角——中国十三香。十三香是炼制卤水所用香料的统称,但是,到底是哪十三种,天南地北、赵钱孙李,说法各不相同,实际上,很多传世卤家所用,往往是二三十种,旁人问去,最多也就告诉你十来种香料的名称,其他的,传子不传女,就是徒弟,不到临终,也不会倾囊相授。那些口传身授的世代秘技我们无须惦记了,除非他只有独女,而你又有运气做了上门女婿,否则,你打破沙锅问到底,到底也只有十三香。但是,我们不是要卤出惊世绝响的天下第一卤来,也没有创出一个品牌、靠一锅卤菜当上百万富翁的奢望,对于家中起卤,十三香足够了。这些香料,大多伴随了中国烹饪上千年,借此,我们重温这绵绵不绝的世代之香,不仅仅是一种怀古,一种对传统的追忆,也是和这些自然精灵的一次娓娓相叙。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