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擅自转贴---温相近期在文学城的文章(前言必读) -- nan

共:💬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擅自转贴---黄维?胡琏?杨伯涛 田家英 黄克诚

【原创】读史札记(91)--黄维?胡琏?杨伯涛

文章来源: 温相 于 2004-04-19 10:34:34

黄维是国民党军著名的土木系的中坚,也是陈诚的亲信,为人儒雅、多谋,然而临机不断、过于优柔也是他平生最大的缺点,也正是这个缺点最终埋葬了蒋家王朝的嫡系精锐部队十二兵团,也

终结了黄维的曾经比较辉煌的军事生涯。

黄维的参加黄埔军校居然是江西同乡方志敏为他居中联络而成的

,中共江西地下省委负责人之一的赵醒依是他的新生入学介绍人

。1938年,年仅三十四岁的黄维被蒋介石任命为整编十八军军长

,成为这个王牌主力的第三任军长,黄维在蒋介石的官邸受到校长的亲自接见,校长送给他一张自己的照片,亲笔题写:“培我将军惠存。”黄维本号悟我,蒋介石并非疏忽的改为培我让新任军长黄维深感蒋的期许之深,矢志杀身以报。

黄维虽则是军人,然而不脱书生本色,在他的一生中办军校倒是

很好的发挥了他的长处。这或许是国民党军自蒋介石以来的传统所致,我们翻一翻国民党军的历史就会发现,像黄维、李默庵、

顾祝同等人如果一直让他们停留在军校领导或者地方首长的位置

上可能会使他们更加的出色,不幸却都被驱赶到了不属于他们的

战场上。导致误人误己。

1948年,蒋介石坐困愁城,着手组建新型兵团对抗日益准备与他

决战的解放军,他想起了他的主力王牌十八军,新组建的兵团包括十八军、十军、十四军、八十五军,命名为十二兵团,司令官

的人选却让蒋介石大伤脑筋,胡琏已经是首选,然而,白崇禧一贯讨厌陈诚、胡琏,拼命抵触,蒋介石不知是怎样的考虑,竟然

放弃了胡琏,转而派遣参谋次长林蔚去上海看望养病的陈诚,请

十八军的老长官来评选自己的新部下,陈诚知道蒋的用意所在,

就此推荐黄维,黄维时任新制军官学校校长兼陆军训练处处长。

蒋介石立即表示同意,并且不顾何应钦、白崇禧对黄维的“书生

不宜典兵”的评价,召见黄维委以重任,黄维顾虑重重,有畏难

情绪,他和蒋介石约法三章:“等我打过这一仗之后,我还要回去办我的军校,司令官还是胡琏同学来做。”蒋介石当然应允。

黄维口中的胡琏同学算得上国民党军为数不多的虎将,胡琏,字

伯玉,是陈诚、罗卓英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干将,他在国民党军

中有善于苦战、鏖战、硬战之称,当然也素有骄横、狭隘之称。

1946年国民党山东重点进攻过程中,胡琏在12月13日受到整编69师师长戴之奇的指责心怀不满,此后一战,胡琏坐视69师被华野主力围困而不救,最后直接使戴之奇自杀和69师全军覆没,蒋介石在南京为戴某人发哀,却对胡琏无丝毫指责。次年,华野在泰蒙会战中再度设伏邀击胡琏,胡琏大意被围,如果不是第五军救援得力,胡琏可能就在那时便效忠党国了。尽管如此,胡琏在众多的国军将领中仍然算是很少吃“共军”的亏的所谓的名将了。

胡琏久任十八军和整编后的十一师师长,以十二兵团司令官志在必得,没想到让他眼中的书呆子黄维凭空摘了桃子,大为不满,

此前,胡琏可以攻掉罗广文取而代之,然则对于黄维的来路确实奈何不得,毕竟是陈老总亲自点将,所以内中闷气最重,以致于不就兵团副司令一职,进而挑动杨伯涛等心腹旧部和黄维大搞摩擦,新建兵团一开始就布满了不祥之兆。

被胡琏策动搞摩擦的杨伯涛也不是等闲之辈,这位十八军在中国

大陆最后一任的军长肩上扛着的两颗金星不是靠着贿赂和吹牛得来的,此公在抗战末期的湘西会战中力挫日军,曾经受到来自国民党六届六中全会和总裁亲自的表彰并得以接见留影。在杨伯涛看来黄维尽管也是土木系的大将,而且年辈长于自己,然而,黄维并不是战将,大敌当前,“老头子”把个书生派来对十八军指手画脚真不合时宜,不过闹归闹,最后还要表面上尊重司令官的

“权威”,所以一直到淮海战役爆发之前,大家倒也相安无事。

淮海战役开始后,杨伯涛和解放军杨勇部接触,双方互有胜负,

可是,久历戎行的杨伯涛发现了苗头不对,以他过去的经验,解放军总以运动战为宗旨,辅之以切尾、断腰、斩首等行动,很少硬拼、苦打、猛攻一类的消耗战,唯独此次例外,而且,杨勇硬是用精锐的老四团拼掉了杨伯涛几千人,涡河以南解放军对十二兵团视而不见,涡河以北则严阵以待,且充分发扬解放军的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作风狠打狠追,杨伯涛预感解放军一定有巨大的

后援或者主力才得以这么轻易的表示出决战的决心来。在这点上

司令官黄维和他心有相契,黄维建议兵团采取“核桃”战术,即

以蒙城为中心,构筑工事,然而远远的把触角伸出去和解放军接触,形成一个铁拳瞄准目标集中主力打下去,前进中继续占据有力地形,接着逐次跳跃、稳扎稳打。他用第十军向蒙城靠拢,用

十八军攻取蒙城。应该说这个方案至少可以保证十二兵团不被华野、中野全部吃掉,可是,那位被白崇禧讥为“步枪指挥官”的

蒋校长再次帮了人民解放军的大忙,他来电给黄维指示让黄维火速增援被围的第七兵团黄百韬,立刻赶往宿县,黄维不免长叹一声。1948年11月21日,在黄维兵团前往宿县途中,解放军占领蒙城,彻底切断了黄维的后路。

11月24日,杨伯涛终于有点明白了“共军”的企图了,他建议黄维:兵团主力迅速向固镇靠拢,接触李延年兵团,合力沿津线向北运动。这是置之于死地而后存的唯一出路,黄维不得不佩服杨伯涛的临战的脑筋之清楚,自然照办。当日下午四点,杨伯涛的

十八军已经完全行动起来,不料,六点钟,书生大将的黄维的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命令部队在双堆集宿营,目的是为了等待跑散了的后续人马和暂时的休息,就是这半天的等待,让解放军七个纵队加陕南12旅、豫皖苏独立旅一共二十多万大军把黄维团团的围困在纵横只有15华里的狭小地带,等待黄维、杨伯涛的只有灭亡了。杨伯涛得知黄维的昏招之后破口大骂黄维混蛋,然而一切都晚了。

黄维被围,蒋介石、陈诚赖以起家的十八军成了瓮中之鳖,让南京的蒋总统坐卧不宁,亲自找来胡琏,承认自己用人不当,请胡琏务必走一次,救十八军于水火之中,胡琏大抵是在上海闲的太久了,也可能是上次在山东被他逃脱的太容易了,他不太以为当年的粟裕能把他老虎一样的十八军怎么样,于是,他拍着胸脯保证此去一定学习常山赵子龙,杀他个七进七出。胡琏两天之后到达双堆集,开口就是斥责杨伯涛等人:“我在南京之时是怎么交待你们的?共军两大主力会师必有大动作,你们打的乱仗,硬是往共军的口袋里面钻。”这种指桑骂槐的做法如果换了他人早就

吵翻了,好在黄维素来风度俨然,再加上败军之将何敢言勇,自是不计较,下面就请胡琏这位当代赵子龙来全面负责指挥。

等到胡琏一接手,他胡伯玉也明白了“粟郎”也非吴下旧阿蒙了,如今,解放军的本钱也大了,打起仗来山呼海啸的,知道胡琏的到来,总前委粟裕下令再调上去三个纵队八万人左右,把双堆集给我打成下一个孟良崮。只打了五天,胡琏支持不住了,他

跑回南京去,这个赵子龙没有救回“阿斗”,却是告诉“主公”

我们应该赶紧的撤退,蒋介石同意,让胡琏再次回去转达他的意见。12月13日,胡琏回去的第六天,解放军主力吹响了总攻的号角,十二兵团全面崩溃开始了。

临出逃前,胡琏和黄维无一例外的都准备了大量的安眠药,杨伯涛问他们作什么用?他们说留着为校长和党国成仁,杨伯涛大不以为然,军人嘛,照着脑门开上一枪不就完了吗?吃药那不是妇女的游戏吗?杨伯涛于是就不要安眠药,等到十一师全被打垮后

杨伯涛中将向一条小河纵身一跳,争奈河水太浅,只没了他半截身子,而且,十二月的河水又太冷,杨伯涛没有开枪给自己一家伙反而从冰冷的河水爬了出来,毕竟“千古艰难唯一死”啊,走了不远,杨伯涛被俘,死前也不原谅另外一个“战犯”黄维。

胡琏命最大,坐着一辆装甲车跑了,后来又到了台湾,成为台湾军界的“祖宗”,只是晚年绝口不提双堆集和粟裕。

书生黄维被改造了很久之后选为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国委员会委员,写了一篇回忆录,总算是对自己的后半生做了一个还体面的总结。

【原创】读史札记(90)--记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

文章来源: 温相 于 2004-04-18 16:36:20

这次回北京一个比较意外的收获就是又见到了李锐同志,老人虽然苍老了很多,可是谈起田家英这样的难得的故人来仍旧是感慨良多。以前,读过一些关于田家英的作品,对这位“佼佼者易污

、?i?i者易折”的年轻的毛泽东的近臣的印象很深,经常把他和

陈布雷相比较,觉得他们虽然出身和经历不尽相同,然而殊途同归以及各自的困惑与迷茫又是那样的相像,不免有动笔写一写他的念头了。

文革初起时,有两个人的自杀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个是田家英

,一个是邓拓,邓拓的夫人丁一岚同志一直不同意大家称呼邓拓是书生,认为邓拓同志是革命者。邓拓和田家英都是十分热爱、

尊敬毛泽东的人,他们很早就服膺毛泽东的学说进而对毛泽东本人产生了敬仰的感情,而他们这种敬仰又不完全是被毛泽东的政治权势以及政治压力所折服,用亚里斯多德的话说:“吾爱吾师

,吾尤爱真理。”所以,他们性格中不盲从的特征又让他们面对毛泽东所犯下的巨大错误感到深深的苦恼。特别是当错误路线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主导之后,他们虽然尽量的在各自的岗位上避免错误的延伸,可是毕竟人微言轻、势单力薄,最后,他们都选择了自杀,也并非偶然,以他们书生的本色向历史控诉了一段政治上的黑暗,用他们的鲜血写就了一篇壮丽的人生的片断。

田家英并非陈布雷那样之于蒋介石号称是文胆,然则他一生作为

毛泽东秘书的十八年里对于毛泽东的书稿、文件、典章的起草、

更定、整理与力甚多,毛泽东不是一个轻易以文笔假手于人的人

,唯独对田家英是个例外,知名的如党的八大的开幕词。但是,

随着田家英越来越多的接触毛泽东,也就越来越比其他人更多的看到毛泽东的思想的负面。同时,田家英又不是一个老于世故者

,他把他的这些苦闷和其他人讲述的时候,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灾难,当他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而不愿意附属于毛泽东的

错误论点时他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叛主”,也正是

因为这些十分本色的东西的存在,才使得我们今天更能体会到或者说看到人生年仅四十四岁的田家英作为大写的人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毛泽东是听到胡乔木的介绍之后开始格外留意田家英的,此前,

他也知道《解放日报》上经常有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爱好写点

历史方面的杂文,特别是后来毛泽东亲自在门外听过一次田家英

讲课,使毛泽东把活生生的田家英与胡乔木的简介联系到了一起

,于是,毛泽东决定调田家英来身边。陈伯达的同毛泽东的相遇

和田家英有类似的地方,也是毛泽东听课听来的。毛泽东一见田家英就问他:“你到我这里工作有什么想法啊?”田家英说:“

不求有功,但求无愧。”田家英的回答虽然不令毛泽东十分满意

,但是,毛泽东也赏识他的诚恳,而田家英自己后来也是一直这么做的,直到他的生命走向终结。

曾经有一位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领导人这么评价过毛泽东

的五位秘书,他说:“陈伯达是窝窝囊囊,胡乔木是鬼鬼祟祟,

田家英是清清白白,江青是诈诈唬唬,叶子龙是昏昏噩噩。”从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来看,这个评语还是比较形象的,田家英的

清白坦诚始终没有因为外界的变化而改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十年京兆一书生。”

一九五九年初春时节,正值大跃进如火如荼的时候,田家英回到

外祖父的家乡四川新繁县崇义桥乡进行社会调查,他发现了很多

的问题并非向四川省委的负责人说的那样轻松,亩产也并非什么

千斤、万斤,浮夸和浮肿倒是这个县城的群众生活的最好写照。

所以,他从四川到江西庐山参加著名的庐山会议时,田家英就把

自己的近四个月的调查结果实实在在的告诉了毛泽东,引起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的大为不满,两个人以致于正面争吵起来,

李井泉生气的拍了桌子:“你田家英有什么了不起的?三面红旗

是毛主席亲手制定的,你说四川左倾有什么根据?”田家英回答

:“如果说粮食多的吃不了,为什么群众还都是经常饿着肚皮呢

?”此后,毛泽东不得不出面干预,毛泽东批评了李井泉一触即跳:“不能怕告状,你没有的事情也不能因为告状就有了,你有的事情同样也不会因为不告状就没有了,共产党员还是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实事求是。”这件事成为李井泉稍后在小组会上

狠批田家英的来由之一,而从毛泽东调解的语气看,上山之初,

毛泽东确有意图要纠左,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说:“郑州会议的召开就是为了反左的,从三月反到了六月,要是继续反下去就好了

,可谁知道彭德怀在中间插了一手,于是就反右,??????

。”(毛泽东一九六一年三月五日和中央一线工作领导同志的讲话)作为秘书的田家英从一开始的服从到慢慢的半信半疑到后来的全面否定,体现了他的对国家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

在庐山期间发生的事更能让我们了解到田家英鲠直、仗义的一面

,当时田家英、胡乔木、陈伯达、康生几个人一起出来散步,他们都对毛泽东的一些做法表示不满,其中田家英、胡乔木的话比较激烈,康生也说话了,不过说的不多而已,后来胡乔木还同其他人一起说了毛泽东专断作风的某些事情,等到批判彭德怀起来以后,田家英找到李锐说:“我们三人中(指的是他和胡乔木、李锐),乔木要第一个保,他还能写很多东西,你第二个,因为你懂水电,我无所谓。”李锐决定把一切的事情揽到自己身上时

,田家英还和李锐说:“保不保我没什么,关键是保护乔木过关

。”田家英在小组会上被严厉的围攻,围攻者逼问一些事情的由来,田家英没有牵扯到任何一个人,李锐被打倒之后,六十年代中期回到北京,田家英冒着十分大的风险单独去看李锐,二人谈了很久,对国家和党的命运都忧心忡忡,不过,他们谁也没想到这是他们的永诀。

田家英之不盲从还表现在一九六一年到次年关于包产到户的争论

上,一九六一年,毛泽东在上海和田家英打过招呼,他说:“我们共产党是走群众路线的,可是也不能事事都听群众的,比如包产到户就不能听。”然而,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的实际调查,田家英认为只有包产到户才能解决当时农村出现的问题,所以,他返京之后(1962年6月底)立刻到游泳池向毛泽东汇报了此事,毛泽东问:“你是主张集体经济呢?还是主张个体经济?这是你个人的意见还是其他人的意见?”以田家英在毛泽东身边十几年

的经验不会不知道毛泽东想听到什么样的答案,然而,田家英还是正面的回答了问题:“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毛泽东默无一语

,这是田家英真正失去毛泽东信任的开始,也是他厄运临头的开始。

毛泽东在一九五八年回答河北省委负责人和北京市委负责人要求

调田家英到地方工作时说:“田家英我是不放的,在这件事上,

我是理论和实际不一致的。”时隔八年之后,田家英含恨离开人世,此前毛泽东说:“田家英是个修正主义者。”

在田家英去世七年之后,毛泽东一日因为三垂冈的那首诗想起了

田家英,(这首诗是描写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全诗

是田家英当时帮助毛泽东核对的,如下: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

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尤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

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他对左右说:“田家英其实也就是本本主义,没有什么大问题。”

平心而论,田家英和其他中共高级领导干部相比,境遇太顺、显达太早、期许太深,以致于他不能承受那样莫须有的打击,假如

家英不早死,他或能为国家、人民作出更多的有益的贡献出来。

田家英死前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九八一年在北京正义路的审判回应了家英同志的在天之灵。

古道凄清埋诗冢,高山流水休再听。毛泽东和田家英的关系的发展与终结何尝不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呢?

【原创】共和国高级将领杂谈--黄克诚大将

文章来源: 温相 于 2004-05-18 19:18:34

开国将领中黄克诚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一生多次唱反调,丢了无数次的乌纱帽,既支持过林彪,也反对过林彪;既支持过毛泽东,也反对过毛泽东。因为反教条得罪了刘伯承,因为反跃进得罪了毛泽东,是非功过,直到他病逝的那一天也没有争论结束

,黄克诚不会锦上添花,只会雪中送炭,他支持林彪的时候,林彪连个连长都指挥不动,全东北除了土匪就是国民党,黄克诚说

只要林彪在东北,东北就是我们共产党的天下。他反对林彪时,

林彪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吴法宪对黄克诚说:“黄老,林总希望你认真考虑你的言行。”黄克诚说,我考虑的是以后后代怎么评价我们。黄克诚支持毛泽东的农村中心论,贺昌找他谈话,他说

你贺昌是个好同志,但是你不明白老毛的战略思想是非常优秀的

。庐山毛泽东说你和彭德怀是父子关系,黄克诚说我当总长是你点名的,怎么成了彭德怀的政治参谋长,同志之间关系好一点意见统一一点就是集团了?说什么父子关系是对我的侮辱!那时候

全党都在批判彭德怀。黄克诚不喜欢刘少奇,他说过一些反对刘少奇的话,一九七九年中央给刘少奇平反,黄克诚亲自找汪东兴核实情况,汪东兴胡言乱语,黄克诚激动的哭了:少奇同志死的冤枉啊,我们就不是领导干部也还是共产党员吧?不是共产党员也是个人吧?怎么就不能实事求是呢?

死者已矣,当我们回顾这位一生直言不讳的老将军时,不由得想起中央在纪念黄克诚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上的评语:“黄克诚同志勋劳卓著,德高望重。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的历史功绩,将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他的崇高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诚哉斯言!  

一九六六年,山西的造反派揪斗黄克诚,让他交待反对林副主席的罪行,“黄瞎子”慢吞吞的说:“我支持林副主席的时候还没有你们呢。”

一九四五年,黄克诚身为新四军第三师师长,他看到曾克林给中央的电报后才知道中央的一些意图,他针对当时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大胆的以个人名义写了一封著名的导致后来我党十万大军下关东的电报,电报内容包括这样几层含义,:1.蒋介石对和谈毫无诚意,我们不能对和谈抱有幻想,应当立足于打,在与蒋谈判的同时,应集中主力准备决战。2.我们根据地虽然多,但是没有联系成一片的,分散。取得联成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于进行长期斗争。为此在军事部署上建议应尽量多派部队去东北,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建东北总根据地,支援关内作战。3.关内以晋、绥、察三地区为第一线战略根据地,以山东地区为第二战略根据地,集中主力,消灭敌人。4.为执行上述方针,建议从山东调3至5万人去东北,华中应调3至6万人去东北,只留下一个师在江南活动。河南与华北的部队应调到山西策应。5.不能寄希望于国际干预,集中兵力搞决战。

这封电报日期是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三日,这是一个非常巧合的日子,因为正是这封电报,让毛泽东成全了林彪在东北的一世英名

,而同样是这个日子,若干年之后林彪又变成了鬼。黄克诚的电报到了之后,毛泽东问左右,这个黄克诚就是黄老吧?有人说对

,他就是黄老。毛泽东说,他多大年纪?回答道:四十三岁了。

毛泽东问为什么叫黄老,回答说,他老提意见,老唱反调,所以

,就叫他黄老。毛泽东乐了,老唱反调我看很好,黄老,我看是老谋深算。黄老一词自此在中央叫开了。

9月19日,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起草了《关于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明确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有计划地陆续向东北派遣部队,不能说黄克诚导致中央派遣部队去东北,不过提出动用几乎全部的精锐主力达到十万人的标准确实是黄克诚第一个提出来的,晚年黄克诚在他的《自述》中也提到这件事的始末。

部队到达东北期间,黄克诚在四五年十二月十七日连续发了两封份量很重的电报,体现了他卓尔不群的风格,一个是哭穷,指出部队的装备很差,要立刻补充弹药、枪械。另一个就是著名的大保林彪的电报,也是黑土地上第一个呼吁林彪出山的高级将领给中央的电文。黄克诚指出:林彪现在是孤掌难鸣,给东北局发信从不回应,东北现在没有根据地,既没有持久的打算,也没有救急的办法,有西路军的危险!十一月才到的江家屯的黄克诚居然说东北部队要成为西路军,胆子实在挺大。而林彪那时候尽管有一定名声可还不是东北战局的最高首长,黄克诚没有因为彭真、高岗等人是老资格就忌惮他们,同样指出了他们的错误所在。那时,东北我党的战略要点和口号是三个:第一:独霸东北;第二

,拒敌人于国门之外;第三:最后一战。黄克诚说这是左倾胡闹主义(这是黄克诚起的新名词),连续用了七无给毛泽东发电,毛泽东首肯黄老的意见,毛泽东在黄老电报的十一天后发给东北局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电文就是根据黄克诚的意见起草的,这个最终确立中共在东北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文件包含了黄克诚的一份努力。

十二月二十九日,他又指出,东北现在大城市是国民党军,农村是土匪,我党没有立足之地,要先肃清土匪再说。这样,东北部分地区的肃匪工作开始在黄克诚的“催促”下轰轰烈烈的铺开了

。一九四六年,林彪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担子很重,官也很大,就是没有兵马带,林彪自己说:“比指挥联合国还难。”各路人马、各色系统,林彪不是政治局委员,也不是拿着尚方宝剑的钦差大臣,手下最少的时候只有一个连和一个警卫排。这时候,黄克诚来了。

锦西城东八里的红螺山,黄克诚和林彪见面了,黄克诚这时可比林彪牛气,他的主力三师三万五千人,一个整编军的建制。林彪和黄克诚谈了一夜,究竟谈了什么至今外人已经很难知晓全部过程,不过有两点是清楚的,第一个,黄克诚说:林彪来了就好了有林彪在东北就是我们党的了,东北就能打胜仗;第二个是黄克诚表示三师交给林彪带,作为基干部队用。

后来宋维拭说:是黄克诚的第三师造就了东野。这句话并不夸张

,由黄克诚的第三师练就了东北野战军如下几大主力:

三师的第八旅、第十旅、独立旅混编为民主联军二纵,吴法宪、

刘震带队。

三师的第七旅和东北第七师混编成第六纵队,司令员陈光、政委

杨国夫。

三师的三个特务团加地方武装混编成第七纵队,司令员邓华、政委陶铸。

其中六纵、七纵就是后来纵横天下的整编四十三军、四十四军的前身。而陈光、刘震、邓华三位东野数一数二的虎将也由此名扬天下。

黄克诚说:“‘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是不可取的,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后方,站稳脚跟,逐渐发展壮大自己,以期将来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林彪说:“我完全同意克诚同志的意见

。”那时候林彪和黄克诚的看法是天然的统一,所以,一些老将军们回忆起来东北的往事都要说上一句:“那时的将,那时的帅

,了不起啊。”

毛泽东一生很少打龙王比宝的战役,四平街算是一个。这次,黄克诚又站到了林彪的这一边,黄克诚说:“谁对我就支持谁。天王老子也不在眼里。”从4月6日到5月19日,毛泽东先后给林彪发去十多份电报,中心内容是坚守四平、死守四平。电文中充斥着诸如“望死守四平,寸土必争”等内容。5月1日,毛泽东在电报中又强调说:“必须在四平、本溪两处坚持奋战,消耗敌兵力,挫其锐气,以求得于我有利之和平。”最为明显的毛泽东和林彪的交锋是,林彪四月十一日就去电报反对死守四平,毛泽东针对林彪提出的“束缚军队行动”要点在二十七日复电说:建议增加一部分守军化四平为马德里。林彪真的是没辙了。

黄克诚这时呢?他是中共中央西满分局书记兼西满军分区司令员

,四平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再说这是中央主席和东北战区一把手之间的交手,和你一个西满分局有什么关系?瓦罐要离大锅远一点的道理黄克诚不懂。林彪四月十一日给中央发报不同意毛泽东,次日黄克诚就给林彪发电,林彪没有任何答复,黄克诚不罢休五月十二日直接给毛泽东发电。当天,黄老气势汹汹的几点意见也到了毛泽东的手里,黄克诚的电报内容如下:

(一)由关内进入东北之部队,经几次大战斗,战斗部队人员消耗已达一多半,连、排、班干部消耗则达一半以上。目前虽尚能补充一部新兵,但战斗力已削弱。

  (二)顽93军到达,如搬上大量炮兵及部分坦克用上来,四平坚持有极大困难。四平不守,长春亦难确保。

  (三)如停战短期内可以实现,则消耗主力保持四平、长春并绝对必要。如长期打下去,则四平、长春固会丧失,主力亦将消耗到精疲力竭,不能继续战斗。故如停战不能在现状下取得,让出长春可以达到停战时,我意即可让出长春,以求得一时期的停战也是好的。以求争取时间,休整主力,肃清土匪,巩固北满根据地,来应付将来决战。

  (四)东北已不可能停战,应在全国打起来,以牵制国民党向东北调动,东北则需逐步消灭国民党兵力,来达到控制全东北的目的。

  (五)我对整个情况不了解。但目前关内不打,关外单独坚持消耗的局势感觉绝对不利,故提上述意见,请考虑。

毛泽东没有立刻回复他,据说毛泽东看了黄克诚的电报以后就说了一句话:又是这个黄老。5月14日给林彪和彭真的电报中指出:“请你们考虑军事全局再打下去是否有利,应否考虑有条件地让出长春,换得其他地区的合法,并取得时间整补军队,以便将来之用。”5月19日,毛泽东以军委名义给林彪的电报中指出:“如果你觉得继续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时,便应主动地放弃四平,以一部在正面迟滞敌人,主力撤至两翼休整,准备由阵地战转变为运动战。”胜利有时并不总在领袖的一边,这个黄老的电报可是还没有结束呢,五月二十四日,黄克诚又给中央发了一个电报,他觉得毛泽东五月十九日的不太完整,电报的结尾,黄克诚说:“我这个人往往是报忧不报喜,看的都是坏的一面,也许有片面的地方,但是都是事实。”黄克诚顶牛和管闲事的作风这时闻名全军上下,一九五九年庐山的那场风波注定要有黄克诚的参与可能从这时就开始了。

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和黄克诚再度谈及四平的战事,毛泽东说

:“打四平难道错了?”黄克诚说:“敌人集中大兵力寻求主力决战我们再坚守就是错误的。”毛泽东说:“打四平是我决定的

。”黄克诚这才明白林彪何以不给他回电,其他同志何以劝他不要管闲事的真实情况了,可是,黄老脾气又来了,他说:“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毛泽东一时无语,最后说还是让子孙后代和历史作出评判吧。

庐山会议期间,柯庆施代表毛泽东和黄克诚谈话,让黄克诚站队

,黄克诚说:“我可没有石头啊。”什么石头,落井下石的石头

。黄克诚和彭德怀的关系一直不错,张锡龙死了以后,彭德怀对黄克诚说,你个黄瞎子不要再往前线跑,那么大的一对眼镜,敌人一看就知道你是目标。历史上,彭德怀也保过黄克诚,然而,

黄克诚不是因为感恩戴德才千里迢迢跑到庐山来报恩的,诚如他对毛泽东说的那样:“主义是主义,战友是战友,主义和战友混为一谈就是庸俗化。”

黄克诚等于一上庐山就一头扎进了彭德怀那个集团中去了,可是

他没有后悔,文革中造反派骂他是军事俱乐部政治参谋长,这可是毛泽东说的话,黄克诚平素文质彬彬的,这次居然说:“你懂

个屁!”而在这次批斗中,那么大年纪的黄克诚,高度近视的黄老和三个造反派动了手,传到黄永胜耳朵里,黄说:“以后不要武斗了,搞残废了就没有利用价值了。”

黄克诚原来不怎么对刘少奇感冒,他看不惯刘重用饶漱石,他说

饶漱石是新四军一霸,另外,他建议肃清苏北再西调的事情也没有得到刘少奇、饶漱石的重视。一九四五年于9月3日他和谭震林联名发电报给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并报中央,建议将新四军第二、三师主力调回津浦路东,夺取铁路一段,牵制国民党军;而以主力一部回师苏北,肃清伪军,创造联成一片的大根据地。这是黄克诚针对当时我军始终没有联成一大片的根据地采取的应对措施。当日华中局书记饶漱石却回电指示“三师主力不宜调返苏北”。饶漱石那时候威风的很,他一句话谁也不敢反驳,黄克诚很生气,就给刘少奇直接发电,九月五日,刘少奇复电称:“顽军进占大城市与交通要道,我欲阻止顽军前进已很困难或不可能,而桂顽进占城市与要道后,暂时亦不会向我根据地深入进攻我军……在此情况下,请你们考虑黄、谭意见,将三师部队抽调(或再加二师之一部)向东肃清敌伪据点,造成将来作战的有利条件,似乎是必要的,否则主力部队将陷于无事可做的地位。以前黄克诚主张三师部队首先肃清苏北敌伪后再西调的意见似乎也是对的。”这次黄克诚对刘少奇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了。

文革后,黄克诚亲自带着人马调查刘少奇的专案,为刘少奇的冤假错案的平反做了很大的贡献,为此他不惜得罪了还是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和身为中央主席的华国锋。

原来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中将文革期间被定为林彪集团分子,日子不好过,找了黄克诚几次,秘书都给挡驾了,后来梁兴初知道黄克诚住院了,跑去见黄克诚,一见面就哭了,把自己的窝囊事说了一遍,黄克诚说我出院就给你伸冤。中纪委开会,黄克诚说,梁兴初同志的事应该议一议了。有人说他是反党小集团的。黄克诚说你知道不知道梁兴初身上被打了九个洞,为革命几乎丢了命,这样的人会是反革命?王鹤寿说,黄老,他就是九十个洞

也不能说他不是反革命啊。黄克诚说那么我们就用事实说话。史进前带人把梁的专案拿过来了,黄克诚亲自调查,最后平反了。

原来审查梁兴初的专案就一句话:梁兴初是林彪在东北时期的旧部。一共就这么几个字几乎要了梁兴初的老命。那时候大案子有的是,如果没有黄克诚出来为梁兴初讲话,一拖可能就是几年,再拖,梁大牙可能见了马克思也不知道自己的棺材是怎么盖上的

。黄克诚自己说自己是不会锦上添花的。可是,危难之处显身手

的黄老却一直让大家记着他爱唱反调的耿介的一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