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陶渊明诗文之四:《挽歌诗三首》 -- 九霄环珮
嗯,那是出自庄子的大宗师
这能不能用来作证据,有点见仁见智的味道。
需要稍微展开来说:
人有求生的本能,对死有天然的恐惧和厌恶,针对这种情况,庄子在不同地方分别开出了三种药方:
1 大宗师
以生为劳,以死为息,以死亡为安息,反而胜于劳碌。
2 至乐篇
这是其妻死后庄子鼓盆而歌的理由--死与生一样属于自然规律,不必哀伤。
3 齐物论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利用死后状况的不可知暗示死可能远远比生更美好。
这些在陶公那个时代都为人熟知并欣赏,不过,是否真能这样想是个大问题,
比如旷大不羁的王右军在兰亭序中,刚刚说完户外集会的美好:
马上就感慨起一切都会逝去,而悲鸣
可见,庄子提供的三个方子有多大功效,名士们还是心中有数的。
回到托体同山阿,我们注意到,同与归同为平声,陶公不用归而用同是不太好解释的---他是会用归字的,自祭文即为一例。而且在文中也可以看出,归的理由是视人世为逆旅,而自然为本宅。
这本来是个支持九兄的证据,但是,这里反而引出点问题:
1 归于某处与同于某物是有距离的,既不影响声韵,意思又更贴切,为什么不用归字?
关键还不是在归与同两个字之间进行选择,而是,要表达这样的意思,归字是理所当然的,根本就不会想到别的字。
2 归是有理由可讲的,而诗中却没有提及这样的理由,相反,全诗前面所讲都是另外的理由----悲凉的理由。
如果采用我提出的解释,就没有这些问题,只是不大符合人们对陶公的期望罢了
说到现在这个地步,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剩下的只是各自选择。
。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同意摆尾说。 冯唐易老 字94 2008-09-04 04:20:11
🙂九兄勿怪 3 丁坎 字1774 2008-07-13 09:59:28
🙂呵呵,有趣有趣。 3 九霄环珮 字983 2008-07-13 10:45:07
🙂还是九兄宽厚啊
🙂丁兄从“热爱生活”的角度去解也确是高见。 1 九霄环珮 字156 2008-07-13 13:12:21
🙂九兄客气了 丁坎 字64 2008-07-14 00:01:10
🙂他的思想 雪个 字20 2008-07-12 19:27:18
🙂中国文人整体上来讲没有信神的传统。 2 九霄环珮 字268 2008-07-12 21: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