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驽马记 -- 慕容无言

共:💬22 🌺9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呵呵,老大对马熟但是对历史不熟呀。

马镫的出现时间很晚,所以对侧步马对骑兵的重要意义不同于今。 马镫大规模出现以后,对侧步马消失也是可能的。

在中国所发现的最早表现高桥马鞍的文物是东汉末年作品,如雷台汉墓出土的骑俑(图2)和鞍马彩绘木雕;而最早具备马镫的雕塑作品是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中的骑马乐俑(图3),因这批俑中有马镫者只是在马身左侧鞍下有一个三角型镫具,仅及小腿一半高,而右侧则没有,且骑者的脚也未踏于其中,所以被认为是马镫的雏形,即用于上马的器具;致于最早的实物双马镫,则是辽宁北票十六国时期北燕冯素弗墓的鎏金铜裹木质马镫(图4)。但迄今为止,对于西汉和东汉初年的高桥马鞍及两汉马镫,却始终没有发现其实物和能够证明它们存在的艺术作品。

看过很多论证西汉骑兵若没马镫则无法作战的讨论,由此得出西汉时必然有马镫,但是看到老兄提到对侧步马,才突然想起来其实这很可能也是当时马踏飞燕的由来,在骑具还未革命之前,那么马本身素质的重要性也就更突出了。

至于走马不适合做战马是因为不容易做战术动作就有点搞了,欧洲骑兵的用法和两汉骑兵是不同的,这个有大人专门考证过。欧洲历史上看重的是重骑兵,对强调大规模机动战的轻骑兵应用并不多,所以不能把欧洲战马的动作要求拿来做标准。你想想,匈奴同学有步兵么?

另外你说对侧步马不是天生的, 我对这个也有点怀疑, 你想以古人的科技水平,如何知道从小就调教马走对侧步?第一个想出这个点子的人简直是神人了,总要有走对侧步的马骑着做对比古人才知道要这么搞吧?

对胎里走这种说法,并不少见。 比如

大通马: 主产于大通河流域而得名。体型较小,身躯粗壮,肌肉丰满,中躯偏长。外观头略重,多正头和半兔头,耳长中等,眼大而圆。四肢中长。体以粗糙型为主,多结实、湿润、松驰型。秉性较温顺。毛色整齐,以骝毛为主,黑、栗、青次之。适应高海拔地区,耐粗饲、粗放、严寒,合群性好。繁殖方式为独雄小群交配,公母比例1:10~25,4~8月发情,次年5~6月产驹,多2年产1次,或3年2产,受胎率75%~95%。为兼用型马,适于骑乘、中短途运输,尤能善“走”(对侧步),俗称“走马”。其对侧步法遗传很强,幼驹生来会“走”,称为“胎里走”。有“大走”、“小走”之分,“大走”多为调教而成,走对侧步,速度快,跨步大,鞍口平稳,人极舒适;“小走”为对侧步或对侧快步,持久性好,适于中、长途骑乘。还可挽用。

可以看到,也是马先天有对侧步的走法做对比,才有人会有调教这种念头。

下面这个是记者采访比赛的,应该比较靠谱。

走马,按内蒙鄂多克前旗阿拉格苏勒德马文化协会会长曹纳木的分类:

一、“自生走”,是走马中最普通的、最基础的马。其脚法自然、简单,走马“坯子”是与生俱来的。 “自生走“的行进脚印特点是:左后蹄印在右前蹄印后。

二、“普通对蹄走”,是在“自生走”的基础上,稍勒紧缰绳,马加速而呈现出走法较好看的一种走马,其行进的脚印特点:左后蹄印与右前蹄印在一条水平横线上,形成“对蹄印”。

三、 “驯教对蹄走”,它是由专门的驯马师或骑手精心调教出来的。这种走马拿蹄高、跨步大,行进速度快得多。通常,这类走马挂马掌,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走马了。其行进脚印特点与“普通对蹄走”基本相同,只是“驯教对蹄走”的步距要大得多。

至于汉军是否大规模装备走马,这个就不可考了,不过可以考证的是汉唐时的马都比较帅,是典型的高头大马,不是现在中国普遍的蒙古马。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