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也来解个智闲药山禅。 -- 九霄环珮

共:💬108 🌺1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我也来解个智闲药山禅。

我也来解个智闲药山禅。

以下为引用这个禅宗故事:

在佛门中,被人们赞美为知识广博的智闲禅师在参访药山禅师时,药山问他:“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智闲禅师愕然不能回答,于是尽焚所藏经书,到南阳耕种。有一天,当他在耕地时,锄头碰到石头,铿然一声,而告顿悟。“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这就是药山不用知识来教授智闲的原因。他要让智闲放下一切知识文字的迷障,来返求自心。这种超然的教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在一般知识界里,简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这是禅的另一项特色。

禅宗认为禅是文字无法描述的,我同意,有时侯一些事情是很难讲。我无法担保全部,但经常这不过是因为你水平不够,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你缺乏工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相当高深的,照禅宗的观念来说,也许会认为相对论文字无法描述,其实借助“tensor“这个数学工具,相对论解释得很清楚。当然,也有些修行浅的学禅的人觉得他真懂相对论,殊不知你如果连“tensor“都不懂,何谈相对论呢?当然,你懂“tensor“这个概念,相对论中的数学推导你也未必懂。你不懂这个数学推导这个过程,你怎么能说真懂了呢?是的,你心里有个感性认识,又说不清楚,你就能说相对论是文字无法描述的了?此其一也。

其二,禅宗又说了,知识是迷障,要返求自心,就要破知识文字的迷障。这个更是反人类(开个玩笑,别当真)。要是人人破知识的迷障,人类就没有进步了。不可否认,人类在进取的过程中犯下许多错误,但这不是知识的错。那么我再来具体说说这个故事。

药山考智闲:“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个小问题就把智闲禅师给考住了。这句话可能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什么是父母在他们自己未出生前的本来面目“,一个是“父母在未生下小孩(比如智闲)时的本来面目“。估计药山应该说的是第一个意思,但我这里也不排除第二个意思。"。承蒙衲子指教,意思似乎是“[你在]父母未生你之前的本来面目“。总归就是那个古代人回答不了的问题。

正是由于知识的缺乏,智闲认为这个问题是回答不了的,于是他就认命了,他认命的过程也很有趣。那次“当他在耕地时,锄头碰到石头,铿然一声,而告顿悟。“,其实是这样的,他那次用力过猛,铿然一声,砸得他眼冒金星,昏昏然神智不清,但是很奇怪,他觉得这种感觉很爽,是一种很特别很新奇的体验,他进一步认定这个昏昏然的感觉就是他追求的目标,于是他就认为自己悟了。既然昏昏然是目标,那么一切知识和理性不就是反面吗,破除知识的迷障就带有这一层意思。其实参禅,依我看,参禅就是追求这个昏昏然,说昏又没睡着,也没有发疯,昏昏然恍惚之际忘记忧愁,恍惚之际仿佛登仙,恍惚之际踏入极乐(昏昏然仿佛吸了鸦片,呵呵,开个玩笑,莫当真)。此禅之妙也。自然有人说我瞎讲,呵呵,那么你来说说嘛。

其实智闲回答不了那个问题,正是说明他知识的匮乏(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而不是说明知识是迷障,或者世界不可知。现在科学发展了,那个问题基本上是可以回答的,但是也就无趣了。

智闲的故事还有后文:

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曰:"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

我的全部信息就是衲子兄提供这段文字,我们来看看智闲又悟到了什么。

注意文中说“偶“抛瓦砾,意思是随手一抛,关键是没有经过瞄准,嘿——,竟然就中了!想想当时的场景吧,智闲弓着腰,撅着屁股,捡起一块瓦砾,随手朝身后一抛,怎么就中了呢?想想吧,你拿一瓦砾朝细竹子瞄准,砸中的概率有多大?我想,智闲悟到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感想:凡事不可硬求,硬求反而求不到,徒增烦恼,机缘来了,或者说巧合来了,事情自然就成了,世间的小事如此,参禅悟道也是如此。

看看,这难道不是艺术化的哲理吗?

P.S. 经过和衲子兄一番“搏斗”,总结如下:

禅:艺术化的根本性哲理。它是客观的和唯心的。它不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辨的哲学系统,而是一个采用诗,格言,故事,寓言形式表达和传授的艺术化的哲学系统。它也许还存在一定的神秘主义因素。

客观的含义在于,禅宗认为,不管你是否去参禅,禅这个根本性哲理是客观存在的。

唯心的含义在于,禅宗认为,禅这个根本性哲理可以脱离于物质而独立存在。

根本性在于,禅不是一般性哲理,它是大哲理,具有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老子的“道“,和朱子的“理“相似的地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