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河两岸觅故踪·千里走轻骑(续)》(上) -- 双石

共:💬9 🌺3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大河两岸觅故踪·千里走轻骑(续)》(下)

大河两岸觅故踪

  

——《千里走轻骑》(续)

  

双石

雨洒坪:被亲历者们忽略的必经之地
    

  从磨西出发跨过猫子坪大桥,车队沿河岸经得妥南行10多公里,又从河东岸跨过湾东大桥,进至湾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湾东那边(南坡)看桂花坪梁子垭口,那可就巍峨多啦!

  湾东位于猛虎岗北坡山脚下,当年红军西岸部队(右纵队)就是经此翻越桂花坪梁子进至磨西的,这里也象磨西一样,老乡家建有不少温泉房,有些当地或外地游客也会到这儿来泡温泉。但现在公路尚未完全修通,来的人也不多。我们进到水泥路面尽头时,前头的砂石土路已有塌方阻塞,好在队友们走南闯北这种事儿经过得多多,俱有惊无险一一驾车通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湾东那条沟里,遇到了埸方。

  从湾东到桂花坪梁子的道路不通,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这次不能由此上山了也不能在此盘桓了。记录下相关地标并辩析了通往猛虎岗和桂花坪梁子的道路后,车队又原路退出,重返大渡河东岸,继续南行,向挖角坝奔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照过不误——才一尺来宽的碎石路,旁边就是悬岩,看来来有点玄!

  中午时分,车队抵达挖角坝——这里当年是红军东岸部队(右纵队)奔袭泸定桥途中的第一个宿营地。几年不见,这里完全大变样了——因为修建大岗山水电站,各路建设人马齐聚此间,大大地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个土里巴叽的小镇如今已俨然成了一座小城市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中南山上盘旋上行

  在挖角坝匆匆吃过午饭,车队又驱车向雨洒坪进发。

  从挖角坝去雨洒坪约25公里,其间要翻越中南山,道路都是山崖边上的林间土路,蜿延曲折,不断攀升——这也是雨洒坪唯一能与外界勉强通车的道路。行前当地老乡都说这条路很烂很不好走,大家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然而上路后才发现,这条道路面其实相当平整,比我们曾经走过的那些真正的烂路不知要上多少,而且行进中不断有清香的松风扑面而来,沁人肺腑,令人心旷神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太累了,到了扁路岗垭口,倒地就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朦朦胧胧的雨洒坪下坝,红军从扁路岗垭口下山后,从这里经中坝、上坝、两叉河,再翻过一个海拔高度为2530米的垭口去得妥——这也是当年红军东岸部队向泸定进军途中翻越的最高山梁,但因为相对高差的原因,亲历者们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倒是对挖角坝那个河岸边拔地而起中南山的印象更为深刻。

  在中南山上绕来绕去个把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扁路岗垭口,这里海拔高度正好2000米,而北坡下就是雨洒坪下坝,与扁路岗垭口不过数十米的高差。从里雨洒坪下坝往西北延伸依次为雨洒坪中坝、雨洒坪上坝,据当地老乡称,当年红军从扁路岗垭口下山后就是从下坝、中坝到达上坝,尔后延两叉河折向东北方向,播越马鞍腰垭口去了得妥,如今垭口附近还有几座红军坟。天气晴朗时,从上坝是可以看见两叉河的马鞍腰垭口的,可惜我们到达的这天雾气太重,也只好放弃了抵近观察的念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邓明前老人从前拍的雨洒坪上坝,红军就顺着这条河上山的。

  不过兄弟已经在GOOGLE地图上已经找到了这个海拔为2500米以上的垭口,估计由雨洒坪上坝到得妥的距离至少在20公里左右——这也就是说,当年红军右纵队从挖角坝到得妥的日行程为50公里以上,其间还要翻越中南山、马鞍腰这两座高山,在这样的山地有这样徒步行军速度应该说是非常出色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南山的路,都是这样的,不过松风很香很醉人。

  雨洒坪也是一处被诸多长征回忆文字和史料忽略或忘却了的重要节点——红军大渡河东岸部队必经此间。目前还没有见过有回忆文字或史料提到过这个地方,当年红二团政治委员邓华将军在《铁丝沟战斗》的回忆文字中,也仅仅是言及了从挖角坝到得妥之间那“六十里路的大高山”(邓华:《铁丝沟战斗》,《亲历长征》第362页,2006年3月第1版)——即中南山,实际上当年他们从挖角坝到得妥翻越的是两座“大山”而不是一座,而且后一个比前一个更高——到达雨洒坪后经两叉河、马鞍腰翻过的垭口海拔高度已在2530米左右,也是红军东岸部队向泸定前进途中所翻越的海拔最高的山岭!只不过可能是因为雨洒坪的海拔已在2000米左右,彼此高差很小,由此缓缓上山过坡并不如象从河岸边的挖角坝上中南山那样印象深刻,所以即或是亲历者们也很容易地就将其忽视忽略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来都来了,还是秀一哈。

  目前这些道路远离河岸迂回曲折,迄今也基本没有“重走长征路”者涉足过。几年前马普安、李安德俩洋娃娃更是连门儿都没摸着,真不知道他们如何有胆气儿煞有介事地码书忽悠人儿的,而且还赢得了国内众多媒体的追捧……

化林坪:尽信书不如无书
 

  从雨洒坪回头折回挖角坝已近17时,车队又掉头北上疾驰而去。挖角坝到沈村之间

  不过行至沈村分岔口时兄弟犯了一个错误:因泸定县拓宽泸磨公路,沈村公路的分岔口已面目全非,兄弟在路边问路时后边几位性急的队友已经疾驰而过,兄弟怎么摁喇叭也把他们喊不回头。兄弟无奈只好改用手机呼叫,然而摩托车行军时耳边都是呼呼的风声,很不容易听见手机声,兄弟忙活了好一通才和他们联系上,才知道他们已经冲到了冷碛,待到他们回到沈村-化林坪分岔口时天色已近黄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茶马古重镇化林坪

  从沈村到化林坪是15公里的崎岖山路,当然这对于摩托来说不在话下。化林坪的赵家客栈是我等常来常往之所在,但这次来人如此众多大概也是头一回,赵家媳妇赶紧着给大家做饭炒菜,大家折腾一天又累又饿,谁也没有客气坐下来便开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茶马古道上千百年岁月洗磨留下的杖窝和脚窝

  酒足饭饱了兄弟给大家讲起了化林坪的来龙去脉:这是个兵家要地也是茶马古重镇,还是当年的互市贸易热点,当年曾经是相当于州府的都司衙门所在,民国初年时还曾是“县佐”(即分县县府)所在,红军过境时当年的城垣犹在,俨然一座深山中的中世纪古堡。陈云曾在其托名“廉臣”所作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中提到过这里:

  

  ……赤军在化林坪分县驻军一晚,化林坪在四千五百米特之高山顶上。此时已阳历六月初,但当晚气候极寒,明晨出发时,则四望皆系雪山,盖昨夜已下大雪矣。

  

      ——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亲历长征》第43页,2006年3月第1版

  

  陈云所描绘的这个季节化林坪气候景象与兄弟从当地老乡口中了解到甚至亲历过的情景大体吻合,唯一有问题的就是陈云所言化林坪“四千五百米特之高山顶上”这个海拔高度与事实相去甚远:化林坪的海拔高度在为2100米左右,而且并不在“高山顶上”,不过是飞越岭、桌子山、娘娘山、照壁山群山环抱中的一块小小平坝。出现这样错讹实际上也可以理解:红军过境时不可能带着测量仪器而只能是“凭感觉”,而“感觉”与“事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离散性,这就需要后人多多作些考究工作,以消除这样的“离散性”,而不是照搬过来不加任何注释的任意引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死人沟,当年红军与川军在这里打了一场白刃战,川军不是对手,死尸都从这里推到沟里,从慧峰河冲进了大渡河,老乡们说,现有有车从下面路上过,都容易熄火——不过我们好象没这个感觉。

  尽信书,不如无书啊!

  其实早在红军过境乃至陈云该文成文之前,已故的著名的川康地理和民族史专家任乃强教授就曾徒步在这一带作过详尽的考察,而且用海拔仪在飞越岭等山岭上测过高度——甚至还徒步步测过里程。较之于匆匆由此而过的陈云,在此间作过详考的任老先生的叙述则更为准确可靠:

  

  化林坪为山腹横出之小平原,海拔二千公尺,两面倚山,两面绝壁,中间阔数百亩,土厚而腴,流泉甘美。任垦牧,宜屯戊,为从来控制西陲之要地。侵犯西蜀,亦多出此。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化林坪今昔》,《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第81页,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化林坪最后裁撤县治,是红军过境之后——

  

  二十四年(即民国24年,1935年——引者注)红军过境,县佐逃逸,遂裁不复设。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化林坪今昔》,《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第83页,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任老先生是兄弟至为感佩的一位“用脚来做学问”的大学者,远非一般在书斋中寻章摘名的迂腐学问家可以企及。兄弟在岚安、冷碛、化林坪、三王岗、飞越岭等许多迄今仍冷僻无人问津之处盘桓,都能与任老先生用脚量出来写出来的文字相映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兄弟与老朋友、前村长周振良,他有两位叔伯爷爷:周亦廷、周亦朝,都是当年从此过境的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的在川军时的老部下,周亦廷在跟随刘伯承参加顺泸起义失败后牺牲,周亦朝在化林坪迎接了刘伯承,刘伯承给了他一些烟土和大洋,让他安顿好烈士遗孤后到雅安来追赶部队。可是他在雅安那边却扑了个空——红军没进雅安,而是从天全北上,翻夹金山会合四方面军去了。他回来后被川军吊打,后来郁郁而终。家人保留了刘伯承的亲笔手书,现存于泸定县纪念馆。

  可惜了,化林坪少了一位象岚安黄能贵那样的人,很多遗迹没能保存下来!

  比如这消失的城垣,就十分可惜——这可是深山中一座中国古典特色的一座中世纪城堡呀!不过幸而有当年任乃强先生这样的有心人的惠泽,化林坪的旧城分布图得以复制绘出,还是给公路修通后人们的复原开发留下了至为宝贵的参照资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们下榻的赵家客栈

  依兄弟看来,将来公路修通城垣复原后,化林坪将是一座极佳的避暑山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化林坪古城垣复原图

  在化林坪留宿一夜后,兄弟和队友们一起在化林坪老街转了一圈。

  因为时间关系,没法上飞越岭去看茶马古道上那些脚窝杖眼,于是大家驱车下山,踏上了归程,遗憾就只好留给“下一次”来弥补了。

  回程到天全时,管家张晓龙给大家结了账:3天旅途,人均生活费用70元左右。

  总行程:800余公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