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所知道的29军大刀队刀法的一点情况。 -- 锦候

共:💬79 🌺18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为争论,只是不敢当误导之评,就再说说我对刀法的一点认识(续)

腰刀在古代军队中的地位有如手枪在现代军队中的作用——自卫而已,没它心里不踏实,有了也没打算真靠它打仗,因为要用腰刀除非敌近身前三尺之内而身旁无人可以帮忙,这种情况在战阵中除非战败溃散否则很难一见。

你看戚家军的鸳鸯阵中唯一装备腰刀的藤牌手主战武器却是标枪,在阵中的作用是火器手之外的第二远程杀伤力量。只有倭寇突破狼筅的堵截,躲过长枪的刺杀,才有接近盾牌的可能。就是这样,长牌手和藤牌手也只需要用盾牌堵住敌人,自有拿着钢叉、铁棍或者长刀的短兵手上前杀敌。可见阵中牌刀手的任务是远挡箭矢近阻敌兵,纯防御性质,自己用刀的机会其实相当的少。瞧瞧现在武术中牌刀进枪的套路牌刀起势都是弓步而不是其他刀术套路的马步,就是原来老拿盾牌堵人留下的病根。

不太常用的腰刀这时的刀型都是用料少、耗工也少的平造雁翎刀:基本就是一截面为拉长的三角形的狭长铁条,整把刀刀面几乎等宽,都是4-5厘米,靠近刀头的位置刀身渐窄微微上翘,形成一个颇为尖锐地刀尖,圆形的刀镡后20厘米长短的直柄,为防脱手刀柄尾部一般呈前小后大的楔形。

到了明末清初,牌刀手终于等到了用刀的机会,因为双手长刀的长度在这时缩短了足有两尺。短兵手杀伤范围的大幅缩小,使得牌刀手不得不在更多的时候自己解决盾牌前的敌人。那如何解决顶在盾牌前的敌人呢?无论中外自古以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刺戳。所以这时的雁翎腰刀刀柄开始明显向下弯卷以便于握刀直刺。不过为什么这时雁翎刀刀身的弧度也在加大呢?原因就是这时候腰刀的用法根本不是刺戳而是刺劈。

面对面的格斗,生死只在刹那间,往往就是一两个动作的事,所以出手都奔着要害去。明末清初的军人大多身着棉甲,胸前还有一个20厘米直径的护心镜挡住了要害,这样能够用刀的目标就只剩下脖子了。单手刺击的器械越长、越重,器械头部的稳定性就越差,刺中目标的难度也就越大。要不然古罗马的战士为啥只用半米长的短剑与盾牌作搭配?要在对手的冲撞下用将近1米长的腰刀戳中不断晃动的脖子绝对是个对人眼手协调能力的巨大挑战,军中技艺还是要充分照顾到普通人的使用能力,以简便有效为要,所以腰刀技法在此时开始引入已在军中长期使用相当有效的斩马刀的刺劈技术。

明朝斩马刀的刺劈其实与倭人剑道的中段劈极为相似:两脚不丁不八左前右后站立,重心落于两脚之间。左手置于小腹前,拇指、食指、中指握住刀柄尾部,无名指、小指虚蜷掌心顶在刀柄后部。右手置于刀锷后,中指、无名指、小指握住刀柄,拇指、食指虚握。刀身前指抬起,刀尖与双眼齐平。这是持刀式。

多句嘴,持刀时握刀手手指有虚握实握之分是为了放松小臂,保持手腕的灵活,方便快速出刀。只有在挥刀出击的瞬间所有手指才会用力握实刀柄以抵御对方格挡或者砍入肉体的阻力,中外各门各派的持刀方式皆如此理,相互间只是稍有不同。老兄说如此握刀违反了刀法的基本原则实在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其实不光是刀法,所有格斗术都强调只在发力瞬间才使运动局部的肌肉进入紧张状态,其余的部位要随时保持放松,因为人体只有在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效地保持反应的敏锐和肢体的协调,也只有这样的张弛有度才可能较长时间维持格斗所需的旺盛的体能和精力,这应该算是个基本原则吧?

中段劈的动作是:挺胸抬臂使刀向斜上方刺出,同时左腿前跨步。双臂伸直后随左脚下踏前手下压,后手上抬使刀头下劈。之后左腿退步的同时收腹缩臂恢复持刀式。

这一式可左可右,即可刺又可劈,虽然下劈力量不大但胜在攻击路线短速度快,而且劈刀的杀伤范围大,劈后即顺势收刀,动作简洁灵动,非常实用,是剑道中最常用的一式。说它的下劈力量小,只是相对于上段劈讲的,其实这一劈足以把人头给劈下来了。因为杠杆原理刀越长威力越大,斩马刀用此招可以轻松把人拦腰斩为两段。

腰刀将这一招双手刀法改为单手使用,以后两指力点下弯的刀柄形成杠杆效应加大劈杀的力度,就是我前贴所说的凤点头了。具体的用法是:预备式时刀藏牌后,启动则先弓步前冲撞开敌人,然后挥刀刺劈,再迅捷回手重藏牌后。整个动作隐蔽、快速、幅度小,好似禽类啄击,一发即收,杀伤力极强。这是单手刀法中重视使用指腕之力的开始,不过此时单手刀的发力中枢还在肩脊,刀法单调远未成熟。此式载于《手臂录》的“藤牌腰刀”一章,同书也有斩马刀的刺劈法。凤点头之名是我在另一篇对牌刀古招式的探源评析文章中所见,因为形象生动一下就记住了,后来自己也常用此名指代此式渐成习惯,古名反倒不记得了。

腰刀刀法的成熟在清中期之后。乾隆朝镖局开始大量出现,镖师不但走镖还兼职护院,所以武器多用长枪、腰刀、飞蝗石,无论室野远近昼夜皆可招呼应敌。尤其是腰刀在室内或夜间是不可或缺的近战武器,往往起到解危难、定生死的关键作用,极受重视。大量的实战使用促使单手刀法快速成熟起来。

由于镖师不用盾牌,所以动刀即是搏命,这就要求单手刀法威力要大,可以一下解决问题。而用刀格斗时多在室内、窄巷、黑夜之中,都是视野狭窄闭塞的复杂环境,对手的位置也往往飘忽多变,这不但让人身前身后需要看顾防护的范围比战阵之中要大得多,而且应对的反应的时间也要比战阵中仓促得多。所以镖师们在单手刀法中不但融入了腰马之力增加了大量双手刀的技法以加强近战时腰刀的威力,还充分利用指腕的精巧控制在这些军中刀法加入了很多细腻的变化,形成了各种攻防一体、防守反击的复杂招式以应对格斗中反应不及的情况。渐渐的,个人对近战策略的不同设想,对近战理念的不同理解逐步形成了各个门派的不同的刀法,单手刀法也一点点变得比双手刀法更加的复杂、更加的博大精深,成为了中国刀法的主流。单手刀法对双手刀法的借鉴,让以腰马根劲为基础的撩刀、扫刀、抡劈刀开始普遍在腰刀技法中使用,这让腰刀的刀型逐渐接近了双手使用的鬼头刀,最终导致了牛尾刀的出现。牛尾刀也就成为了单手刀法最终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与双手刀法重步法的灵活相比,单手刀法更讲究指腕的运用,所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说只要是单手刀没有不靠腕子赢人的。即便现代的刀术套路已经失去了实战的本意,但是发刀收刀之际抖腕动作依旧是不可或缺的,不过现在比的是谁的刀抖得响了。

练刀先练胆这没错。刀法尚猛,指的就是用刀的气势要凶猛勇悍。因为刀是近战武器,不勇猛何以与人悍斗?但是实战刀法讲的是轻刀快马而不是力大刀沉。刀沉无非是砍劈力大些,而刀轻却可以快速出手。近身相搏谁先砍中谁就赢了,你就算能刀贯九牛,没抡完半圈就让人劈翻在地不也是白搭?近战中更不可能有大开大合的动作,动作越大架子越散,防御面积大、打击距离长,结果就是防防不住、打打不着。中国武术无论何门何派,盘功架都是先求开阔,后求紧缩。先大开大合为的是容易摸清各个招式中劲路的变化,后要裹紧缩实为的是缩小防御面积、缩短击打距离,追求的都是一招制敌而不是没完没了地缠斗。那种大开大合动不动就往天上跳的都是为了漂亮花哨,看着是挺好看,但实在不能当真。其实实际的器械格斗看起来比较枯燥,就像外行看西洋击剑比赛,那两个人忙忙活活一通比划,要是不亮灯都看不出谁刺着谁了,输赢都不知道还能有多少热闹可瞧的?

不过现代短器械对抗中也只有西洋击剑的实战性保持的比较好了,倭人的剑道看起来越来越近似作秀,而中国的对劈刀就只能当双人舞看了。唉,真是可惜了先人鲜血铸就的技艺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