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所知道的29军大刀队刀法的一点情况。 -- 锦候

共:💬79 🌺18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单刀不过5斤是因为中国人的刀法所决定的

中国武术在明朝时开始进入大成阶段,出现了初始状态的内家拳这样强调对力量的技巧性控制而不单单以劲大势猛为胜的精致细腻的格斗术,刀法这时也同样出现了“凤点头”这样的高超的控刀技巧。

忘了“凤点头”刀法是出于戚继光还是俞大猷的书中,可能是戚的吧,我记得俞的《剑经》是说棍术的。此招由宋代扑刀刀法转化而来,虽然由双手刀改为了单手刀,但杀伤力不减而变化巧妙更胜原来。

所谓“凤点头”就是在握刀时,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握刀,而无名指、小指虚握刀柄,挥刀击出时在挥臂挺腕的同时无名指、小指用力握刀,使挥刀的动作在肩部的旋转之外又增加一个腕部的旋转,这样挥出的刀刀头的运动较刀柄更加快速,可以产生抽击的效果,加大了劈砍的杀伤力,这只是“凤点头”的第一样好处。

看西洋击剑比赛可以发现,西洋剑的剑尖的运动速度之快可以达到超出人眼的跟踪能力的程度,也就是说对方一剑点刺而来你只能通过对方肩肘的运动推测剑尖的位置。挥刀的速度也可以达到这个程度,这就是说在格斗时起码刀的前半截是“隐形”的,如果瞪着眼睛找刀尖就等于是等死,于是如何把握敌人意欲攻击的方位和攻击到达的时间就成为了搏斗制胜的关键,而中国刀法中“凤点头”的使用会让这两点都出现不可测的变化。

首先是攻击方位的变化:挥刀时手腕在前后旋转的同时还可以加上左右旋转的变化,如此从上到下一刀劈来,手腕向左右转出不同的角度可以让刀在敌人从左肩上方到右肩上方的广大范围中变化出不同的线路,让敌人的整个上半身的任意一点都处于攻击范围之内,如此大的防守范围让人难以照顾周全,而任何疏漏的结果可都是要见血的呀!

对于刀路的封堵,时机的把握极为关键,晚则不及,过早则反而会让出空门,但“凤点头”会让攻击到达的时间出现极大的变化:此招法对于刀头运动速度的控制全在于无名指和小指握刀的力度,力握则速至,不握则迟至,可是一刀挥来,谁知道他两根指头使不使劲?就算你猜对了刀路,想在恰当的位置截住刀尖也是千难万难——这可都是在眨眼之间的事情,容不得细细思量的。难防难挡是“凤点头”的第二层好处。

“凤点头”使刀头的惯性力增大,而承力点在远身端的手腕部位,相应的手腕对于刀的控制作用就超过了肩肘,这种改变让刀一下子出现了千变万化的用法。一招用老后,肩肘不动,仅仅抖腕即可快速收刀。如果加上肩肘的引导,仅仅一个收刀就可以变出挑、撩、扫、抹等诸多变化,翻腕亮出刀刃可以攻击,不翻腕凭刀背格挡即是防守,一把刀攻守随时可变、收发皆可伤人,这是“凤点头”的第三样好处。相对于日本剑道强调勇悍快捷的直来直去,“凤点头”的出现让中国刀法进入了诡异莫测、变化无常的境界。

要对付这招长对短或者带盾牌的就不说了,实力不对称。如果大家都是单刀,绝不能退让。你要老是躲着刀尖走,就会一直被人追着砍,抢不到先手,早晚被人放到,要不怎么说先下手为强呐。所以要破“凤点头”只有以攻代守,强攻对方手腕,封住手腕就克制住了对方的所有变化,除此再无他法。不过想想就会知道如果你能够得着对方的手腕,那人家也就砍得着你了,所以这个破法是绝对的死中求活,赌命的法子,可见“凤点头”出手立判生死的利害。

一招“凤点头”甚至影响了中国大刀形制的改变,广泛流行的刀型由明朝的雁翎刀变成了清代的牛尾刀,俗名叫鬼头刀。29军的大刀形制就是由牛尾刀变化而来,在缩短刃长的同时加长了刀柄,同时刀镡上加锁刃钩下加护手钩,刀尾带大圆环,虽然加大了刀重,但缩小了力臂,不但可以照旧使出“凤点头”,还可以融入扑刀的刺劈技法,更能够锁刃夺枪,可以说是中国军制大刀的终极形制,可惜“凤点头”之类的妙招在民国时虽然还有少数武术家深知其理,但多数人已不知其妙。毕竟刀法比突刺复杂的多,训练难度也大,所以民国初期大刀在军中推广时由于教员的水平所限,战士都是依葫芦画瓢不知何以如此的瞎练,真正能够把十几式刀法融会贯通,把大刀形制的精妙发挥出来的战士几乎没有。大家都不懂刀,以至于抗战时打造的大刀形制愈来愈简化,愈来愈走样,反过来又限制了刀法的发挥,本来短制长就难,这样就更没戏了,最后只有丢下了事,回头跟鬼子学突刺……可是大刀要是一点都不灵,当初近战兵刃怎么会选大刀?这话扯起来就远了,略过略过。

“凤点头”有如此诸多的好处,自然也有其先天的不足。那就是“凤点头”过于依赖指腕之力,而相对于肩臂的力量,指腕之力要小得多,这也就直接限制了单刀的重量。一般明、清军中的制式单刀都在4斤左右,过重的单刀会减弱指腕对刀的控制,削弱刀法的变化。但刀也不可过轻,因为刀轻则惯性力小进而杀伤力也弱,所以军中、民间向来以可用重刀者为雄。不过以“凤点头”为根基发展起来的各派刀法流传到今天,多数招法已经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这才会出现你说的15斤重刀一类的情况。刀重到这种地步,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指腕力量可以控制的程度,没法使出“凤点头”一类精细的变化。缺乏指腕变化的刀法只能回到“凤点头”出现前类似倭人剑道的路子,一味求快,不顾其余。可是这样的重刀惯性力太大,出刀收刀都快不了,抡圆了还会出现刀带人的情况,除了一圈圈的缠头盖脑根本不敢往外递,要不被人拨入外门拽都拽不回来,不信您找个15斤的米袋子抡起来体会体会甩出去的力量有多大。这种人随刀走的刀法也就是名副其实的花架子,表演而已,当不得真。其实29军加重的大刀也不过5斤而已,再重别说作战了,训练时就会累死人的——好像是戚继光的《练兵纪要》中说过牌刀手要“每日挥刀万次,百日可小成,年余方可大用。”一天一万次“凤点头”,15斤的刀估计一天手腕就会残废的。由此也可看出练刀之难,每天一万次,一天除了挥刀就啥也别干了,就是29军也没法达到古人的训练标准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