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看来巴基斯坦的小龙是04标准的 -- 晨枫

共:💬196 🌺27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没写就是没写,不用“或许”了。

或许我之前没有写出对KAI的分析,但是,是不是没有写出来就等于没有考虑?说出观点还没有论证完毕就是片面的考虑?
没写就是没写,不用“或许”了。不只是没写出来,是一点相关的思想都没体现出来,除了"关注续文",不过没关系,现写来得及。老兄对t50项目的观点,才是“没有写出来就等于没有考虑”的典型例子。

老兄的想法,非黑既白,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从第一个回帖就误读我的意思,纠缠于文字之间的主要原因。既然被误读了,那就完整的说说我的意思。

对于t50项目,老兄的观点始终是静止的。

首先,t50项目不是昨天想出来,今天就造的。从立项开始,已经搞了十多年了。立项的时候,项目的市场是怎么判断的?911以后又是怎么判断的?对2011年的市场又是怎么判断的?韩国人是立项的时候就是棒槌的呢,还是这几年慢慢棒槌的?如果说立项的时候就棒槌了,那时候政治,经济形势如何?四代机进度怎样?如果说这几年慢慢棒槌,这些年发生的对教练机市场有影响的事件,那些是韩国人棒槌了没预计到,哪些是想都想不到?当然,没有写出来不等于没有考虑,不过老兄笔风甚紧,前文是一点都没涉及。老兄也不必费劲驳了,把杳如黄鹤的“续文”给生出来即可,这点东西不会比回篇帖子更花时间吧,如果资料观点都有了的话。

对于t50对韩国的意义,老兄的观点也是静止的。

韩国人自己想过买到核心技术了么?我怎么感觉是老兄设定韩国人要买核心技术,然后没买到,就是棒槌呢?参加军用飞机的设计,学习点不那么核心的技术,以此为基础,进可以作为发展核心技术的起点,退可以改进非核心技术,这是棒槌的算计?如果t50亏了,学到的技术值不值?印度人已经用很多例子证明他们的不思进取,韩国人呢?韩国人没说出来,就当不值?未必吧。做学徒的,学三年做三年,除了吃住,一子没有。在六年头上看,亏;看十二年?也许就是赚的。从哪儿看出来韩国是阿三这德行的?当然,老兄认为,那小学徒六年头上是棒槌,十二年就不是,最后一个饼能吃饱,前面吃过的饼都是浪费,那也行,可以理解。反正"关注续文"呗。

不过就是这“两个静止”,让我对“续文”里面的论点不抱希望。有多少资料,写多大文章。推测没问题,把自己推测当事实就是问题。t50前途堪忧,韩国人得不偿失,这是各家各说。KAI是棒槌遭忽悠,这叫忽悠人。

老兄对着回帖大概只关注着驳斥了,上下文是一概不管。中国的航空工业,摊子大,东西全。瑞典和韩国呢,摊子小多了。摊子大小用得着比么?这不棒槌都知道,有啥讨论的?要比,当然是小摊子的内容比,这又不是建国xx年成就展,大摊子不说,会显得没成就。瑞典有基础,有经验,找到自己的定位。中国经验基础差些,但中国国内市场就大,可以以自用为主,考虑出口的模式来发展新机型。而韩国市场小,其要发展新机型,并获得利润,那就得考虑市场为主,兼顾自用。高端教练机是韩国瞄准的市场。搞中教没出口市场,搞t50目前出口市场不大,但日后可能有更大的市场,韩国又需要参与新机型获得经验,那它应该选择啥,不是很清楚的么?值不值的问题,已经讨论过了吧。

飞机买回来,平时要训练,战时才打仗。如果打仗可能性不大,教练机又能部分的实现战斗机的日常训练科目,f16+教练机的组合在平时使用成本就比纯f16机队低。由此带来后勤复杂化的成本能否抵消使用成本的增加?没人会说,打仗可能性不大,16都不用买吧,展示实力,保持空军技战术水平不可能靠飞行寿命快到的老掉牙飞机吧。对于在教练机里面作选择的国家,买t50还是买k8或者其它,除了政治方面的考虑,现在花钱日后省(如果t50能完成四代机大部分教练任务)还是现在省日后花钱(到时候为四代机重新买教练机)?这个是风险,但是不是棒槌出来的风险?

jas39发动机是拿来的,韩国那基础,发展的时候不用管发动机,想学也难。saab的气动设计水平如何不是只有一个吹风,吹风只是验证和改进的依据,Saab2102-2110谁搞出来的?39上天的时候,中国的飞控和火控是啥水平?看得见10号,看不见saab的研究水平就说都比中国弱了?不又是一个(瑞典人)没写出来(老兄)就不考虑的例子么

另外核心到底买不买得到?10的飞控和火控里多少是某小国的,多少是香水国的,又有多少是北方邻居的?众说纷纭中各人有各人倾向的消息来源,但真实情况,20年内能说清就不错了。至少说明一点,核心不是一点都买不到的。买不到核心的时候,先学点非核心,到时候有好运气,也更识货,上手快,这就是棒槌?

韩国其实面临的压力不小,它往往挑起争端,周围一圈国家和它都有争端,而且主要矛盾集中在中日两个强国身上,这种情况还能像您这么高枕无忧,而且料定中,日之争使韩国可以避开锋芒,韩国海军可以洗洗睡了

韩国和周边国家的确多有争端,但远东中美俄的对立是个大背景,中日的对抗是个小背景,出现事端中或日多大程度上依靠直接的军事手段,它们要不要考虑对抗起来是不是中或日自己说了算?即便采取军事手段多大可能性升级为高烈度对抗?为这个可能性韩国愿意多花几亿啊。正是因为在风暴的中心,韩国面对的军事压力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还是可以海上挺放心的转转的。

言官论事,断章取义,脱离实际,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乃是痼疾。韩国人不少事办的的确惹人厌,不过,孤立静止的分析,得到的结果多半营养也不足。

关于瑞典中国的水平问题,个人觉得再说下去就是比谁红谁白了,因为谁也没真相在手。我就不口水了。

而不管宙斯盾还是t50,我只是认为,基于某些老兄没提到的可能性,韩国人未必是老兄所谓的棒槌。如果全面思考过了,即便老兄日理万机,也请在续文里提示个一句两句。程度的倾向性是因人而异的,想都没想就下结论是另外一回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