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水门事件(一) -- 梦秋

共:💬68 🌺22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水门事件(十五)

水门事件(十五)

白宫对艾尔斯伯格将“五角大楼文件”泄露给《纽约时报》一直记恨在心。他们随后的反击相当狠辣。联邦调查局首先对艾尔斯伯格进行了调查。但是,除了找到艾尔斯伯格曾经连续两年前往一位名叫路易斯.菲尔丁的精神病医生那儿就诊之外,没有找到什么可以迫害他的证据。联邦调查局要求菲尔丁医生交出艾尔斯伯格的就诊记录,遭到拒绝。这时候,“管道工”开始出手。1971年9月的一个夜晚,在利迪(水门事件直接涉案人)的带领下,三个“管道工”潜入菲尔丁在加州贝弗利山庄的办公室,企图窃取艾尔斯伯格的病历。

“管道工”历次破门入室的记录都乏善可陈,不知道这是不是和他们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培训还是运气实在太差有关。这一次他们什么也没找到。

对艾尔斯伯格的迫害是双重的。1971年6月底,米切尔的司法部以12项间谍重罪起诉艾尔斯伯格。如果罪名成立,他将被判处115年监禁。对于此案的审理,直到1973年5月,米切尔深陷水门案中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才最后被撤消。艾尔斯伯格承受了两年的法律压力。

通过司法程序迫害艾尔斯伯格是明的,还有暗的一手,那就是肉体伤害。1972年5月3日,在华盛顿的一次公共集会上,艾尔斯伯格被12个古巴裔美国人殴打。这次行动是总统特别助理科尔松出的主意,目的是使艾尔斯伯格“丧失行动能力”(incapacitate)。总统心腹干将居然能想出这等不入流的歪招,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几乎可以肯定,如果不是水门案发,艾尔斯伯格会一直遭到骚扰和迫害,难有出头之日。

《纽约时报》看似赢得了“五角大楼文件”案的胜利,但是“管道工”们将这份报纸盯得更紧了。率先报导“五角大楼文件”的两位记者被窃听。另外一名著名的《纽约时报》记者,素有“扒粪之王”美誉的杰克.安德森则几乎有生命之虞。

说来安德森与尼克松之间的关系还颇为微妙。1960年尼克松与肯尼迪竞选总统的时候,尼克松手下有人被一位富商收买,间接导致尼克松选举失败。这件事情被安德森捅了出来,给多疑的尼克松投下了浓重的心理阴影。“管道工”的成立与此多少有些联系。

1971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爆发战争。出于冷战立场,尼克松表面上宣布中立,暗地里支持巴基斯坦。这等国家大事却让安德森从中插了一手。他弄到了美国支持巴基斯坦的秘密文件。几番报导下来,尼克松政府不得不表态,从原来的亲巴基斯坦立场转向维持中立。

安德森的所作所为让历届总统都很头痛(此人的故事可以蒸好大包子,以后有机会再慢慢道来)。“管道工”的重要执行人亨特和利迪揣摩透了总统的难处,一度提出了暗杀安德森的计划。幸好白宫还没有疯狂到那个地步。暗杀计划最后被放弃了,对他的监听却持续了很长时间。

1975年9月21日,这个流产的暗杀计划被媒体曝光——刊登在《华盛顿邮报》的头版上,作者是鲍勃.伍德沃德。这是他的另外一个传奇故事。

“五角大楼文件”案未了,针对越南战争的走向,《纽约时报》又和总统对着干起来。

1972年5月,水门事件发生前的一个月,尼克松政府决定加紧对北越的经济封锁。具体措施之一是在北越的重要港口海防安放水雷以封锁港口。海防布雷事件遭到了来自全美国的置疑,《纽约时报》自然在这一片反对声浪中独占鳌头。“管道工”们无以应对,干脆花钱在《纽约时报》上专门发表对立观点的版面(OP-ED版)发布了一个民意调查广告。广告的标题极富煽动性:

“《纽约时报》与人民作对”(The People vs. the New York Times)。

副标题是:“你相信谁?《纽约时报》还是美国人民?”

民意调查广告里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有5,157人支持海防布雷政策,反对者人数是1,158。

这个广告之下的真相是,“管道工”之一的麦科德(现场抓获的水门“窃贼”之一)派人在报刊亭买回了至少4,000份刊登有民意调查表的报纸,然后发动“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人员填写调查表并邮寄到民意调查机构。假如没有这多余的4,000份报纸,民意调查的结果最好也不过是反对1,158票,支持1,157票,一票之差。

除此之外,“管道工”还指派人手,给白宫发来一系列支持海防布雷政策的电报,活生生地导演了一场文革效忠信的海外版

这种幼稚的举动根本不能动摇《纽约时报》的声望。反而是“管道工”们在刊登广告的时候有意隐瞒了自己的身份,更不用说他们在下面做的一系列小动作。这种刊登虚假广告的做法违背了美国有关法律,给水门案件的调查留下了话柄。

“管道工”所做的这一切,在水门案件接受法庭审理之前,只有少数人知情。在他们的所作所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时候,整个美国受到的震动是可想而知。有人说,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青年是“垮掉的一代”(the Beaten Generation),想必和这些政治风云的现身教育有关。

还有一件小逸事可以说说,以娱大众。

艾尔斯伯格本来是个支持越南战争的铁杆鹰派。但是被美国军事智囊兰德公司招募去研究越南战争,并参与完成“五角大楼文件”的编写之后,他对越南战争的看法产生了转变,成为了坚定的反战分子。他决定冒险公开“五角大楼”文件之前,他找到了参议院民主党领袖麦克戈文,请求他在国会里散发相关文件。没想到这位1972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担心自己的竞选受到负面影响,不愿意帮忙,只是提出了建议,让艾尔斯伯格找到一家“有影响的报纸”,由新闻界出面来捅这个马蜂窝。

艾尔斯伯格首先找到的是《华盛顿邮报》。

《邮报》的总编拒绝刊登“五角大楼文件”。后来他们一定为这个决定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艾尔斯伯格转而找到了《纽约时报》。1972年普立策新闻奖算是花落纽约了。《邮报》后来虽然也转载了“五角大楼文件”,并在与司法部的官司当中受到了与《纽约时报》同等待遇,但是它毕竟失去了新闻报导当中最重要的时效性。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年后,水门案发时《华盛顿邮报》总编全力支持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并给他们施加巨大压力的原因之一。他们的努力和期望都没有落空。

两位记者不但把水门事件大白于天下,连一年前的旧帐都算得清清楚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