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崛起策 -- TH的鱼

共:💬67 🌺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中国崛起策十:从德国的历史经验教训看中国的未来

. 德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智慧

读到德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感觉到德国的历史对于今天的中国有特别的借鉴意义。德国在其铁血宰相俾斯麦执政期间完成了德国的统一,之后经历了几起几落,也经历了国家崛起、被瓜分、再崛起、再沉沦和三度崛起的大喜大悲,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在经历了百年的崛起和毁灭的大循环后,变得更有智慧了,更加能参透国家民族在理性道路上谋求国家最大利益的哲学了。

德国在1871年的统一本身就是一个外交和国家战略的双重奇迹,值得我们今天认认真真去研究和探讨。当时德国领土上虽然生活着古老的日尔曼民族,但却远远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因为大大小小的城邦国家散布在德意志的疆界内,没有一个统一国家的概念,德国人的船只航行在公海上没有自己的国旗,也没有一个政府可以有效地保护他们。德意志领土也常常是欧洲列强的游戏场,法国、丹麦和西班牙可以随意地在德国领土上发动战争,四分五裂的德国成为欧洲主要大国角逐的棋盘。当时有两个德意志民族国家,一个是奥匈帝国,一个是普鲁士,有实力统一德国。

我们学习世界历史的时候对俾斯麦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被称为铁血宰相,俾斯麦用战争和武力统一德国的历史在中国大家也是耳熟能详。鲜为人知的是,俾斯麦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和谋略家,其手段之高明、眼界之开阔和思想之深远,可以说是德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普鲁士统一德国是通过三场战争来完成的,剥离掉战争及其琐碎复杂的细节后,我们可以立即发现这三场战争有一些不同寻常的特点,特别值得今天的我们去解读。这三场战争中普鲁士的对手分别是丹麦、奥匈帝国和法国,这三个国家是当时欧洲大陆上的强国,也是德国迈向统一路上的三头拦路虎。在每一场战争中,普鲁士的对手或潜在的敌人都分别为中立国甚至是普鲁士的同盟国。在一场战争结束后的下场战争中与普鲁士曾经交战的敌国却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普鲁士的铁杆同盟国。不仅如此,当时欧洲其他列强如英国和俄国都没有强力干涉普鲁士的统一过程,这就更加令人惊奇了。我们知道,欧洲国家在民族国家竞争的历史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是非常错综复杂和微妙的。尽管当时帝国列强在全世界争夺殖民地打得热火朝天,许多国家已经积怨很深,都巴望削弱对方,但是各国在阻挠德国统一的问题上意见倒是一致的。毕竟主要大国都不愿意看到在中部欧洲崛起一个新兴的大国和强国,有谁愿意看到凭空诞生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呢?所以为什么当时各国没有干涉德国统一就很值得研究了。

这里我们再次可以看到有远见的政治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力。俾斯麦在一旦确定了普鲁士的国家总目标是肩负起把德意志民族统一成一个国家的历史使命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俾斯麦善用谋略,有狐狸一般的狡猾;他机敏巧妙运用一切外交手段,体现出高超的外交智慧;他善于审时度势,能准确把握稍纵即逝的战略机会,却从来不贪功冒进,深刻参透了过犹不及的道理。俾斯麦在每场战争前都作了扎实细致的外交工作,甚至不惜牺牲部分利益来稳住有可能让德国统一进程逆转的欧洲主要大国英国、俄国和法国,甚至不惜放下身段表现出媚英和媚俄的举动,对英国降低了关税,对俄国镇压波兰革命没有加以干涉,同俄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对于法国昏聩的拿破仑三世,俾斯麦则看透了他好大喜功、优柔寡断和鼠目寸光的特点,向他承诺普鲁士不干涉法国兼并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西部的鲁尔区等。俾斯麦所作的一切都是要在每场战争中最大限度地争取其他大国的中立立场和不干涉,最大限度的孤立敌国,让敌国在欧洲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场德国对奥匈帝国的战争中,普鲁士向当时的国际社会宣扬的信息是普鲁士只想捍卫自己的疆界、无意攻进奥匈帝国境内,更没有展示出要统一德国全境的企图,普鲁士的烟幕弹让毫无防备的拿破仑三世深信这是一场惨烈的持久战,他甚至把宝押到奥匈帝国身上,认为奥匈帝国能赢,因此法国就乐得看逍遥了,傻呵呵地观看两虎相斗。当普鲁士做好一切环节的准备后,战争一打开普军就势如破竹,迅速攻进奥境内,接连取得军事大捷。就在普鲁士的军队离维也纳仅有6公里的时候,俾斯麦却表现出一个军事家的宏伟视野和高度的战略节制,当时普鲁士的将军和国王威廉都已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摩拳擦掌地准备下令普军一举荡平维也纳,并乘胜追击力求灭亡整个奥匈帝国的时候,俾斯麦却力排众议要求和奥匈帝国签订和约,要求奥方放弃北德的荷尔斯泰因和放弃干涉普鲁士统一德国的进程,在这些要求得到满足后普军撤出了奥匈帝国。俾斯麦的自我节制的举动具有深远的战略含义:俾斯麦深知普军战线拉得太长,军心因为过于兴奋而松懈,大胜的背后蕴藏着大败的可能;俾斯麦也非常清楚奥匈帝国是个大国,普军灭掉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帝国短期内条件不成熟,反而会贪心不足蛇吞象,普军占这么大的地盘不仅不能消化,反而可能会“撑死”;普军继续进攻奥匈帝国必然会赋予其他欧洲大国以普鲁士好战和侵略成性的印象,短期内获得这么大的地盘让欧洲列强极为恐慌,欧洲列强定会联合起来干预普鲁士的进攻,这样的结果不仅是奥匈帝国的地盘拿不到,连刚刚取得的成果和土地都可能付之东流,德国统一大业彻底泡汤;俾斯麦清楚明白自己的目的和普鲁士的历史使命,因而懂得见好就收,他知道奥匈帝国无统一德意志民族的意愿,也清楚德国统一大业上一山不容二虎,因此果断干脆地将奥地利排除在德国统一进程之外;俾斯麦的战略节制带来巨大的“后发收益”,奥匈帝国在普法战争-这场德国统一最关键的战争上站在了普鲁士的一边,而不是与法国夹击普鲁士,这是普鲁士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俾斯麦昨日作的一件“好事”转变成奥地利善意的回报,得到了最大的战略收获。

在第三场普法战争中俾斯麦再次表现了卓越的外交能力,他稳住了俄国,并通过大量的外交工作让英国确信是拿破仑三世在挑战英国在欧洲的国家利益,拿破仑三世对英国人表现出的轻蔑态度让英国最终决心保持中立。最后普鲁士在色当取得大捷,俘虏了十万法兵和刚愎自用的拿破仑三世。1871年威廉在凡尔赛宣布成立德意志君主国,分裂了1000多年的德国奇迹般地统一了,这是当时所有欧洲国家都无法预见到的重要历史事件。然而,这时候被民族主义冲昏头脑的德国陆军已经无法节制了,德国要求法国赔款50亿法郎,陆军将军不顾俾斯麦的坚决反对割占了法国领土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德国制造了一个永远的敌人-法国。在德国举国狂欢庆祝、民族主义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的时候只有俾斯麦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甚至忧心忡忡地告诫国人:德国危险了!他认为,德国地处欧洲大陆中部的心脏地区,其地缘形式暗藏着极大的危机,因为其东部面临强俄,南部是奥匈帝国,西部已经有了一个强大的敌人-法国,隔海相望就是当时的世界霸主-大英敌国。法国只有东部边界可能遭到攻击,而俄国只有西部边界可能遭到攻击,而德国却可能三条战线遭到攻击。法国是迟早要复仇的,如果德国处理不善,就可能面临同时三面作战的危险和被合围的境地,德意志民族就会面临亡国的可怕局面。俾斯麦认为,德国应当善于守成,好好消化统一进程中取得的大片国土,迅速发展德国的工业化和技术水平,德国如果走向全面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的话,那必然会把德意志民族置于可怕的险境而无法挽回,那将把所有的功绩和成就化为灰烬。

然而,胜利者的自大和自得决定了他们是难以听进任何逆耳忠言的,俾斯麦晚年郁郁不得志,和德皇意见不合,最后黯然离开政坛,而历史真的就像俾斯麦所预言的那样发展下去了。俾斯麦的地区守成政策迅速地被全球争霸的政策所代替,俾斯麦圆滑和高明的外交被粗暴和野蛮的外交所代替,俾斯麦的战略节制和和平发展的国策被野心勃勃的军事扩张政策所取代。德国崛起了,也要求在全世界有阳光的地盘下争取属于自己的地盘了,德意志变得越来越有扩张性了,开始觉得上天不公、给德意志的生存空间太少了。当德国咄咄逼人地与俄国竞逐巴尔干的时候,当德国在巴格达逼退了英国的势力的时候,当德国在北非摩洛哥威胁法国的时候,俾斯麦所有的外交成果都被逐一断丧。骄傲自大的德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四面树敌,地缘包围的阴影在一步一步靠近:英国先是和世仇法国签订和约,因为英国觉得英德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接着英国又和俄国签订和约,再加上法俄和约,俾斯麦的预言完全被言中了。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被三面夹击(东俄,西英法美,南意大利),德国战败被列强肢解。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利用泛德意志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全面走向军国主义道路,最后又两面被夹击(东苏俄,西英法美),历史在以惊人的相似重复着。只是二战失败后德国更惨,国土被美英法苏军事战领,国土被人为地分裂成两个国家,国权也惨遭剥夺。军事扩张的德国完全放弃了外交和国家战略的制定,盲目迷信武力和暴力,最终尝到苦果。

笔者在德国留学其间,认识了一位德国老先生,他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我去他家作客的时候,他总会讲述很多过去的故事。有一次,他给笔者看了四幅德国不同时期的地图,第一幅是一张特别陈旧、发黄的德国地图,时间居然是1871年,那是俾斯麦才统一德国时候的地图,那时候德国的疆界跟今天略有出入,但大体上是一致的。第二幅是1940年纳粹德国时期绘制的地图,那时候德国的疆域象吹了气的气球一样,大大膨胀起来,1940年的纳粹已经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波兰、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德国”版图大得惊人。如果地图再晚绘制一年,“德国”地图大概要延伸到苏联莫斯科了(1941年纳粹制定巴巴罗沙计划进攻苏联)。第三幅是1945年德国的地图,德国战败,版图大大缩小,纳粹的军事占领的土地被迫全部交了出来,当时德国的版图变成德国历史上最小的,而西德的版图就更小了,德国在俾斯麦以后扩张了那么久终于一无所获,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四幅是德国1990年重新统一后的地图,德国战后走和平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羡慕的经济奇迹,最后东德主动要求和联邦德国合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轮回,德国的疆界又几乎恢复如初。老人笑着对我说:“你们中国人,可以从普鲁士以来的德国历史学到很多东西”。

是啊,老人的话总是充满智慧:德国全力去争的时候,最后却什么也没争到;德国不去(靠军事暴力)争的时候,国家版图却得以复原。这样看来,争却是没争,没争却是在争,这难道不是德国的教训和德国的智慧吗?这难道不值得今天生活在中国崛起时代的国人深思吗?

II. 中国的俾斯麦

纵观俾斯麦的一生,我们发现了他身上充满矛盾之处。他出生于保守家庭,政治思想上反对社会主义,却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改良运动,并推动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定社会保险制度;他自己宣称是君主制的信徒,却又毫不留情推翻了实施君主制度的德国诸侯;他处处显示了德意志至上情结,却又小心谨慎,为欧洲许多国家的和平斡旋。在那么多的矛盾背后,俾斯麦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实用主义者,他对内发展德国的经济,进行社会改良,以平息尖锐的阶级矛盾,为德国创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他对外却收敛锋芒,大玩平衡外交术,以欧洲和平者自居;他念念不忘的是防止法国来复仇,因此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和俄国、意大利和英国的关系,其根本目的也是为德国建立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让德国能够搭上当时欧洲工业化的快车。

对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们立即就能发现中国的改革之父邓小平和俾斯麦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邓公受命于危难之中,却能高瞻远瞩,力挽狂澜,促进了中国的复兴和崛起。他是共产主义者,却很早就发现了计划经济的问题,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他勇于抛弃意识形态,把中国带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之路;他善于把握世界总体趋势,看到了高科技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世界发展的轨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外交上和国家战略上邓公的国家实用主义路线一直到今天依然深刻影响着我国国家战略的总方向,邓后的中国领导人依然萧规曹随,紧遵邓公为我们留下的28字外交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我想,中国古老的智慧和策略最完美地体现在这28个字内,邓的善于守拙和俾斯麦的善于守成是多么惊人地相似;邓韬光养晦的策略同俾斯麦的战略节制是多么的接近;邓的“决不当头”和俾斯麦的不争霸世界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邓留给我们的指导方针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应当牢记:无论外边世界怎么打得天翻地覆,我们中国要老老实实,关起门来,一心一意谋取建设发展。邓和俾斯麦都是实用主义的爱国主义者,都深刻参透一个道理:一个国家要谦卑,绝不可因为国力的上升而扬扬自得,到处用武力去张显自己的实力。一个国家决不可以透支自己的国力和滥用国力,到处进行扩张,而是要善于保存、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国力,以一步一步壮大自己。一个新兴强国崛起的时候,要从地区守成的道路逐步走向世界强国的道路,而绝不能走全球争霸、四处出击的道路,更不能主动向世界霸主发起挑战。直到今天,韬光养晦和善于守拙依然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我们绕开许多弯路,让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能够顺利完成。

话又说回来,以中国幅员之大,人口之众,国力之强大,如果中国要吸引世界观众的注意,不会太难。看看伊朗的艾哈迈迪-内贾德总统,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吧,他们总是能够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和引起世界各国媒体的报道。如果中国也象他们那样,制造一两个事变和事端,也一定可以吸引世界舆论更大的注意力和更广泛的报道,中国也一定能够天天成为西方世界的话题,但那样将严重损害中国的国家形象甚至把中国推向与世界为敌的险境。这样看来,张显国力很容易,善于守拙却不易;四处扩张很容易,善于守成却很难;处处显露、爱表现很容易,韬光养晦却不易。一个人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才能克服骄傲自大的情绪、才能学会谦卑谨慎;一个国家领导人,特别是大国的领导人,要有超人的克制力和自制力才能作到不张显和透支自己国家的国力。这一点上俾斯麦和邓小平都堪称最杰出的政治家。俾斯麦在普军离维也纳仅离六公里的地方能够撤军,就表现出远远超过一般人的节制力和战略智慧,在这个阶段,让普军乘胜追击是很容易的,要忍住不继续往下攻是很难的。而邓作为一个拥有世界最多人口大国的领导人,却能内敛、谦卑、冷静和低调,扎扎实实稳扎稳打,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谋取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切从“推进中国现代化大业”的角度出发,在国际场合不说过激的话,不作过激的事,为中国今天的崛起打下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