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可疑的于丹 -- 淡淡微风

共:💬99 🌺8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呵呵其实很正常啊,“中华民族”这个词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中华大地上,早就混乱了,这其实不是问题。中华文化向来对血统不是太在意,周朝就说不清楚,更何况后来:)

中国一向都是文化第一,你只要接受了我的文化,就一切都好说,算是“化内之民”了。

这片土地上,其实一向都是汉文化主导的各民族大融合,从秦朝以后,大一统政治和大融合文化的趋势就无法改变了。

血统论从来就没占领过主导地位。占主导的时候不是不长就是不稳定,比如元因为武力占据天下,最后还是因为不能自我同化和进化而失败,再也没有机会东山再起,清朝懂得也做的好了些,时间长了点,要不是因为自我改变和主动融入,也挺不了多久。但是,现在还怎么分满汉之别?都成一回事儿了:)

家园 那是一个热衷于在名利场里打滚的人

从面相上看...

由她来开讲诸子百家?中国真是没人了...

家园 多说几句

今天还给朋友讲了“野狐禅”的故事,说的是为师者传道解惑,不可拿一知半解的东西糊弄人,不然的话,因果很重,不单害己,也会害人。错误的解说和错误的思路流传广泛的结果,即使不是流毒无穷,也会误人无数,作为提供这个精神产品的始作俑者,还是应该慎重一些比较好。要不然别做这个事儿,要做,就应该尽量做的好一些。这是一种对自己对学问对别人对社会的责任心,是最起码的自我要求。

其实,我一直认为大多如此者,并不觉得自己是不懂的,也不会认为自己是一知半解的。故,若他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浅薄狭隘,或者因为别的原因成就了一出时势造英雄,倒也不稀奇了。

06年中曾在几次网络炒作中,倒知道一点儿内情。说白了,有功利心也罢,谋生也好,都无可指责。只是对于真正做学问的人来说,若没有做学问本身的乐趣做动力,这学问能走多深,想来也是悲观的事儿。

另,不太喜欢君上半段中评价她长相的事儿。虽然面相一说是有些道理的,但放在文中,有失厚道。

文章极喜欢。读来畅快。

家园 看来那位主持人的观点和你相近

啥时有空俺也去看看,扫扫盲,看看于丹到底讲了些啥,搞的这么热闹。

家园 文化不是炒作出来的
家园 于丹是个教书的

教书的和研究者还是有不少区别的。对于教书的,不能在个人见解上对其要求太高,但是对研究者却必须要求高。

以教书者的标准,于丹、易中天、王立群等都是合格的,其中的佼佼者个人认为是纪连海。纪连海是标准的中学教师作派,讲东西通俗、平实,大量使用口头语,尽量做通俗的解说。实际上更适合《百家讲坛》的观众群。易中天其实也是这么个路子,但是他是大学教师,因此说起话来不像中学教师那么直白、通俗,但是因为观众很少能听到如此“平民化”的历史讲座,所以易中天才会火。我不是学历史的,但是从我听过的大学历史课来看,教师上课的时候使用书面语或者文献原话并不会造成信息传达的不畅。可是如果对电视观众照此办理却会出问题。

《百家讲坛》里研究者比较少,有一个阎崇年算是个研究者。可却是一个不太合格的研究者。他对于文献资料掌握的比较全面扎实,但是立论却不算高。而且个人感觉深度也不够。他的火部分是沾了“清代迷案”的光。

家园 还是不必苛求她吧

每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行为方式,于丹所说所做并无特别之处,还是不必苛求她吧。

论语走过2000多年仍然有生命力,这是我们文化的骄傲。但是并不是说论语就不能被加诸新的解读,于丹这样做或许有她的道理,毕竟听众是普通的现代人。

孔子那句女人和小人难养听起来很过分。于丹不可能容忍这样的评价,即使这种评价来自于先圣。其实论语通篇是为男人写的,在当时是很自然的事,但以现代的标准则明显偏颇了。也许于丹的讲解中,还有一份反叛的意思吧。

家园 比辩子戏成本小,比八卦质量好,比易中天噱头多
家园 支持一下吴非。

毕竟让许多吃惯了快餐的小孩觉得论语等经典不那么板着面孔了。其实这已经是于丹很大的功绩了。将来这些小孩长大了,会有自己的理解。我们不用太担心所谓的误导。

家园 【文摘】徐德亮:跟《论语》风比跟“补钙”风强

刚刚看到这个,徐德亮,北大中文系本科毕业,真正身份是郭德纲旗下北京德云社的成员,青年相声演员,看看这个说相声的是怎么说的罢

徐德亮:跟《论语》风比跟“补钙”风强(法制晚报德云三人行3月7日)

3月7日

  于丹,去年十一期间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一举成名,几个月来,《论语心得》销量超过150万册。前几天的《于丹〈庄子〉心得》的签售活动甚至吸引了外地读者赶赴书店,于丹在10个小时内一共签售了15060册图书。

  在我看来,这不但是图书出版业的奇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迹。在中国这样一个经历了文化大断层的国度,一个历来只有精英掌握文化的国度,能让一般市民阶层如此关注两本两千多年以前的书,史上无二。于丹居功至伟。

  在中国,这么火的事件一向是毁誉参半的,请任何想争论的朋友先回答我两个问题:

  第一,就算是在精英最密集的大学里,在所有学文科的学生和教授当中,通读过这两本书的,注意是“通读”,哪怕是就通读过一遍的,能有千分之一吗?如果算上学理工的呢,能有万分之一吗?如果把分母变成一切年龄段的工农商学兵,能有十万分之一吗?

  第二,固然在以前,《论语》是一切读书人必学的书目,《庄子》也有部分读书人看。但那时,不读书的人占全社会的多大比重呢?

  这样想你就会明白,《百家讲坛》这么受观众欢迎有多么伟大的意义。

  虽然观众中可能有大部分都是“识字的文盲”,即对传统文化非常不了解,可能一辈子都没接触过《论语》或《庄子》,但这些观众如此追捧《百家讲坛》,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皈依感和渴望学习的热情。

  于丹签售那天,正是细雨绵绵,网上的照片显示,等待签名的读者,打着各式各样的小花伞,在门外排成了长长的S形队。从上方摄下去,各种颜色的伞在雨里绽放,有点像小时候常见的情景:小学生三三两两,在春雨时节,打着小伞去上学。我真的有点感动,《论语》和《庄子》受到这么多人关注,这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之幸。

  这些读者,就像小学生一样,重新来学习本应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

  或许,他们是跟风,但跟《论语》的风,无论如何要比跟“补钙”的风强一点,不是吗?

  当然,毁誉参半的事一定会有不和谐的声音。一位20多岁的男子进入签售现场后,脱去外套,露出里面早已准备好的白T恤,上面用毛笔写着“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等字样,被媒体称为“于丹遭男子脱衣批判”。不知道在“批判”前被媒体冠以“脱衣”两字,他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我在天涯论坛上看到了这个人自己发的帖子,详细地说明了全过程;此公还喜滋滋地贴出了很多现场照片,以及他那件似乎已经很有名的T恤,正反面都写上了歪歪扭扭的毛笔字。

  学术上有争议很正常,此人敢于在公共场合表述自己的想法也很好,甚至值得提倡。

  但就凭那几笔一看就从来没练过毛笔字,那种大字报式的语言风格,就足以让“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了。把中国书法艺术糟蹋成那样的人,没有什么资本谈传统文化——虽然孔子和庄子都没赶上毛笔字的时代。

家园 铁老大的话还可以这么改一下……

同样的理念,就算一百个人听于丹讲《论语》,即使其中有99个只是跟风追捧于丹,如果因此能够有1个人踏踏实实钻研《论语》的原文,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

家园 我潜水一向都是一阵儿一阵儿的啊

叮咚狗同学在x5dj发贴来着。撮饭?反正我也吃不着!不关心!嘿嘿!

本贴跟主贴内容无关,该打!

家园 问题就在乱骂上

于丹的观点有什么学术问题当然可以拿出来讨论,甚至,有渠道完全可以当面跟于教授讨论,问题是大多数的人既没有摆事实又没有讲道理,反正是一通棍子打过去、粗言秽语说出来,似乎不比“泼妇骂街”强到哪里去,反正于丹是错的,她是错的就得骂,至于她错在哪里?那就管不着了……

家园 【文摘】徐德亮:博士们别和于丹过不去

徐德亮:博士们别和于丹过不去(法制晚报德云三人行3月8日)

3月8日

  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红火一时又毁誉参半。今天上网,又看到了以徐晋如兄为首的所谓“名校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的新闻。文中说他们发了一个“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我一看这题目,就知道必是晋如兄操刀。于丹“之流”,这种用词和“扒下钱穆的皮来”一样,是他们的语言风格,锋利则锋利矣,然而太失学者风度,不是大家所为。

  上网一搜原文,果然比题目还要锋芒毕露,言辞激烈,称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

  从学力上讲,假如晋如兄仅对《论论心得》、《庄子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绝无不妥。晋如是我在北大中文系的学兄,就算说不上学力深厚,在国学上颇有基础这四个字是当之无愧的,而且他写的格律诗也是当今翘楚。

  当年上学期间,就曾耳提面命,令我受益不浅。可惜的是,这篇“讨于丹檄文”,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论点证明于丹哪里讲错了,仅仅攻击于丹是“一个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的‘影视学博士’”。

  读《论语》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是义理还是辞章,古往今来的明儒大贤都见解卓异,何况今人?董仲舒和朱熹对《论语》的理解完全相同?不可能嘛。

  网上有人用3万字指出于丹讲论语中有14处谬误,粗看了一下,很多是训诂上的问题。一字一义之争,争了两千年了,还将再争下去。还有人发帖说:“《庄子》比《论语》更加深奥,不读《离骚》的人,首先在文字上就根本无法进入。如果是借助他人的翻译,就完蛋了。”谁在初学古文时不用翻译呢?历代那么多注疏又都是干什么用的呢?按照这个标准,所有的人都将一起完蛋。不过幸好,不是极度没文化又自以为是的人,不会执这种论调。所以完蛋的只是他自己,我们不用陪葬。

  于丹要面对的是,上亿的形形色色的观众,他们中绝大多数只上过中小学,或者上过大学也没接触过传统文化;于丹要做的是,让这些人爱听,讲成心灵鸡汤有何不可?

  于丹绝不是《论语》研究专家,《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也绝不是学术著作,就像《品三国》和《文化苦旅》绝不是学术著作一样。但问题是老百姓们不看学术著作,你要复兴传统文化,难道少得了余秋雨、易中天和于丹?

  受大众欢迎的肯定不是最高端的,因为他们理解不了。最好的书肯定不是通俗读物,最好的影片肯定不是贺岁片,最好的相声演员肯定不是最火的那个。但读了于丹,自会有有缘人或有心人再去读程树德,到那时候才知道真正的学术,可能再也不会看于丹,但没有于丹,那些古圣先贤永远没机会被他读到。

  有人听了我的《当行论》,觉得不错,去找老录音听。回来跟我说:“你的《当行论》和王长友的比,一钱不值。”我很高兴,第一我承认和相声前辈确有差距,第二因我的缘故,又有一个人了解了真正的相声。

  博士们对传统的护卫之心令人尊敬,但文人往往太过于自命不凡以至于举止失当。当晋如兄等人对于丹的学力质疑变成人身攻击后,就变得丝毫也不占理了。

  不过对于无良,这么说有点过分,应该是无知媒体的声讨。“学术超男”、“学术超女”,这两个极度让我恶心的词儿就是拜媒体所赐。

  学术就是学术,娱乐就是娱乐。易中天也罢,于丹也罢,都是文化启蒙,既不是学术也不是娱乐。这种生造的词语,既侮辱了学术又侮辱了娱乐,最后侮辱了我们的眼球。

家园 这两天都没功夫看法晚,多谢楼上给俺们补课

于丹动了某些人的奶酪,问题就这么简单。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