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萨尔茨堡军事博物馆 -- 猛犸
笑吟发了荣军院图片,这里就不再重复,只发萨尔茨堡的,以和大鹏。
奥地利萨尔茨堡,直译就是盐堡,中世纪教廷贮盐的城堡(此地附近有盐矿)。从公元9世纪到17世纪,一直在修,才形成今天的模样。也是土耳其人占领期间唯一未被攻克的城堡,可见其地形险要。现在,萨尔茨堡小城因堡得名,就像德国的其他一些城市,香料堡之类。这个老城堡里面就多了个军事博物馆,藏品不算多,但是颇有德奥特色。
用傻瓜机拍的,凑合着看吧。个人最喜欢其中的奥地利山地步兵。
1,一战老兵雕像
2,铁拳。上面是铁拳,下面的是仿巴祖卡。
3, 各式毛瑟步枪。最底下那支可打枪榴弹。
4,二战中德军炮兵的防弹衣(够沉的)
5,奥地利60年代的山地步兵
6,中世纪盔甲
萨尔茨堡还以一位大音乐家的故乡而闻名,猛犸兄可拍到过PP?
萨尔茨堡人势利得很。当年莫扎特贫病交加、英年早势,草草下葬,莫扎特在当地的朋友没有一个出席葬礼,以至现在也确定不了莫扎特的墓地。
200年过去可好,萨尔茨堡人赚足了莫扎特的钱。
如果说是瞄准镜吧,为何安装到那么遥远的枪身中部去了?出瞳距离远到那个程度能看见什么东西呢?而且直径显然比第一支上装的那个瞄准镜要小很多...
军用镜的出瞳距离大到七八十毫米听说过,不过图上这个距离足有二三百毫米... 奇怪...
东湖兄,这里有什么道道么?
外观上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这个装在枪中段的枪瞄。通常的枪瞄,比如第一支步枪上的,倍率比较大,而且因为出瞳距离只有几个厘米,所以装得靠后,这样射手的视野就被遮挡了,对狙击手来说不是问题,但是对侦察兵来说可能就是要命的。这些SCOUT RIFLE上的枪瞄镜是特别设计的,出瞳距离极长,而倍率很低,只有2-3倍,夹具也很低(LOW PROFILE)。这样射手可以同时睁开两眼瞄准射击,既可以精确瞄准第一个射击目标,眼睛余光还可以瞟着下一个目标。
过去的SCOUT RIFLE都是在现有的卡宾枪上改的,现在有了按照这个理论专门设计的。有个叫JEFF COOPER的老兄大力提倡,最有名的是按他的理念设计的Steyr Scout Rifle
那会儿的技术不到家,只好做一只小倍率瞄镜安得远远的... 有意思...
只有两到三倍的放大,还安装得那么远,估计比普通的缺口准星好用不到哪里去...
红点是没有倍率的,那个还是有个2-3倍的,这个倍率还是有用的。我自己用的枪瞄,就算普通的短出瞳的,也就只用4倍,只有一支“打孔”用的PCP气枪用9倍。
SCOUT RIFLE不单单是这个瞄的问题,它有一套理论,从枪栓到枪管都有讲究。你可以放狗搜一搜。现在各大厂家都出了这类枪,比常规的枪贵多了!
看看维基的定义 外链出处...
看看那几条规矩,基本上跟传统卡宾枪差不多,除了前置瞄镜这一说算是比较特别...
要说讲究,当然你可以规定说“侦察枪的拉机柄就一定要用弯柄球头的” -- 问题是什么叫侦察枪本身并无很强很明晰的定义,讲究再多,也不过是自己跟自己玩儿呵... 还有人非要说能在枪把子上带子弹袋才能算侦察枪... 这“讲究”也忒那个了...
三倍以上的倍率有实际意义,两倍以下,不过是给使用者求方便而已。对训练有素的射手而言,跟使用传统铁瞄具不应该有什么区别...
而且发现一个现象,在德国的博物馆里,很少能看到跟nazi有关的东西,奥地利没有这个历史包袱,不但现在军队的制服跟德军二战时期的很像,而且这个博物馆里面有大量的带有纳粹标识的军事展品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幸存者们回忆说,战斗刚开始的时候那些德国兵又高又壮,跟后来的那些小个儿德国人比,打得也特别凶狠 -- 其实那些是奥地利军队...
举个例子吧,菜刀。老中家里几把菜刀啊?一般就是一把。砍排骨是它,切豆腐还是它;削萝卜皮是它,切萝卜丝还是它。你再看看一般老美的厨房里有多少把刀吧,砍的是砍的,切的是切的,锯的是锯的,剥皮的是剥皮的,宽的有巴掌大,细的只比一指宽一点。
工业化高度发达就是这个样子,对应于某个特定的目的,总能找到一个最适宜的工具。当然其他工具也是能用的,只是效能问题。
同样是德意志人种,为什么还长得不一样呢
过份依赖“最适宜的工具”,最后会不会出现离开叉子就不会吃饭,离开计算器就不会算1+2等于几的“专业人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