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谈印度的暴力事件。 -- 盈盈

共:💬86 🌺11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宗教这个问题我不爱讨论。。

单纯的讨论道理和精神上的领会又不一样,讨论两个宗教的冲突的什么的。就讲不完了。这和人的文化素质有关。。容易受煽动的,基本思想层次会比较不一样。。评论不了的。

我不是来创业的,公司在印度有六七年的历史了,我是外派来常驻印度的。

家园 呵呵,同感呀

顶一下,教条的人性化管理就是有时候就是最不符合人性的

虽然我没去过印度,但是在国内的很多企业同样也是这样等级社会意思根深蒂固,做上级的没有足够的威严下面不把你当回事。民主和尊重确实要看人和企业文化的,我刚进某个公司的时候,习惯用以前那种大路风格办事,结果发现行不通,你越讲道理,越讲民主,下面有些人就是不买帐,同样的问题再三出现,到后来连道歉都懒的说了。变着天的说大话,脸一点都不红。后来发狠了,改罚款,对某些类型的员工, 第二次做错事就罚,甚至搞连带,没多久就老实了。我一走,后面的pm不怎么管,又开始乱了,不过上下都乱,大家倒是其乐融融的,亏的反正是公司。

家园 呵呵,同感

想起以前公司的2个印度人,一个整天混,几十年了就拿以前的一个东西来糊弄人,不逼他不做事的,后来放假回家,居然迟到几个星期才回来,也不请假,不道歉,后来被boss开掉了,另外一个虽然是公司高管,但是私底下听说和印度那边的公司,合伙搞了猫腻骗公司老板,介绍来的一些印度兄弟,也都是奇人,只拿钱不干活的主。

家园 正是如此

居上位者能使居下者听令,无非两者:

一是让其有所惧。

二是让其有所求。

其所惧者,饭碗也。其所求者,功名也。示彼能夺其饭碗,则彼惧。示彼能使其更上层楼,则彼求。然后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至于解衣推食,非不可为。然必待其处于可与之“解衣推食”之处境方可。雪中送炭方得人心。锦上添花未免人觉虚伪。

家园 盈盈这么一解释,就全明白了

确实,管理上的民主作风、平易近人,也是要分文化背景的。说句让有些朋友不高兴的,中国、印度、俄罗斯,比之欧美日本,国民性里都有更多散漫倾向,不用威权,难有秩序。原因大概是中俄印历史上长期是集权制度加农业文化所致。韩国也如此,但因其商界西化也较早,国家又很小,所以其商业方面的西化更为普遍彻底,也较深入,国民性中的散漫已大为减少,职业精神很好。中俄两国太大,惰性也大,即使与韩国一样的西化历史,也断难达到韩国人那种整体上的职业化素养。印度在中俄基础上又多了个宗教和分立问题,就更难有期待了。

不过一旦离开那个环境,还是会有很大改变的。我身边的印度兄弟和MM们都是个顶个儿地聪明和勤奋。而且很多也很有绅士风度。

家园 和集权制度没多大关系

老兄说:

确实,管理上的民主作风、平易近人,也是要分文化背景的。说句让有些朋友不高兴的,中国、印度、俄罗斯,比之欧美日本,国民性里都有更多散漫倾向,不用威权,难有秩序。原因大概是中俄印历史上长期是集权制度加农业文化所致。韩国也如此,但因其商界西化也较早,国家又很小,所以其商业方面的西化更为普遍彻底,也较深入,国民性中的散漫已大为减少,职业精神很好。中俄两国太大,惰性也大,即使与韩国一样的西化历史,也断难达到韩国人那种整体上的职业化素养。印度在中俄基础上又多了个宗教和分立问题,就更难有期待了。

不过一旦离开那个环境,还是会有很大改变的。我身边的印度兄弟和MM们都是个顶个儿地聪明和勤奋。而且很多也很有绅士风度。

西方搞集权的德国,一直到二战都是集权。东德后来也不是什么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可人家德国人不也挺敬业的么?

印度其历史上一直都没有过中国式的中央集权或俄国式的极权主义。相反一直都是和西欧类似的小邦林立。被英国统治后,印度人居然认为在这段殖民历史中他们是民主政体。

法国可搞了很长时间的民主政体。法国人的自由散漫也是相当出名的。

所以搞不搞集权制度和自由散漫与否根本没关系。

老板如果不能让手下意识到如果不干活就没饭吃的话,搁那个国家职工都会自由散漫的。

家园 有效管理手段的缺失,下面职工肯定会出现散漫

但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其散漫程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这一点应该是个事实。

至于散漫的国民性与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的关系,印度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历史确实不算集权。印度的主要问题是出世的宗教文化太厉害,加之宗教民族的严重隔离问题,造成国民对经过勤奋努力而获得改善自身际遇的幻想彻底破灭。

德国真正成为一个统一集权的民族国家,那还是19世纪下半叶的事,至45年战败后分为东西两部,西部完全是个民主制度国家,所谓的“集权”,至多不过70多年;而且即使是20世纪的前45年里,德国也有过若干年的民主制度。所以总体来说,德国的集权时间并不长,无法作为“集权国家也有高度职业性”论点的依据。

中国的集权+农业文化,俄罗斯的农庄农奴文化,都是现代国民散漫和缺乏职业性的根源。

至于法国,欧陆国家里属它封建集权程度最深,农业文化也最浓郁。英国虽然一直有皇室,但岛国似乎与分权/民主制度有着天生的亲和力(日本也是),所以英国的封建集权远没有法国那么厉害。13世纪时英国就闹腾大宪章,后来社会各阶层彼此的联合与斗争也很复杂,不是那种典型的集权文化。

家园 那么意大利呢?

看了半天,老兄到底是想说“集权导致自由散漫”?还是想说“分权导致自由散漫”?

老兄似乎想论证前者。可是对于印度就不得不在扯出个宗教问题。对于法国就不得不硬说人家是专制。对于德国就非得说人家专制的历史不够长。

呵呵,俄国的专制历史好像也没多长啊。从伊凡四世开始算四百多年。从彼得大帝(这才是真正集权的开始)算起才三百年。

那么意大利呢?意大利类似德国,罗马崩溃之后一直小国林立。统一之后直到墨索里尼上台之前也不是集权体制。怎么墨索里尼上台之前,意大利的火车一直都没法准点?就是现在,意大利人也自由散漫的很啊。

文化背景对于国民性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决定性的。至于政治体制就更不能包打天下了。

家园 麻烦任兄看清俺前贴的意思

首先我没有说国民性完全由政治制度决定,还由农业文明是否特别浓重有关。俺那贴从未改过。所以任兄非说俺把一切根源推之政治制度,这个俺可不认 :-)

印度的问题,我前贴有误,已经承认了。

俄罗斯的问题,您再仔细看看,我说的是农庄和农奴问题是其现代国民散漫的根源。

法国的封建集权在欧陆国家里最严重,这个是公认的呀~

至于意大利和西班牙... 说不清了,感觉跟气候有一定关系,似乎比较容易从大自然获取物产作物的地区,人们就比较懒惰散漫一些,而自然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人们就勤奋一些。

前文指出政治制度和农业文化可能导致国民性自由散漫,并非排他性推测结论。如果非要理解成“只有政治制度才是导致国民性散漫”的,那俺只能说理解有误。

家园 和我了解的印度人的情况近似,所以一直不担心印度和中国叫板...

就是觉得他们实在是烦。

家园 不好意思

中国、印度、俄罗斯,比之欧美日本,国民性里都有更多散漫倾向,不用威权,难有秩序。

老俄老印没管过,没发言权.不过关于我们自己中国人嘛,兄弟也算管了四五年人了,从来不用什么"散发王者之气"来让同事们纳头便拜,反而以诚相待更容易沟通.

人都是要脸的,你越是不给他脸他也越是会不要脸地对你

家园 无耻谰言

联合国统计,印度4亿赤贫,40%文盲,每年新增人口超过2千万,一半的省份有游击队。

这样的生活竟然能得到“民主精英”的赞赏,叹为观止。

至於“贫民窟——农民进城的第一驿站,贫民窟恰恰是城市的福利”,则只能称为无耻了。

“人手一张选票,加上新闻媒体的独立监督,哪届政府还敢肆意妄为”,他根本不知道印度在腐败方面一直比中国严重。

至於印度“免费医疗”完全是个joke,农村年人均费用不到4美元,还包括给医生和护士的工资。

家园 其实无关宗教。

谢谢您对印度的介绍。

家园 不认同,说不出。

但还是要花。

家园 公司间文化是不同的,甚至公司内部各部门间的文化也可以非常不同

在P&G里做广告创意的主儿和在call center工作的tele-communicator 再和他们公司做电脑programming的人 再和他们公司做金融财务的人,其所需遵循的行为规则可以存在巨大差异。

某些工作性质本身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员工更多地是基于兴趣。这帮人属于个人兴趣与谋生手段高度融合的幸运儿。对这种人,您那种管理手段当然是唯一正确的。

但放眼职场,能有如此幸运的,得有几人?大多数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都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激情与投入感,但工作还是要做,而且还要不断提高效率。这种情况下,严格有效的管理,就是必须的。

另外,即使从事大体相同性质的工作,不同类型的企业,也会有完全不同的管理风格。同样是从事电脑编程或数据库营销分析,在美国私人公司和在国营公司,所受到的管理就完全不同。哪个效率更高?当然是私人公司。哪个管理更严格?当然是私人公司!美国企业和公司是公认全球工作效率最高的,美国人对于管理的研究(包括树立管理者威严)也是所有国家里最发达的。以上两个事例中,管理与效率两者的正向联系能帮助我们推出怎样一个结论,就不必我多言了吧?

最后,管理者与管理者在个人性格方面也有很大不同。有些人天生就是不怒自威,有些人给人的第一印像却是“这人很善很随和,好对付”。要想达到同样的管理效果,前者管理时在“立威”方面所需花费的精力所需动用的手段比后者明显要少。对于前者而言,当他得知后者会花很多精力在立威上,自然会觉得不好理解。

所以,不问具体情况,一以概之地说哪种管理风格比另一种更正确更合理,是不对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